第三刀“太似為媚俗”
“作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說這話的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不知道有頗深文學造詣的他會不會畫畫,竟然也能給中國畫這樣下了定論,想必蘇是當年藝術界的權威吧。用白話注解,他的意思就是:如果追求形象寫實,其境界就和小孩子劃等號了。近代的大師齊白石也隔千年而呼應“太似為媚俗”。
齊白石最出名的那句話相信大家已是耳熟能詳“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這句帶有中庸思想意味的警句透露出齊白石作畫并不完全在自由狀態(tài),他必須顧及"世、俗",對一度以繪畫謀生的齊白石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不管齊白石是本意不想“太似”還是筆下功夫不能達到“太似”,也許只是他個人的事情。若將“太似為媚俗”作為一個標桿來指導和要求中國畫,未免有些武斷和不現(xiàn)實,薛林興認為“太似為媚俗”是給中國畫割禮的第三刀,看了如下的論證,您應當對此有所感悟。
就人物畫而言,“太似為媚俗”的繪畫觀,使中國畫的人物產(chǎn)生了三種怪病。
其一,人物侏儒癥
頭大身子短。從美學基礎講,人體的頭與身是有相對穩(wěn)定的比例的,人體的比例也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fā)生變化的,畫兒童,以頭作為尺度,身長應為四、五個頭長,而成年人則身長為七、八個頭長。這樣才符合黃金分割定律,才符合審美。而遍翻歷代中國畫的人物,不是身子太短就是太長,這就不是簡單的“似與不似”的問題了,而是民族的審美取向問題。
也許有人說中國歷代人物畫不是比例不準確,而是那些年代,藝術家主動變形而追求不似之似,而據(jù)我所知,更遠古的古希臘瓶畫上的裝飾性人物畫,比例極其準確,四肢、腰身、動態(tài)將人物本身的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意境還是雅致,都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處。
其二,人物無骨病
造型藝術認識的人體,首先是結構,人物的主要結構是由骨骼和肌肉組合的,雖然人體全身都被肌肉包裹著,但是骨骼或明顯或隱秘都有不同的形象顯現(xiàn),如頭部的額、顴骨,頸部的鎖骨,肘部的鷹嘴突,髖關節(jié)、膝、腳踝等。正是這些形象在中國人物畫中極少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才使得中國畫的人物軟弱無骨立不起來。
其三,人物無細節(jié)
人物的形象形體是世間萬物中最為豐富的,任何物象都可用圖像和數(shù)據(jù)標出形體,唯人物不可。只因為人物造型太微妙了。凹凸起伏的急緩,角度坡度的大小,還有表情的豐富變化,都會牽動形象的變化,這些細節(jié)決定了畫面人物的形象感人,有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這些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一幅成功的畫作里,是不可或缺的。
也許有人說,缺乏細節(jié)不是病,而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美,高雅,意境,這是主動放棄細節(jié),主動被變形。只舉一個例子足夠,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人物的神秘微笑,手部的細節(jié)處理得惟妙惟肖,讓人似乎能感覺到血液在血管里流淌,脈搏在跳動,具有真實感和豐富的細節(jié)使其藝術追求降低了嗎?不高雅了嗎?沒有意境了嗎?恰恰相反,蒙娜麗莎這件舉世聞名的經(jīng)典肖像作品正是以其格調(diào)高雅,意境深遠,細節(jié)感人等藝術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當代更有不少中國人物畫,不把人當做人來畫......
更甚者把人物畫成“歪鼻子斜眼睛大褲襠”,純粹是“以丑為美”,竟然還能被作為一種流行畫派!可見“作畫以形似”不一定俗,太似也不一定俗。
薛林興覺得繪畫格調(diào)的俗和雅不取決于寫實不寫實。寫實風格也可高雅,不寫實變形亦可流入低俗,作品格調(diào)雅俗取決于作者的藝術修養(yǎng),審美觀的取向,簡而言之,人格的俗雅決定了畫作的俗雅。
薛林興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