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妻被局长的粗大撑满小说,国产熟女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 ,晚上睡不着求个地址,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游戏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生活·感悟] 走近佛教

5 已有 4758 次閱讀   2017-09-15 18:08

走近佛教

作者:佛恩居士

目錄

緣起

第一章 認(rèn)識生命

第二章 人生實相

第三章 娑婆世界

第四章 認(rèn)識佛教

第五章 佛法概要

第六章 佛法實踐

第七章 選擇念佛

第八章 善待人生

第九章 終極關(guān)懷

我是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處何在?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佛教源遠(yuǎn)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已與中國文化融然一體

而我們卻對佛教一無所知。

甚至有著種種的誤解和偏見。

你想知道佛教怎樣看待世界和人生嗎?

你想知道世界上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信仰佛教嗎?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嗎?

你想獲得人生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嗎?

你并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卻不能不了解佛教!

好,就讓我們一起

——走近佛教吧!

 

緣起

   按:經(jīng)言: "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希望有一本引導(dǎo)現(xiàn)代人學(xué)佛,并且能夠正確介紹凈土宗,導(dǎo)歸念佛,淺顯易懂的初機讀物。因爲(wèi)雖有一些初機讀物,但畢竟沒有完全站在凈土宗的立場,甚至有的還有違凈土宗義;這對於初機來說就是一種誤導(dǎo),過後要轉(zhuǎn)過彎來,需費很大的周折。我們自己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希望後來的人少走彎路,能夠直入寶所,同歸安樂家鄉(xiāng)。 
   今佛恩居士有心于佛法,編輯了這本學(xué)佛筆記,以利初機。我們覺得這本學(xué)佛筆記很適合現(xiàn)代人,而且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姑且名之爲(wèi)《走近佛教》;向佛恩居士約寫一篇序言時,下面是他給我們的回復(fù),就作爲(wèi)本書出版之緣起吧。從中也可看出佛恩居士作爲(wèi)念佛人,其謙虛無我,唯存報恩之心的風(fēng)范。 

   自序一事,弟子以為實在不妥。該書算不上弟子所寫,只是將讀書筆記編輯到一起,因此,若寫一篇自序,煞有其事,恐人譏嫌。 
   弟子粗鄙懈怠,若論道心,剎那即逝;若論作惡,猶如猛火野獸。如此惡人之名,恐玷辱圣教,更使世人生輕慢之心,使佛教形象受損。 
   因此, " 自序 " 、 " 署名 " 等,斷斷不可。 
   弟子將編輯筆記的初發(fā)心向師父們做一個匯報:一開始接觸佛教書籍的時候,有一個想法:把對自己有影響的文字記下來,看看多年以後 " 境界 " 有沒有進步,當(dāng)然,免不了把佛法當(dāng)作知識學(xué)問,又夾雜 " 勝他 " 之心。聽聞本愿之後,深感從前所讀、比較有影響的《覺海慈航》、《認(rèn)識佛教》等,雖然淺近易懂,于接引初機大有貢獻,但有關(guān)凈土教義方面,則尚未把握凈土一宗之根本。若將本愿叢書直接推薦給初學(xué)的人,又有些艱深, " 專業(yè)性 " 太強。聯(lián)系到自己學(xué)佛的過程,先是感觸世事的變幻無常,然後逐步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再回歸到凈土信仰,因此就按照這個順序組織筆記。 
   弟子本心的愿望,是想使所有的人看到這本筆記都能信仰佛法、歸心凈土,不需要再看別的小冊子,但這是不可能的;不過對於引導(dǎo)如我當(dāng)初一般的社會大眾,或許還有點價值。故今謹(jǐn)遵師命奉上,也籍以聊表報恩之志。 
   該書主要摘自: 
   《凈土三經(jīng)》 
   《觀經(jīng)四帖疏》 
   《凈宗要義》慧凈法師編述 
   《念佛感應(yīng)錄》慧凈法師編訂 
   《決定往生集》凈宗法師編訂 
   《凈土宗義的探討》凈宗法師 
   《西藏生死之書》索甲仁波切 
   《生與死 ── 佛教輪回說》陳兵居士 
   另外,小部分文字摘自黃念祖居士的《心聲錄》、圣嚴(yán)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南亭法師的《六道輪回的問題》、木津無庵的《佛教圣典》、于 波居士的《向知識份子介紹佛教》、徐恒志居士的《學(xué)佛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法音》所刊魏磊居士的文章等,那則瀕死經(jīng)驗摘自趙蔚揚博士的《神秘的生命靈光》。 
   有少許文字是弟子添加的,作為承上啓下之用。 

   弟子佛恩合十 
   二 ○○ 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認(rèn)識生命

 人類一開始便陷入了智慧與愚昧矛盾沖突的困擾中。無限的未知領(lǐng)域,如同宇宙空間那隱藏著無究奧秘的黑暗,緊緊包圍著人類,無論文明如何進步,人類總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謎。 

   在所有的宇宙之謎中,最難解、最惱人、對個人和社會最急迫的,是關(guān)于人類自身之謎: 

   “我是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處何在?” 

   “人一死,是永滅,還是有來生后世?” 

   “如果人死后不再繼續(xù)某種‘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惡還有多少意義?”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 

一、生死與無常 

   對生死問題的解答,關(guān)系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為我們生下來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間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成為虛飾。當(dāng)我們靜下心來關(guān)注這一事實的時侯,我們的人生似乎陷入無底的黑暗之中。 

   我們在此世間一切的恐懼都源自對死亡的恐懼,所有的人,無論他承認(rèn)與否,都必然對此懷有直覺,從面對危險時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體的心理,每個人不難體察自己意識深處盤踞的對死亡的畏懼。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懼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慮。 

   為什么我們會生活在死亡的恐懼中呢?因為我們的本能欲望是要活著,而死亡終將結(jié)束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來,我們將被投入一無所知的深淵里。也許還有更可怕的事情:我們會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平時我們執(zhí)著自己特殊的、獨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知識、我的技能……我們把安全建立在這些脆弱而短暫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頃刻間就將所有的一切一掃而光,我們所面對的,將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個自己也不認(rèn)識的人,一個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時我們總以無聊的喧鬧和瑣碎的雜務(wù)來填滿每一時刻,以保證我們不會單獨面對這位陌生人。 

   原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的身份之下,一個浪漫的童話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們太過著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們悉心包裝自己,盡量把第一件事情都維持得安全可靠,為此,我們花費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災(zāi)難將我們驚醒,即將來臨的死亡粉碎了我們的幻想,并把我們逐出隱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態(tài)是享受人生,盡量忘記死。 

   然而,死卻不會忘記我們,且會突然襲擊我們。 

   或許有人說:“人人都會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過了,我不會有什么問題! 

