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張問陶撰寫了《論詩十二絕句》,那一年他正好三十歲。當(dāng)年元好問作《論詩三十首》時,大約28歲,都處于年富力強(qiáng)的時候。
元好問更傾向于以評價詩人的方式闡述自己的理論,張問陶也有類似評價詩人的組詩,不過《論詩十二絕句》則是以闡述理論為主。今天繼續(xù)后面6首。
七、妙語雷同自不知妙語雷同自不知,前賢應(yīng)恨我生遲。勝他刻意求新巧,做到無人得解時。
好的詩句與他人作品相似,前輩詩人估計會笑話我生得遲了。后人作詩,常有與古詩相似處,有的是祖述前人,有的則是偶合。
宋代王安石說過:
“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漁隱叢話》
后人作詩,很難盡脫古人窠臼。唐代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其二》寫道: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恰似春風(fēng)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
二百年后,北宋大詩人王禹偁《春居雜興 》寫道: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fēng)容不得?和鶯吹折數(shù)枝花。
他的兒子說,你這首詩和老杜的詩撞衫了呀:
其子嘉祐云:老杜嘗有恰似春風(fēng)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之句。語頗相似,因請易之。元之忻然曰:吾詩精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為詩曰:本與樂天為后進(jìn),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復(fù)易!恫虒挿 詩話 》
王禹偁(chēng)(公元954-1001年)不但不改,還很高興,認(rèn)為自己的詩暗合杜甫,也算是一種認(rèn)可吧。
但是也有人不像王禹偁,刻意與前人不同,一味出新出奇。這樣的話,如果大家都看不明白,還不如雷同前人呢?
勝他---刻意求新巧,做到無人得解時。這兩句是十四字句,勝過:有人刻意求新巧,以至于無人得解。
黃庭堅提到點鐵成金的說法,取故人陳言化為自己的詩句,也是一種繼承和創(chuàng)新:
“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八、不加箋注不分明
子規(guī)聲與鷓鴣聲,好鳥鳴春尚有情。何苦顢頇mān hān書數(shù)語,不加箋注不分明。
子規(guī)聲與鷓鴣聲,都是大自然的天籟之聲。自然界的聲音,自有其真實的情感。何必像含含糊糊地寫上幾句詩,故弄玄虛,不加上注解,讀者不知道你說什么。
詩人大抵推崇自然天成,不喜歡過于雕琢。而有些詩人喜歡用生僻的典故和文字,或者寫得過于朦朧,讓人搞不清楚他要說些什么。
王國維有隔與不隔的說法,隔,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有阻礙。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的這一首最為著名: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李商隱有一種朦朧美,有些人學(xué)習(xí)李商隱,卻能令讀者陷入糊涂陣?yán)铮瑳]有感覺到美,反而四處碰壁,不如不讀。
九、怕讀人間趁韻詩此事原非俗士知,何須刻燭強(qiáng)為之。尖叉競病全無礙,怕讀人間趁韻詩。
刻燭作詩,指作詩求快。典出《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列傳》:
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xué)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令楷、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
趁韻,以韻為主去作詩,過于受拘束。例如次韻作詩,就是固定好哪幾個字必須作為韻腳,且次序不亂。其次,如科舉時的五言排律,大多是限定韻部作詩。
除了科舉限韻,唱和次韻,還有些詩人有意用險韻(韻部中字比較少,所以不好押韻)、窄韻作詩。歐陽修《六一詩話》中說,韓愈用窄韻作古體詩,不管多長也不換韻,就用一個韻部到底:
得韻窄,則不復(fù)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
