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些人為了牟取暴利,采用編故事等方式推銷贗品,什么祖?zhèn)鲗氊、出土文物等,還有的甚至會因人而異,把故事編得天衣無縫。)
搞死專家的書畫造贗新花樣
屢有書畫作品在拍場突破億元大關,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收藏者轉向書畫領域。然而,書畫拍品的真?zhèn)我彩侨藗冴P注的焦點,環(huán)球收藏網的專家介紹了書畫贗品的四個新花樣。
一些人為了牟取暴利,采用編故事等方式推銷贗品,什么祖?zhèn)鲗氊、出土文物等,還有的甚至會因人而異,把故事編得天衣無縫。隨著投資者的日趨成熟,傳統(tǒng)騙術曝光率高,販假者開始對贗品進行更為巧妙的包裝,主要有以下四種,投資者和收藏者務必要警惕,避免上當。
一是采用現代技術“合影”
近幾年,在一些拍賣會的預展上,常會看到某名家與該幅拍品的合影,拍賣行采用此方法的用意是為了證明該幅作品是畫家真跡。相關人士透露,他一外地的朋友曾請他安排滬上一位畫家去辦展銷,問他如果畫家不去是否可以,他說展銷期間買畫的人都想與畫家合影,如果畫家不去,買家怕買進的作品不可靠,這樣將嚴重影響畫家作品的銷路和價格。
這透露了市場的一個信息,買家非?粗禺嫾遗c買家及作品的合影。而推銷贗品的人為了以假亂真,他們會利用現代照相技術將畫家與贗品進行合成,買家如果僅憑照片來判定作品真假是很容易被欺騙的。
二是請名家在贗品上題跋
一般在拍賣場上,只要有大名頭或鑒定家的題跋,買家都會踴躍競投、志在必得。在買家眼里,花巨資購買這類作品可靠、放心。記得中國嘉德曾推出過傅抱石的力作《麗人行》,畫上就有徐悲鴻、張大千兩位大師精彩的題跋,最后該作以1078萬元成交。
賣家采用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向買家證明該作品是真跡。那么,為何會出現名家或鑒定家在贗品上題跋,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持有贗品的人出錢請名家或鑒定家題跋,而名家或鑒定家受到金錢的驅動而題跋;二是鑒定家走眼。從以往的經驗看,任何一位鑒定家都不可能保證百分百的準確,因為鑒定字畫不是依靠儀器,只能憑主觀經驗。所以,鑒定家走眼也就在所難免。
三是真假混合共同出版
過去,我國出版名家畫冊是比較嚴格的,現在只要有錢就可以為畫家出畫冊。需要指出的是:在拍賣場上,買家對拍品是否被發(fā)表和著錄非?粗,一般拍品只要被著錄和發(fā)表過,往往會拍出相當理想的價位。
如上海崇源2003年春季拍賣會有8幅陳佩秋的作品,其中一件用工筆細就的《海棠山禽圖》,尺寸不到3平方尺,由于該幅作品曾在香港藝苑2002年出版的《中國藝苑名家作品》上發(fā)表,故受到藏家的青睞,最后以6.16萬元拍出,其他陳的繪畫作品盡管尺幅比這幅大,畫得也不差,但價格遠遜于此幅。
同樣,在本場拍賣中,凡著錄過的拍品幾乎都有上佳的表現。如來楚生的作品歷來價格不理想,此次《白鴨淺水圖》不到3平方尺,但該作曾多次被出版社發(fā)表,以2.2萬元拍出。所以,著錄過的作品創(chuàng)造可觀的市場行情是不爭的事實。于是,一些推銷贗品的人摸準了買家的心理特點,將某名家的真跡和贗品混合在一起,印成畫冊,以蒙騙買家。
四是以真帶假推動賣價
時下舉辦藝術品的拍賣行不少,這當中自然有好有差。一些較小規(guī)模的拍賣行,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利潤,采取不規(guī)范的操作方式,同贗品的委托人暗箱操作,欺騙買家。
在某拍賣會上見到這樣的情景:在字畫預展上,各有韓天衡和方增先的兩件繪畫作品,均為一真一假,真的作品還在某畫展上展覽過。在上拍時,韓的真跡受到了追捧,以2萬余元被買走,后一幅韓的贗品被拍至數千元。同樣,方增先的真跡被拍至9000多元,另一件贗品被拍至2000多元。從拍賣動機看,很明顯拍賣行在安排拍品先后時采用將真跡放在前面,贗品放在后面,意在通過真的價格來帶動贗品的價格。類似現象,并不在少數。
希望廣大投資者練就火眼金睛,于萬千贗品中“淘”的寶貝。
文章來源網絡
。。。 。。。 。。。 。。。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