   從遠(yuǎn)處眺望而死說死不可怕,正如在動物園眺望籠中的老虎,因為它不會加害我們?墒牵绻覀冊谏街型蝗慌龅嚼匣,那會是什么樣的情景? 

   即將真正面臨自己的列,猶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樣,只一見,便雙腳癱軟了。 

   當(dāng)今世界,自然災(zāi)害、戰(zhàn)爭、盜賊、車禍以及各種頑癥比比皆是,我們每天都能聽到死亡的消息。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人命在呼吸間。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氣不來,便屬隔世。 

   這就是佛在經(jīng)中一再提到的“無!。 


二、死后的世界 

   我們生下來便踏上了向死亡行進的路途,陷入與自然、社會的種種矛盾沖突中,急匆匆追名逐利,最后精疲力盡而不見有何成就,眼前危機重重,未來也不知何去何從,心跟隨著形體的變化而不居,這樣日復(fù)一日,糊里糊涂地度過每一天。 

   不少人意識到自己的迷惘,開始探索來生的可能性,試圖了解生命的整體意義。 

   的解,如果我們真的就像自己所說得那么務(wù)實,為什么不嚴(yán)肅地反問自己:我真實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關(guān)于死后有無續(xù)存的問題,盡管大多數(shù)人回避它、不承認(rèn)思考過它,它也必然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縈繞。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要比生活狀況的改善、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等現(xiàn)實問題更為現(xiàn)實、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我們決定人生態(tài)度、人生目標(biāo)、建立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石。 

   自古以來,對生死之謎的解答,主要由各種宗教來提供。作為人類偉大的精神傳統(tǒng),所有的宗教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死亡并非終點。 

   宗教的提示生命真相的同時,喚醒人們對未來世的憧憬,賦予生活神圣、終極的意義。 

   然而,盡管有這么多宗教教義,現(xiàn)代社會仍是一片精神沙漠。隨著自然科學(xué)的突飛猛進,宇宙之謎一個個被揭開,天文學(xué)、生活學(xué)、生理學(xué)等新知識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人類的生死之謎已被揭破,于是,宗教貶值,信仰轉(zhuǎn)移于科學(xué)與金錢,確認(rèn)死后永滅的人越來越多。 

   其實,只要冷靜考察自然科學(xué)對人類自身認(rèn)識的程度,便無理由妄稱生死之謎已被揭破,無理由對死后續(xù)存與否的問題做出決斷,“人死永滅”仍然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學(xué)推論,確認(rèn)其真理,與基督教徒確認(rèn)靈魂不滅為真理一樣,具有信仰主義的性質(zhì),無充足理由奉為科學(xué)結(jié)論。近代、現(xiàn)代的科學(xué)巨匠幾乎無不承認(rèn)科學(xué)對人類自身認(rèn)識的膚淺,他們對死后有無續(xù)存的問題一直持審慎態(tài)度。 

   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古籍記載、民間流傳的一些與生死、“靈魂”有著的趣聞,諸如記憶前世、瀕死體驗、神識脫體等現(xiàn)象,類似的現(xiàn)象遍布世界、超越時域,并不因科學(xué)進步和人們不相信它而絕跡,總還是時有出現(xiàn),似乎在向我們透露生死之謎的某種信息。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在受臨終之苦折磨的時候,叫著:“。∩系垩,我的上帝!” 

   看護他的醫(yī)生問道:“先生,在你的哲學(xué)中有上帝嗎?” 

   “親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學(xué)上沒有上帝,也束手無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將從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這樣說著而死去。 

   法國著名的無神論者華帝爾,臨終時痛苦的掙扎著,最后凝視一處說:“瞧!那邊有惡魔,要來帶我。!看到地獄了,好恐怖。≌l。【染任野!”這樣絕望地叫著死去。 

   做惡眾生往往認(rèn)為“死是痛苦的結(jié)束”、“沒有死后的世界”,但臨終時,心中的黑暗擴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處有地獄之火,先前那種逞強的心頓時被一吹而散,口中還會發(fā)出凄厲的慘叫。 


三、面對死亡 

   死亡是個大迷霧,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死,不知道死后會怎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們。 

   對于死亡,我們在犯同一個錯誤:我們會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遙遠(yuǎn)。然而,我們不是經(jīng)常聽到別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嗎?他們像我們一樣,視生命為理所當(dāng)然的事。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運轉(zhuǎn),我們甚至不必病也會死。 

   我們以不知如何時會死為借口,來延遲對死死亡的正視。然而,我們越是不愿正視,就越對它無知,恐懼的陰影就越縈繞腦際。 

   如果想掙脫死亡的宰制,絕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絕死亡的結(jié)果,將毀掉我們這一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我們將受困于終將一死的自己,永遠(yuǎn)被緊縛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地生生死死。 

   大多數(shù)人只是在臨終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情!那些相信他們有充足時間的人,臨終那一刻才準(zhǔn)備死亡,然后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jīng)太晚了嗎? 

   就在當(dāng)下,我們需要清醒一下,嚴(yán)肅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死去,那該怎么辦?” 

   面對死亡的壓迫,人們自古就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抗?fàn),諸如:“肉體雖死,靈魂不滅”的觀念,永生于天國的神教信仰,長生不老的追求,家族的傳宗接代以及立功、立德、立言而留芳百世,期待精神的永垂不朽,乃至于“生則樂生,死則安死”的自然主義達觀態(tài)度,還有“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逃避策略等等,雖然方法各異,其實質(zhì)都是反抗死亡的威脅。 

