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家
畢波,1980年出生于山東萊蕪,2003年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師從著名山水畫家張志民,韓菊聲等先生, 2011年拜著名山水畫家張寶珠先生為師,2012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山水畫方向,導師為著名山水畫家張志民先生,現為大隱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山東泰山國畫院高級畫師,山東畫院青年畫院畫家, 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畫家,山東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山東美協(xié)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山東藝術家學術委員會(美術)委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天津政協(xié)花鳥畫院副院長,濟南青年美協(xié)理事,濟南高新區(qū)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
出
于
古
成
于
今
畢波婺源寫生作品欣賞
中國山水畫傳承流變至今,歷經千余載以今人之眼觀古之佳作,長令我等后生晚輩扼腕嘆息,確實有“高山仰止”之感。凡修習中國畫,必經由臨古、寫生、創(chuàng)作三大階段,山水畫亦不例外。近代李可染先生更是將由這三個階段推演出中央美院山水畫室之教學體系,單就如何解決臨古與創(chuàng)新問題,又提出“以最深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之說。由此看來,山水畫修習,應在“師古人、師造化、師心”三點上下功夫。而我想說的是,講道理容易,在實踐中身體力行地學與悟,繼而創(chuàng)立當代山水畫的新樣,確非朝夕之功,也非等閑之輩可以望項,尤其是在此文化多元的當下,藝術觀念各異,手段雜生,于古怕落了舊窠臼,于今又恐尾隨了西方現代、后現代的鬼影而迷失分寸。如何在精神層面承繼傳統(tǒng)文脈精華,又能體現個體創(chuàng)作者的新視角,新理路,新面貌,這是擺在每一個有志于拓展中國繪畫的實踐者面前的具體問題。
期看到青年畫家畢波的山水畫作品,倒是頗有幾幅好作品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橫幅的《山居圖》《園林情節(jié)》,構圖、色調、筆墨關系及虛實的對比與空間的設制都顯示出不凡之力。這種方式于畢波本人雖然尚在探索階段,尚未出明確體系,但其中對古法之意趣的掌握,對現代視覺方式之構成要素的靈活運用,對自然景物挪移變通為造型元素及筆墨結構的主動方式,無不顯示出青年一代畫家的勇氣與才華。簡言之,這樣的山水畫作品,出於古而成于今。
謂“出於古”者,從畢波在山東藝術學院本科階段中國畫基礎以至于后來追隨張志民先生深研山水畫專業(yè),在大量的臨古習作中,畢波對四王,四僧,唐寅,文征明,沈周以及元四家,宋四家等歷代名家名作中的筆法及構圖做了深入而細膩的學習。這樣的功夫使他有能力創(chuàng)作多風格樣式的擬古之作,不吃透傳統(tǒng)是很難做到的,學樹石云水的畫法容易,而要自己起稿定構圖完成一張畫并且將不同時期的筆法色彩的程式特點呈現出來,這樣的難度無疑加大了許多,更為可貴的是,畢波沒有因此自得,而停留在擬古人遺慧的格局中,而是在寫生中汲取自然的蒙養(yǎng),轉化出有新意的圖式,開始步入當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領地。他用簡約明確的幾何形狀歸納樹的造型,并配以鮮明的墨色對比,強勢的筆法折射出熊強之勢,旁溢斜出的小枝又顯露出巧妙之思。村落房屋也是他畫中常有的景致,其特點體現在廣角構圖中節(jié)奏感的主觀處理上,這就突破了常規(guī),能將宏大的氣場帶進山村小景中,完全出于意料。藍天、綠水、紫泥、白屋……這種用色處理也突異古法,卻又因為墨韻與留白的主動營造,保證了中國畫特有的意韻。
成于今”需要融會變通的能力,前提是在思想上有所準備。眼界與胸襟決定了一個畫家的創(chuàng)作的氣與格。畢波習古、化古而不泥古,得古意而能出新樣,真實是令人贊嘆與敬佩!
文/黨震
婺
源
寫
生
資料由北京一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整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