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毛主席寫下兩首七律,讓胡喬木送郭沫若閱讀:看有什么毛病沒有?
毛主席是中國近七十年來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一生熱愛詩詞創(chuàng)作,為中國詩壇留下了大量的傳世名篇。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至臻完美,毛主席經(jīng)常向身邊的文壇朋友們請教,并酌情采納專家、學(xué)者的意見進行修改,因此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
1959年,毛主席創(chuàng)作了兩首七律,完稿之后自覺“主題雖好,詩意無多”,于是寫信給胡喬木,托他找到郭沫若代自己“看一看”,有需要時還可“加以筆削”。
毛主席在信中用詞懇切地對郭沫若坦承了創(chuàng)作上的困難,郭沫若收到信后大為感動,于是回信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
那么,毛主席請郭沫若看的這兩首詩是哪兩首?郭沫若又給主席提出了什么樣的意見呢?
毛主席請郭沫若修改的這兩首詩,一首為《七律·到韶山》,一首為《七律·登廬山》。
一、《七律·到韶山》賞析
《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詩歌大意:
離別故鄉(xiāng)的情形,還隱約留在記憶當中,好像是一場夢。如今重來,又讓我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故園。革命的紅旗卷起了農(nóng)奴手中的武器,迎向地主惡霸黑手們高舉著的皮鞭。
因為敢于為了革命去犧牲,所以革命人的壯志豪情,才會充滿人間;所以人民才能推翻那個舊世界,創(chuàng)建新世界。
欣喜地看著一望無際的農(nóng)田上,涌起了千層麥浪。夕陽下的煙靄中,我們真正的英雄——農(nóng)民朋友們,正從田里收工歸來。
這首《七律·到韶山》的創(chuàng)作時間,早于《七律·登廬山》。1959年6月成詩后,毛主席已經(jīng)向梅白等人征求過意見。
同時,毛主席把詩中的“別夢依稀哭逝川”中的“哭”字,改成了“咒”字,又把末句“始使人民百萬年”改成了“遍地英雄下夕煙”。
因此郭沫若看到這首詩以后,并沒有提出過多的建議,他主要的建議,還是針對《七律·登廬山》提出來的。
二、《七律·登廬山》賞析
毛主席這首《七律·登廬山》,初稿如下:
一山飛峙大江邊,欲上逶迤回百盤。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南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潛不受元嘉祿,只為當年不向前。
郭沫若收到信以后,把詩中的第二、第四兩句作了修改。第二句改為“坦道蜿蜒回百盤”,第四句改為“熱情揮雨灑山川”。
毛主席拿到回信后非常高興,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接受這樣的修改,而是在受到啟發(fā)后,把第二、四兩句和最末兩句做出了修改,成詩如下: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詩歌大意:
雄偉的廬山仿佛從天外飛來,降臨在長江邊上。驅(qū)車飛馳上蔥蘢的山頂,需要經(jīng)過四百道回旋。站在山巔冷眼觀察這個世界,陣陣熱風吹起雨水,飄灑在天空和江面。
白云橫亙在長江中游一帶的上空,宛如黃鶴在天上翱翔。浪花滾滾直下三吳,江上彌漫著一層白煙。
“陶淵明”們早已不知去了哪里,請問“桃花源”可以用來給我們的農(nóng)民們耕田嗎?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廬山會議期間,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一行乘車登上了廬山,隨后是黨的38歲生日。第三天,廬山會議在這里召開。
當時國內(nèi)的經(jīng)濟發(fā)展正遭遇到困難,但是毛主席始終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相信老百姓一定能主動去戰(zhàn)勝和解決遇到的困難。因此登上廬山后,他的心情非常舒暢,詩興油然而生。
其實在這首詩詞最初的稿子里,是有一則小序的,內(nèi)容如下: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
后來,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周小舟,看了毛主席這首詩以后,就建議毛主席刪除這一段小序。毛主席采納了周小舟的建議,所以后來的詩中,就沒有了這一段序言。
1959年9月7日,毛主席在給胡喬木的信中說:
詩兩首請你送郭沫若同志一閱,看有什么毛病沒有?加以筆削,是為至要。……主題雖好,詩意無多,只有幾句較好一些的,例如“云橫九派浮黃鶴”之類。詩難,不易寫,經(jīng)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郭沫若收到信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了修改。這首詩的第二句“躍上蔥蘢四百旋”,在初稿中本來寫作“欲上逶迤回百盤”。
郭沫若指出:“欲上逶迤”,顯得態(tài)度有些猶豫不決。
毛主席在參考郭沫若的意見后,將其修改為了“躍上蔥蘢回百盤”。一個“躍上”,頓時將整句詩的情感走向由負面拉向了正面。
詩中第一、二句,是把廬山比作全國人民要戰(zhàn)勝的那一座經(jīng)濟困難的大山。山頂風光蒼翠蔥籠,但是上山的過程是要經(jīng)過“四百旋”的,可見路途十分曲折。
“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句的意思是,冷眼看著西方的列強,看看他們下一步,將要對中國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當時中國和蘇聯(lián)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關(guān)系開始逐漸惡化。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又對我們虎視眈眈。在嚴峻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下,幸好有“熱風吹雨”溫暖人心。
這一句也是郭沫若修改的重點,原稿里為“熱風吹雨灑南天”,郭沫若從律詩的要求出發(fā),認為“熱風”一句與上文的“冷眼”一句不對仗,所以把它改成了“熱情揮雨灑山川”。
不過,毛主席在收到郭沫若的信以后,經(jīng)過權(quán)衡,最終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還是保留了“熱風”,只是把“南天”改成了“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這兩句,用詩意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山水畫卷。天空中浮著的黃鶴與江面上的白煙,都象征著中國山河的壯麗,以及國家前途的光明美妙。
最后一聯(lián)“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是耐人尋味的點睛之筆。
陶令指的就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當初陶淵明是因為看不慣晉王朝的黑暗才避世隱居的。
如今的中國政治清明,野無遺賢,再也不會有陶淵明那樣的隱士了。“桃花源”里沒有了陶淵明,那一片良田豈不是荒廢了?那么它應(yīng)該可以拿出來,給我們的人民耕田種地了吧。
結(jié)語
毛主席創(chuàng)作詩詞的時候,喜歡向旁人取經(jīng)。但是別人給他的建議,他也并不是照單全收。
對于個別字詞的改動,毛主席會先做一個全局情況的考察,合適的就改,不合適的就不會去改。有時寧可不遵守“格律”,也要保證用語的流暢完整。
但是
在涉及較大范圍的修訂時,毛主席絕不會直接把別人改過的句子拿來用,而是利用別人的句子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寫出更加優(yōu)秀的詩句,比如《七律·登廬山》就是一個典型。
這首詩的第二句——“躍上蔥蘢四百旋”,不但大大優(yōu)于他自己的原句,也大大優(yōu)于郭沫若修改的“坦道蜿蜒回百盤”。
郭沫若修改的第四句——
“熱情揮雨灑山川”,雖然很不錯,但是毛主席還是選擇在自己的句子基礎(chǔ)上進行修改
毛主席把“南山”改成了“江天”,不僅擴大了這個“熱風吹雨”的范圍,還使之與前文中“冷眼看世界”的“世界”體量相當。
這樣的修改方式,在提高詩歌創(chuàng)作質(zhì)量的同時,保證了全詩的原創(chuàng)性。毛主席這種反復(fù)錘煉詩歌,同時堅持作品原創(chuàng)性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好好學(xué)習(xí)。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