   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發(fā)展,使人類充滿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謎的信心,生前死后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已不被科學(xué)和多數(shù)人所關(guān)注,似乎已被解決或被視為無關(guān)緊要、滯礙社會進步的玄虛問題,但從一些人類學(xué)家的眼光來看,通過科技途徑力作征服自然的英雄,還是一種出于潛意識深處的對死亡的恐懼而采取的抗拒死亡命運的“移情”手段?茖W(xué)從物質(zhì)方面對人類自身的研究從細(xì)胞深入到了基因,蛋白質(zhì)命成、無性繁殖、試管嬰兒、器官移植、克隆技術(shù)等現(xiàn)代成果,實際上無不是對生死之謎的破解。西方一些人類學(xué)家、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人類的一切文化活動,實質(zhì)上都是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戰(zhàn)勝死亡威脅的抗?fàn)帯?span id="ui5uum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在世界各地,很多國家設(shè)立專門機構(gòu),從事生命輪回、瀕死經(jīng)驗等現(xiàn)象的研究,并把它們列入心靈學(xué)、超心理學(xué)等研究課題。研究者注意到: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經(jīng)歷瀕死的經(jīng)驗的人,對死亡的恐懼會降低,能比較謙卑地接受死亡;追求物質(zhì)的興趣會減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層面;相信死亡是生命過程的延伸,也容易接受來世的信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碰到親朋或鄰人亡故,這極易觸發(fā)我們對鐘愛自己的長輩將死去的憂慮,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亦將必死,進而引向?qū)τ谌松饬x的思考。 

事實上,能夠從內(nèi)心深處體會無常的真義,是覺悟人生、尋求解脫的第一步。 

   依據(jù)佛陀的智慧,我們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不必等到受絕癥的沖擊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來臨時還茫茫然然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dāng)成改變命運和準(zhǔn)備死亡的契機,從正面跟死亡接手,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熟悉它,隨時想到它,正如一們法師所說的那樣:既然不知死亡在哪兒等著我們,那就讓我們處處等待死亡。 

   喬達彌是生活在佛陀時代的富家少婦,她的兒子一歲左右就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抱著小尸體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問是否有人可以讓她兒子復(fù)活。有些人不理會她,有些人認(rèn)為她發(fā)瘋了。最后,一位智者告訴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人能夠為她實行奇跡。 
她就去找佛陀,把兒子的尸體放在佛陀面前,說出整個過程。 

   佛陀慈悲地聽著,然后輕聲說:“若要醫(yī)治這孩子,需要芥子,你到城中要四五粒回來。不過,這種芥子一定得向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去要! 

   喬達彌立刻動身往城里去。她對第一戶人家說:“佛陀要我向一戶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拿回芥子。” 

   “我們家已經(jīng)有好多人過世了。”那人回答。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同樣的回答。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子。 

   最后她終于發(fā)現(xiàn):佛陀的要求是無法辦到的。 

   她猶如從夢中覺醒,把孩子的尸體抱到墓地,做最后的道別,然后回到佛陀那兒。 

   “你帶回芥子了嗎?”佛陀問道。 

   “沒有”。她說,“我開始了解您的教法,悲傷讓我盲目,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受到死亡的折磨! 

   佛陀問:“你為什么又回來呢?” 

   喬達彌回答:“請您開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直,我身上是否有什么東西是不死的?“佛陀開始對她開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義,就必須經(jīng)常如此反。河钪骈g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你兒子的死,幫助你了解我們所處的輪回世界是無法忍受的苦海。脫離生死輪回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解脫之道。” 

   喬達彌頂禮佛足,終其一生追隨佛陀。 

   看見他人死 
   我心熱似火 
   不是熱他人 
   看看輪到我

 

第二章 人生實相

   佛經(jīng)中有一段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是什么: 

   在一個寂寞的秋天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蹣跚地趕著路。突然,旅人發(fā)現(xiàn)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加以注意之下,原來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際,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隨著一只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只老虎,旅人頓時了解白骨的原因,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顯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頂上。旅人在毫無辦法之中,幸好斷崖一有一棵松樹,并且發(fā)現(xiàn)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于是旅人便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 

   然而這只老虎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可以想像到它是如何的懊惱,而在崖上狂吼著。 

   好感謝!幸虧這藤蔓的庇蔭,終於救了寶貴一命。旅人暫安心了,但是當(dāng)他朝腳下一看時,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涌底不可測的深海,怒浪澎湃著,而且在那波浪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他的墮落,旅人不知不覺全身戰(zhàn)栗起來。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處出現(xiàn)了兩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地開始嚙著藤蔓。旅人拼命地?fù)u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逃開的樣子。而且每當(dāng)搖動一次藤蔓時,便有水滴從上面落下來,這是從枝上筑窩的蜜蜂所滴下的蜂蜜。旅人由於蜂蜜太甜了,自己完全忘記如今正處於危險萬分的死怖境地,而陶陶然地此心被蜂蜜所奪。 


一、孤獨的心靈 

   這段譬喻意味著什么呢? 

   釋迦牟尼佛開示這愚癡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們的人生實相。 

   旅人:這旅人即是指你自己。 

   荒野: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你無盡寂寞的人生。 

   你從生下來時,就成為這旅人而在作人生之旅了。 

   即是旅人,應(yīng)知目的地。如今你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這人間來呢? 

   如若不知,則不能不說就和這愚癡的旅人一樣了。 

   秋天的黃昏:秋天的黃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你的人生像秋天的孤寂? 

   因為你是孤獨一人旅行之故。雖說有親屬、家族、朋友,但并沒有可以互相傾吐心中一切,互相理解的心靈之友。即使是夫婦,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生活下云。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這心靈的孤獨。難道你未曾有過孤獨的感傷嗎? 

   白骨:路的白骨是你人生的旅途中,家庭、親屬、朋友等的死亡。你活到現(xiàn)在應(yīng)該看到很多白骨,那時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觸?難道你也沒有注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嗎? 