韓愈“得韻窄”的這首詩是《病中贈張十八》,張十八指詩人張籍:
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逢逢。
籍也處閭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談舌久不掉,非君亮誰雙。
扶幾導(dǎo)之言,曲節(jié)初摐摐。半途喜開鑿,派別失大江。
吾欲盈其氣,不令見麾幢。牛羊滿田野,解旆束空杠。
傾尊與斟酌,四壁堆罌缸。玄帷隔雪風(fēng),照爐釘明釭。
夜闌縱捭闔,哆口疏眉厖。勢侔高陽翁,坐約齊橫降。
連日挾所有,形軀頓胮肛。將歸乃徐謂,子言得無哤。
回軍與角逐,斫樹收窮龐。雌聲吐款要,酒壺綴羊腔。
君乃昆侖渠,籍乃嶺頭瀧。譬如蟻蛭微,詎可陵崆嵕。
幸愿終賜之,斬拔枿與樁。從此識歸處,東流水淙淙。
這首詩220個字,押的是【江】韻,一韻到底。古體詩可以換韻的,但是韓愈偏偏不換韻,就是只用江韻。唐宋韻書中的江、陽是兩個韻部。【江】韻字少,是窄韻,【陽】韻字多,是寬韻 。
尖叉競病,指的是蘇軾作詩喜歡用極難押韻的字,例如尖叉這兩個字作韻腳。蘇軾《雪后書北臺壁二首》之一,押尖所在的“鹽” 韻部: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fēng)勢轉(zhuǎn)嚴(yán)。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之二》用麻韻: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yīng)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以上這些現(xiàn)象,都是詩人有意炫技。
十、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文章體制本天生,只讓通才有性情。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
這一首詩,指文章的“體制”。詩有各種流派,也有不同的詩體。張問陶認(rèn)為,這些都是發(fā)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只有集大成者的高手,才能融會貫通各種流派體制并抒發(fā)自己的真性情。
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邯鄲學(xué)步一樣地模仿唐宋、推崇唐或者宋,只是自找苦吃,古人早已經(jīng)不在世上,何須爭論高下呢?
十一、開卷沉沉我欲眠凋文鏤采太紛然,開卷沉沉我欲眠。人口數(shù)聯(lián)詩好在,不災(zāi)梨棗亦流傳。
雕飾太多,看上去華麗無比,但是讀者欣賞時,開卷不久即昏昏欲睡。
梨木棗木是古人用來刻版印刷的木材。不災(zāi)梨棗亦流傳,就是不用印刷,就可以口口相傳,流芳百世。
古人崇尚自然天成的詩句,反對雕琢粉飾。其他的論詩詩,也多次提到,例如戴復(fù)古論詩絕句:
曾向吟邊問古人,詩家氣象貴雄渾。
雕鎪太過傷于巧,樸拙惟宜怕近村。
元好問也說: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bǔ)費精神。十二、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
名心退盡道心生,如夢如仙句偶成。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
這首詩依舊講究天趣,講究自然天成。名心退盡,爭名奪利的心,漸漸冷卻。道法自然,無爭之心漸生。
那么作詩的時候,無需閉門覓句,無需苦吟推敲,自然就有佳句天成,而詩人則妙手偶得即可。
李白和杜甫開玩笑說: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李商隱《李賀小傳》記載:
(李賀)恒從小奚奴,騎距驉(xū),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dāng)嘔出心乃已爾。
嘔心瀝血即從李賀得故事中得來。
好的詩歌,就是反映人間之情,自然之聲,無需嘔心瀝血的苦吟覓句。
結(jié)束語第1首掙脫束縛講創(chuàng)新,第2首講究音樂美與天人合一的諧暢。第3首,寫自我真實生活閱歷。第4首和第12首類似,佳句天成妙手得之。第5首說詩人用尋常語不易。
第6首,詩人要有赤子之心。第7首,關(guān)于化用前人。第8首,避免需要箋注才能讀的詩。第9首,作詩不要炫技。第10,詩人各有所長,不要糾結(jié)孰高孰低。第11首,作詩不要過于雕飾。
@老街味道
張問陶論詩絕句12首(上):胥吏津津談律例,可能執(zhí)法似皋陶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