   老虎:饑餓的才虎所譬喻的即是你自己的死亡。 

   在此世間存在的一切之物都是無常的,故你非死不可。 

   死對你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釋尊以恐怖的考慮作譬喻。 

   現(xiàn)在這無常之虎猛然地向你逼來。 

   但由于你以為這是非?植赖氖聦,所以平時不想去思考它。 

   而且如果你認(rèn)為佛教有在說死亡的事,而感到陰森森,并且厭惡的話,你就對佛教完全誤解了。 

   作為旅人的你,本能地從死逃開,一有病就到醫(yī)院,或以藥物來跟死亡搏斗。但仍然是逃不掉的界限。 

   平時雖然忘記死,逃避死,但死必然會來到的,這種心態(tài)并不能解決死的問題。唯有與死正面對決,而獲得解決,才能得到絕對的幸福。因此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二、脆弱的生命 

   松樹:接著你攀上崖頂?shù)乃蓸洌蓸涫侵附疱X、財產(chǎn)、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無力的。像那樣有輝煌成就的秦始皇、漢高祖,在其臨終時也不免感到“!”而寂寞地死云。 

   你現(xiàn)在能握著金錢、財產(chǎn)、名譽、地位等而含笑的迎接死亡嗎?瀕臨死亡時,一物也帶不走,因此能夠笑笑地面對死亡是不可能的。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心情,我們以為還有二十的,三十年的壽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們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壽命,那又會怎樣呢?想想便知:已過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過是“啊”的一聲之間便如夢幻般的消逝了。 

   以后的日子同樣是“啊”的一聲之間便會過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縮短著我們的壽命。所謂: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無論我們忙碌的時候,還是我們休息的時候,時鐘總在一如既往地為我們的生命進行著倒計時。 

   最終,藤蔓必定要被咬斷,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作為旅人的我們,此時唯有墮入深不見底的毒龍深海。因為,在我們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聽譬喻的便是“地獄”。墮入地獄,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边@件事情便稱為“后生一大事”。 

   一隨地獄八萬劫, (劫:極久遠(yuǎn)的時間) 

   再得入身復(fù)幾進? 

   毒龍:三條毒龍分別指我們心中的貪欲、慎怒、愚癡。產(chǎn)生地獄之苦的是這三條毒龍。 

   由于貪欲之故,在我們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對非份之財、色、名、利懷有居心的殺、盜、淫之罪。 

   由于慎怒這故,在我們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對同事,對同行,乃至對朋友、對親人“愿他快死”的心殺之罪。 

   由于愚癡之故,在我們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對自己不幸的憤懣、對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我們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則是不會有絲毫差錯的。 

   由自己所不斷造作的罪惡所生出的地獄,最后還是由自己墮入。 

   教我們解決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 

   但作為旅人的我們,忘記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奪。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財欲、色欲、名譽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們不斷所想、不斷所求的無非是為了這五欲的滿足。 

   然而,不斷地舔著蜂蜜,不知不覺地墮下去,豈不是太愚癡了嗎? 

   我們所肯定自己不是這樣的旅人嗎? 

   釋迦牟尼佛在此開示我們?nèi)松恼鎸嵵,并且向我們說明解決之道。 

   來吧!莫讓死看到我們的背后,從正面跟它對決! 

   唯有解決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絕對的幸福。 

   認(rèn)識佛教通往幸福之門的是我們自己。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只狐貍看到葡萄園里結(jié)滿了果實,想到園中美餐一頓,可是它太胖了,鉆不進柵欄,于是,三天三夜不飲不食,使身體消瘦下去。 

   它終于鉆進去了!飲餐一頓,心滿意足,可是,當(dāng)它要離開的時候,又鉆不出來了,無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飲不食。 

   結(jié)果,它出來的時候,肚子還是跟進去時一樣。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誕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沒有人能帶走自己一生苦苦經(jīng)營的財富與盛名。 

   百年三萬六千五百日 
   其實不過彈指一揮間

 

第三章 娑婆世界

   從空間上看,宇宙是沒有邊際的。 

   從時間上看,宇宙是前前無始、后后無終的。 

   佛將銀河系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由無數(shù)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dāng)中遷流變幻、循壞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 

   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xiàn)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時的眾生。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做“娑婆世界。” 


一、物質(zhì)的泛濫 

   西方十六世紀(jì)以來的科技革命,使宗教信仰普遍淡化,宗教失去了幾千年來獨宰人心的力量,科學(xué)代之而起,成為左右一切的新權(quán)威,人類認(rèn)識的主攻方向轉(zhuǎn)為通過以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實驗等整理感性材料的精密科學(xué)方法,從物質(zhì)方面窮研宇宙,力圖征服自然,以增加物質(zhì)財富。正因如此,人類社會活動無不是以物質(zhì)利益為目的,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為了爭奪有限資源,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縮成各自的圈子,彼此不容,爭斗不止,世界充滿血腥氣息。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幾百年來,在科學(xué)技術(shù)武裝之下的人類可謂節(jié)節(jié)獲勝、戰(zhàn)果輝煌:生產(chǎn)力得到飛速發(fā)展,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人類似乎已經(jīng)擺脫了自然的威逼。這使人們一改歷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姿態(tài),而成了自然的主人、改造自然的能者,于是,人們開始驚嘆戰(zhàn)勝自然的偉大壯舉,到處都是物質(zhì)文明的贊美之聲。有識之士呼吁保護環(huán)境,提醒人們“地球只有一個!”但人們陶醉在喜悅的氣氛當(dāng)中,不喜歡這些危機意識。終于,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后,大氣、水、土壤等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遭到嚴(yán)重破壞,大片綠洲變成沙漠,大量物種瀕臨滅絕,近年來,與環(huán)境污染相關(guān)的瘋牛病、二惡英等給歐洲及世界帶來恐慌。 

   在這個一切被經(jīng)濟利益所驅(qū)動的時代,速成和高效成為時尚,人為的因素滲透到一切領(lǐng)域,為我們的生存帶來了隱患。化肥、農(nóng)藥、色素、防腐劑、生長激素、工業(yè)廢料越來越多地注入我們的食物中,毒化著我們的身體。 

   對醫(yī)療手段的過分依賴,又使我們逐步喪失了先天的機體調(diào)節(jié)能力。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醫(yī)學(xué)界曾樂觀地宣布:人類將在二十一世紀(jì)之前徹底消滅傳染病。然而,事態(tài)的發(fā)展完全出乎人們的預(yù)料,據(jù)醫(yī)學(xué)資料統(tǒng)計,迄今為止,各類病毒對所有的抗生素均有產(chǎn)生抗體的紀(jì)錄,而且,病毒基因的變異速度日益加快,這意味著將來的某一天,炎癥將可能無藥可治。更令人擔(dān)憂的是,古老的瘟疫,如霍亂、白喉、鼠疫、登革熱等死滅復(fù)燃,新的瘟神,如愛滋病、萊姆病、軍團病、漢塔病、拉沙熱、怖露厲等在世界各地像狂風(fēng)暴雨般向人類襲來。 


二、精神的荒蕪 

   現(xiàn)代社會迷戀財富、權(quán)力和年輕的激情、提倡機伶而非智慧、頌揚人類才智中最為膚淺、粗糙和最沒有用的層面,F(xiàn)代文明利用一切媒體,從每一個角度襲擊我們,在我們周圍建立起無法攻破的沉溺環(huán)境,聲稱尊崇生命,實際上是讓生命貧瘠得毫無意義可言,雖然不停地喊著讓我們幸福,但實際上卻阻礙了通往真正喜悅的泉源,物質(zhì)利益的誘惑和無處不在的競爭讓我們失去了內(nèi)心的安寧,我們拼命的貪求、執(zhí)著、沉溺于物欲的陷阱,貧婪的心越來越難以滿足,最終淪為金錢的奴隸,完全變成消費機器。迷惑在虛假的希望和野心中,我們夢想著成功的快樂,但實際上,冷酷的現(xiàn)實使我們?nèi)找姹或溌⒃购、嫉妒、恐懼、紛亂、空虛、焦慮的情緒所吞噬。盡管倦意不分白天黑夜地纏繞著我們,但我們還是執(zhí)著地追趕著現(xiàn)代化的節(jié)奏,生活不再幽雅、恬靜。白天我們用一種偽裝的灑脫和自信向人們展示一個“完美”的自己,但晚間獨處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卻經(jīng)常是黑暗和煩惱不堪的。 

   我們和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至于無法悉心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無法接觸到自己的內(nèi)心生命。我們回避精神世界的深層涵義,否定具有永恒、神圣意義的每個觀念,我們所受的教育幾乎都在告訴我們:除了五官所能認(rèn)知的世界之外,一切都是不真實的。 

   幻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使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成為文明社會的叛逆者。在世界和各地,吸毒、酗酒、色情、暴力、詐騙、青少年犯罪成為嚴(yán)重的社會問題,報紙對各類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我們感慨世風(fēng)日下,我們痛恨人心叵測,我們用懷疑的目光審視著周圍的人,不斷加固著心理防線。我們不敢期待別人的幫助,也沒有精力的幫助別人,只要不被人所害就很滿足了。 

   我們?nèi)缤橘朐跓o邊無際的沙漠里,幾乎饑渴而死,現(xiàn)代文明所給我們的,卻是一杯鹽水,讓我們變得更饑渴。我們的心徹底混亂掉了,我們甚至不相信真理確實存在。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感覺所迷惑,因此無止盡地迷失在輪回流轉(zhuǎn)中。 


三、諸受皆苦 

   一個人誕生,煩惱跟隨著一起誕生。在這苦多樂少的世界里,在這變幻無常的世事中,榮華景色猶如夢幻,痛苦和煩惱伴隨著短暫的歡樂而出現(xiàn)。 

   釋迦牟尼佛稱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的苦難令人無法忍受,可是眾生偏偏執(zhí)著不舍。 

   佛又將此時的娑婆世界稱為“五濁惡世”,說我們這個世界災(zāi)難頻繁、邪惡猖獗、迷信泛濫、煩惱熾盛、生命短促。 

   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妄圖擁有永恒的快樂,時時處處愛惜自我:貪財為了受用,貪色為了快樂,貪名為了榮耀,貪吃為了滋養(yǎng),貪睡為了安逸。但是,這個身體就像一個肥皂泡,任憑怎樣去保養(yǎng)它,也終難保全,而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之樂,猶如手搔疥瘡,正搔之時癢得快活,搔過之后痛苦即至。佛經(jīng)中說,貪求愛欲而不知足者,有如舉著火把逆風(fēng)而行,必然會燒到自己。經(jīng)中還有一個比喻:貪戀世間財色,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 

   由于萬物生滅無常的本性,輪回過程中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煩惱熾盛苦等等諸苦,確是生命中的根本缺憾。 

   所以,如實認(rèn)知宇宙和生命的奧秘,掌握超越生死輪回之道,變生死流轉(zhuǎn)、諸苦交攻的不圓滿生命為永恒幸福、絕對自由的圓滿生命,是人生的奮斗目標(biāo)和終極歸宿。 

   然而,眾生無視無常的存在,沉淪于生死的境界當(dāng)中,哪里有超越和解脫的智慧?身在苦中,我們只會長嘆一聲:“哎,聽天由命吧!” 

   仔細(xì)捉摸,這樣一句平常的輕嘆,似乎潛藏著我們心靈深處某種特別的東西,蒙朧之中,我們或許相信宇宙間有更高智慧,或有公平主宰,但是因為世事的糾纏,我們內(nèi)心亟待解決的問題,卻一財擱置下來。 

   有一家人,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突然有位衣著華麗的美人來訪。主人問道:“您是那一位?”美人回答說:“我是給予人們富貴的財神!敝魅撕芨吲d地將她請進屋里,殷勤地款待她。 

   這時,敲門聲又響起來了。主人看時,卻是一位衣衫襤褸的丑女人,她說:“我是使人貧窮的瘟神!敝魅耸煮@恐,想把她趕走。丑女人告訴他:“剛才來的財神是我的姐姐,我們姐妹從未分開過。如果把我趕走,姐姐也會離開的! 

   果然,她走了之后,美麗的財神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幸福就有災(zāi)禍,人們只知道追求快樂,不知道快樂的背后隱藏著痛苦。

 

第四章 認(rèn)識佛教

   人能生存在這個世界著實不易。生活壓力無處不在,災(zāi)難打擊不期而至,我心的墮落令自己厭煩,然而似乎又不得不隨波逐流。  “難道就這樣一直到老?能否擺脫苦惱?如何找到光明?……”這些疑問促使我們?nèi)ソ沂久\、出離痛苦、超越自我。 
   當(dāng)我們在這個濁染的世間,試圖尋覓一方潔凈的精神家園時,我們最終會走近佛教,盡管險阻重重。 


一、佛陀出世 

   很久很久以前,迦葉佛在地球上救上教化眾生。有一位生生世世一直在追求真理的護明菩薩,他悲天憫人,刻苦精時,經(jīng)過漫長時劫的修行,功德即將圓滿。 

   菩薩觀察人間生老病死,諸苦逼逝,眾生造種種惡業(yè),受種種惡果,無法解脫,就發(fā)大誓愿,下生人間,向眾生示現(xiàn)成佛之道。 

   菩薩投生到迦毗羅衛(wèi)國,取名喬達摩·悉達多,父親是凈飯王,母親是摩耶王后。悉達多太子生長在王宮,享盡人間快樂。 

   長在后的太子觀察眾生的生老病死,感嘆世間苦痛,起慈悲之心,經(jīng)常于樹下結(jié)坐冥思,試圖解開生死的玄妙。 

   為了尋求解除苦惱的方法,太子于十九歲的悄然離開王宮,出家求道。 

   太子首先參訪當(dāng)時最杰出的精神導(dǎo)師們,并掌握了我他們的教義和修法,但他發(fā)現(xiàn)這些教義無法引導(dǎo)他達到究竟解脫。最后,他決意憑借內(nèi)力,自求解脫。 

   悉達多太子來到伽耶城外尼連禪河邊,示現(xiàn)勤苦精進之行。他獨自在樹下結(jié)跏趺坐,端身正念,勤苦修行。六年之后,太子年已三十,功行將滿,大道將成。 

   一日,太子來到一棵技葉茂盛的菩提樹下,面向東方,結(jié)吉祥草為座,發(fā)大誓愿:“不證菩提,不起此座!” 

   太子于菩提座上出入禪定,圓證神通,降伏魔怨,放大光明,目暑明星,豁然大司,徹證無上正等正覺,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陀。 

   從此以后,太子就以釋迦牟尼佛、世尊、如來、天人師等十種尊號聞名于世。 

   世尊觀察十方世界,喟然慨嘆: 

   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 

   意思是:世間一切生命,本來都具有大覺大悟的能力,都具有佛的智慧與功德,只是因為多生以來的迷惑困擾,抱持自己的想法不放,所以不能親身證得。 

   世尊的開示道破了宇宙的玄妙,也道盡了宇宙的玄妙,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是一切佛法的源泉,一切經(jīng)論、一切法門莫不以此為根本,莫不由此推演而成。 

   世尊共說法四十九年,難以計數(shù)的眾生因聽聞了他的教誨而從苦惱中解脫出來,獲得永久的快樂。 

   世尊在八十歲時,觀世間度緣已盡,教化之事已畢,就舍棄肉身,在拘尸那城外的雙樹林中涅磐,回到原來不生不滅、永恒、快樂、寂靜的境界。 


二、一代時教 

   佛教自世尊創(chuàng)以來,歷經(jīng)兩千五百多年,一直影響著東方人的精神生活,它涉及哲學(xué)、科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教育學(xué)、心理學(xué)、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我們所熟知的古典名著(比如《西游記》、《紅樓夢》等),無一不是植根于佛教土壤;“不可思議”、“皆大歡喜”等很多常用詞匯都源自佛教典籍;做為幸福吉祥的象征,很家庭都供奉觀世間菩薩;進入寺院,盡管人們不一定信仰佛教,但都會做莊嚴(yán)的禮拜。 

   然而,我們并不一定真正了解佛教。我們會想:燒香拜佛不就是為了祈求平安嗎?信佛不就是為了有個精神寄托嗎?佛所說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沒必要反對它,僅此而已……總之,很少有人想真正加入佛教的行列,因為在我們熟知的佛教人物中,正像文學(xué)作品里所刻畫的那樣,如唐僧的懦弱迂腐,又如法海的不近人情,還有,賈寶玉因家道敗落才遁入空門……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宗教”一詞做了這樣的解釋:“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歪曲的反映,要求人們信仰上帝、神道、精靈、因果報應(yīng)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謂天國或來世,從精神上解除人們的武裝。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利用它來麻醉人民,以維護其統(tǒng)治”。 

   所有這些,我們這一代人對佛教產(chǎn)生了負(fù)面印象:消極、愚昧、另類、不合時宜。 

   當(dāng)學(xué)佛的人突破種種成見,慶幸自己由迷入悟,并熱心向朋友們宣說的時候,一些朋友卻以為他們誤入歧途,走到了消極逃世的極端。如果問這些朋友對佛教究竟了解多少的時候,他們也許說不出所以然來,但他們肯定有很多見解,比如: 

   “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提倡佛教是一種落伍的迷信思想,中有那些悲觀逃世的人才遁入空門! 

   “佛教宣揚唯心主義,大談玄妙高深的理論,不能與實際人生相結(jié)合,空談無補! 


   “好人沒得好報,惡人卻福壽雙全,所以因果規(guī)律并不可信,其實質(zhì)就是宿命論,無非是勸人為善而已! 

   “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不可能有輪回,不可能有天堂、地獄、不可能有極樂世界。而且生前死后都是渺茫之事,享受現(xiàn)實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些說法當(dāng)中,人們對佛教誤解最深的莫過于“迷信”二字。 

   世人迷信的對象大多是神祗,又因為佛教并不否認(rèn)神祗的存在,這很自然地使“佛教迷信”幾乎成為定論。 

   佛告訴我們,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都遵循著一定的自然法則,這便是因緣生法:一切事物必須由適當(dāng)?shù)囊颍▋?nèi)在的因素)配合適當(dāng)?shù)木墸ㄍ庠诘臈l件),才能出現(xiàn)種種不同的形態(tài),進而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里發(fā)展、變化乃至消亡,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任何一種事物都和它周圍的事物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不可能脫離整體而獨存。宇宙間的一切萬物皆是眾生的共業(yè)所感,絕不是由所謂全知、全能的神所創(chuàng)造和主宰的。 

   佛還告訴我們,佛性人人皆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只要依法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佛沒有任何權(quán)威性,也不主宰任何事情,佛只告訴我們解脫的方法。 

   世尊在住世的時候就告誡弟子不得迷信:“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視吉良日!狈鸾滩⒉皇欠穸ㄉ竦拇嬖,而是否定神的全能,只是把他們當(dāng)做眾生的一種而已。爾今,就連西方學(xué)術(shù)界也將佛教認(rèn)定為無神論的信仰。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yīng)付現(xiàn)代科學(xué)需求,又能與科學(xué)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蹦岵烧f:“佛教是歷史上惟一能真正實證的宗教”。 

   佛教是世尊的言教。信仰佛教不是被佛主宰,而是以佛為導(dǎo)師、為榜樣、為助緣,最終成為同樣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的佛。信仰佛教可以使我們破除迷惑,走上正途,對于這一點,只有真正入門的人才能有親身體會。如果我們對佛法僅限于道聽途說,一知半解便枉下結(jié)論,則無異于坐井觀天。 

   佛法從世尊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是在空卻了對觀察主體、被觀察對象等的執(zhí)著的情況下所證得的,因此,不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有所變動。 

   佛法是為救拔一切眾生的苦厄而建立的,它普遍適用于整個法界(宇宙),對任何一種眾生都不存在絲毫偏見,人類見佛法為真實,動物見佛法同是真實;善人從佛法中成就,惡人同樣能從佛法中解脫。 

   簡單地說,佛法解說了下面這些內(nèi)容: 

   一、宇宙萬物如何生、如何滅。 

   一、生命如何變現(xiàn)、如何輪轉(zhuǎn)。 

   二、眾生苦惱的來源及如何徹底擺脫這苦惱。 

   三、有無量的修行法門,可使眾生滅去苦因、疾得樂果。 

   四、諸佛菩薩如何于惡世之中普度眾生。 

   近幾年,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不少似乎與佛教有關(guān)的教派、法門或功法,即所謂“附佛外道”。他們自稱佛弟子,打著佛教的旗號,肆意歪曲教義,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人心,嚴(yán)重?fù)p害了佛教形象,對社會也沒起到好的作用。很多良的人,由于一時的心理需求,慌不擇路,誤入歧途,最終不能自拔。 

   所以,最起碼,了解一下佛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尤其是作為生活在東方佛教文化圈內(nèi)的人,如果對佛教一無所知,實為一大憾事。 


三、三藏黃藉 

   世尊的弟子把他四十九年所宣講的佛法記錄下來,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佛經(jīng)。 

   佛教三藏教典博大精深,闡明宇宙萬法的真諦,指示修行的正道。三藏是指經(jīng)藏、律藏、論藏。經(jīng)藏記載佛的言教,律藏即戒律,論藏是歷代祖師大德的疏論。《中華大藏經(jīng)》共有二萬余卷,容量之大,足以讓任何才學(xué)者窮經(jīng)皓首。 

   我們現(xiàn)在在所看到的佛經(jīng)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中國的譯經(jīng)工作從東漢開始,到了隋唐時期,政府專門設(shè)立譯場,人員多達數(shù)千,職位包括主譯、證義、證文、書字、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梵吹等,分別負(fù)責(zé)宣讀、翻譯、記錄、校對、調(diào)理語法、潤色辭句等工作,每一部經(jīng)典在翻譯過程中都幾經(jīng)考訂,即使一間之微,也門面辨之至切。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我國古代的譯經(jīng)工作是極為嚴(yán)謹(jǐn)?shù),因此就保證了漢文佛經(jīng)的品質(zhì)。 


四、佛教的傳播 

   世尊應(yīng)化之時,佛教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 

   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在連年征占中殺戮甚眾的阿育王遇沙門說法,心生悔悟,歸依佛教,廣建寺塔,奉佛教為國教,并向境外大力推行,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至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在亞洲,按傳播路線可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向南最先傳入斯里蘭卡,隨后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向北由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隨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南傳佛教以小乘為主,北傳佛教以大乘為主。 

   “乘”是運載的意思。小乘是指按照佛的言教修行,著眼于自身解脫的修行方法;大乘是指修菩薩行,致力于一切眾生的解脫的修行方法。大乘可以比作以大船運載眾生度過苦海、到達彼岸。 

   十九世紀(jì)末,西方世界開始對東方宗教發(fā)生興趣,佛教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得到了廣泛傳播。 

   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佛教完全是以一種和平的方式贏得人心,總是以榜樣的方式傳播,而是強迫信仰。佛教的教義使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哲學(xué)、心理學(xué)、生態(tài)學(xué)等廣泛領(lǐng)域受益匪淺,卻并不強求享受這一精神財富的人們歸依佛門。 

   有一天,一只海蛙造訪一只終生沒有離開水井的老蛙。 

   “你是從啊里來的?”老井蛙問。 

   “來自大海!焙M芑卮。 

   “你的海有多大?” 

   “大得很! 

   “你是說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多了! 

   “大多了?你是說像我的井二分之一大?” 

   “不!大多了! 

   “像……我的井這么大?” 

   “不能相比。” 

   “絕不可能!我要親自去看看。” 

   它們一起出發(fā)。 

   當(dāng)老井旺看到大海時,竟嚇得腦袋爆炸。 

   我們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狹小的籠了,卻又把它當(dāng)成整個宇宙。我們被關(guān)在這個籠子中,很少有人能夠想象另一個面向的存在,很少有人初聞廣大的佛法而不懷疑。

 

第五章 佛法概要

一、三世因果 

   “三世”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因果”又稱“業(yè)因果報”,“業(yè)”即行為。 

   如果想提示眾生千差萬別的自下而上境界,研究推動生命進程的直接動力,必須先了解眾生的行為,即佛所說的“業(yè)”。業(yè),有時候看起來很細(xì)微,但卻是眾生自下而上境界的決定因素。 

   我們此生的習(xí)慣和遭遇,皆是過去業(yè)因的果報顯現(xiàn),而在承受果報的同時,又種下新的業(yè)。生命就是這種生滅流轉(zhuǎn)、循環(huán)不息的業(yè)因與果報的相續(xù)。 

1、業(yè) 

   “業(yè)”的意思是“造作”,即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包括每作一件事(身業(yè))、每說一名話(口業(yè))、每動一個念頭(意業(yè))。 

   就行為的主體而論,業(yè)可分為個業(yè)(個人的業(yè))、共業(yè)(家庭的業(yè)、國家的業(yè)、人類的業(yè)等)兩種。眾生如果有類似業(yè),他們四周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世界的景象,我們可稱之為“業(yè)的景象”,譬如,人類有基本的共業(yè),所以都生而為人,而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座城市甚至同一個家庭,這說明他們有更為相近的業(yè)。 

   不過,即使生長在同一個家庭,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習(xí)性、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獨特的個人世界里,這就是如上所說的個業(yè)。 

   眾生所認(rèn)知的,是自己的業(yè)的景象,我們只能覺察自己的宇宙的,而一只昆蟲也許會把一塊石頭看成一座高山。 

2、因果律 

   我們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將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結(jié)果,即使是最細(xì)微的一個念頭,都孕育著它的后果,猶如微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一般。隨著業(yè)因的善惡性質(zhì)和份量,必定有恰如其份的結(jié)果在后面。概括地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類相應(yīng),絕不會有因無果、有果無因,也不會種善因得惡果、種惡因得善果。經(jīng)言: 

   富貴都從布施中來。 
   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 
   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 

   業(yè)因果的報法法則不不可避免、真實不虛的。我們只需回顧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為的后果:當(dāng)我們惱怒或傷害別人時,就會留下痛苦的記憶和自我厭惡陰影,這些記憶和陰影當(dāng)下就成為業(yè)報的一部分,而且,將來某一天,我們必然會經(jīng)驗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在別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覺——一切都將反彈的自己身上。 

   如果能夠反省自己的行為,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一直重復(fù)著同樣的模式:每當(dāng)做害別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每當(dāng)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樂時,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樂。 

   因果律還是另一特性:我們所種植的業(yè)力種子,不會因時間久遠(yuǎn)而枯萎。在我們承受果報這前,它的力量不是會消失的,正如佛經(jīng)所言: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業(yè)果不一定馬上呈現(xiàn)果報,但只要有適當(dāng)?shù)耐獠織l件,它們終將成熟。 

   因果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是佛所規(guī)定或制造的,佛只不過把它提示出來而已。不管信與不信,我們都生活于因果規(guī)律之中。 

3、三世因果 

   任何事件都是許多業(yè)因成熟之后凝聚在一起的復(fù)雜集合體。通常,或許因為時間太久,在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曾做了些什么而無法將因與果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斷定事情是偶然發(fā)生的;而當(dāng)我們看到好人遭殃、惡人得福,就更容易對因果規(guī)律產(chǎn)生懷疑。這都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 

   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延后呈現(xiàn)它的果報,甚至?xí)永m(xù)到后世,因此,果報的顯現(xiàn)分為現(xiàn)報(現(xiàn)生受報)、生報(來生受報),后報(第三生乃至千百萬年后受報)。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為什么惡人會獲福報呢?這是因為他過去生中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現(xiàn)生又因緣成熟,所以享受福報,如果他今生不作惡事,福報就會更大。至于他今生所種惡因,也絕不會處行消滅,將來因緣會遇時,必定要遭受應(yīng)得的惡報。反之,善人遭受惡報,是由于他過去所造的罪業(yè)深重,現(xiàn)生正逢因緣成熟,所以先受惡報,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報將會更重。 

   我們的生活狀況,皆是過去因的果報呈現(xiàn);而我們現(xiàn)前身、口、意時時造作的業(yè)因,必然會牽引未來應(yīng)受的果報,絕不會有絲毫的差錯。佛說:“現(xiàn)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xiàn)在的你所造的!奔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我們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那么,觀察當(dāng)下的狀況就可明了;而要想預(yù)見未來的前景,只要觀察當(dāng)下的行為就可知道。 

   由此可知,人生的苦樂、國家的貧富、世運的盛衰,都是由業(yè)力所招感,如佛所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除了業(yè)因果報的理論之外,還有什么能夠如此圓滿地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呢?由于相同的共業(yè),我們出生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國家、同一座城市;而由于個業(yè)的差異,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環(huán)境里,我們還是有不同的性格、傾向、天賦和命運。 

   現(xiàn)代社會不接受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談來生果報,那便是妨礙社會進步。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這一生這么多了,認(rèn)為今生的惡行會隨著生命的結(jié)束而一筆勾銷,因此瘋狂追逐物質(zhì)利益,完全不考慮行為后果。 

   更嚴(yán)得的是,這種可怕的影響力絕不目于個人層面,它影響著整個地球,產(chǎn)生了極具毀滅性的未來。近代以來,緊跟在科技發(fā)展、財富劇增后面的,是道德退化、環(huán)境污染。正如一位環(huán)保人士所說:“我們正在鏟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tǒng)。我們正在透支我們的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我們的作為好像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 

4、業(yè)果可轉(zhuǎn) 

   我們常說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業(yè)因果報。 

   我們的身體本身是由果報所生,所以叫“報身”。相貌的美丑、壽命的長短、前途的好壞等屬于正報;物質(zhì)生活的優(yōu)劣、親屬的尊卑等屬于依報,這些都是我們過去所種業(yè)因的果報顯現(xiàn),并不是外來的,全是自作自受。 

   因果規(guī)律活潑貫穿于一切事理,絕不是庸俗的宿命論。現(xiàn)在是過去的果,同時又是未來的因,業(yè)因既然隨時變遷,果報自然也是隨時轉(zhuǎn)變。我們可以憑后天的努力或借助諸佛菩薩的大悲愿力來彌補先天的缺憾。依佛法修行,可轉(zhuǎn)變乃至消滅已造業(yè)的惡報: 

(1)掌握因果法則,利用因果的“果須眾緣”的定律,從過去的因,到現(xiàn)在的果,中間尚須具備許多外緣,苦外緣不具備,果報便不能顯現(xiàn)。如果遠(yuǎn)離惡緣,和集善緣,或另造強大的善因,則能阻礙惡果的出生,以此轉(zhuǎn)移業(yè)報。 

(2)依佛的智慧觀察,究竟而言,業(yè)既然憑借眾緣而生,本無自性,雖有而空,如同夢幻,當(dāng)體無常,當(dāng)體即空,空必能轉(zhuǎn)。沒有常一不變的造業(yè)者、受報者及業(yè)因、業(yè)果、這是業(yè)真實不受的本性。 

(3)業(yè)由心造,可由心轉(zhuǎn)。業(yè)力雖大,但不及心力之大,心具有創(chuàng)造一切、消融一切的神奇能力。佛法提供了大量對治業(yè)障的方法:禮佛、供佛、拜懺、觀空、塑畫佛像、讀誦經(jīng)典等,對所犯過錯深自懺悔,以實際行動證明已痛改前非。 

(4)歷經(jīng)修行的諸佛菩薩,成就了消滅眾生業(yè)報的巨大能力,眾生可依一念的凈信,以諸佛菩薩的加持為強大增上緣,轉(zhuǎn)移、消除已作的惡業(yè)果報!队^經(jīng)》說: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聲,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簡而言之,已造之業(yè)可以轉(zhuǎn)變,業(yè)力可以擺脫,這是佛法因果定律的真諦所在。知命、安命是消極的,掌握自己的未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才是積極的、有益的,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動機。 

   一位大富長者娶了四個太太。 

   大太太年老色衰,長者對她感情冷淡;最讓長者歡心的是年輕嬌美的四太太,長者對她體貼入微,兩人總是形影不離。 

   無奈的是,巨大的財富并不能讓長者逃脫死神和病魔的手掌,他終于一病不起。 

   臨命終時,長者將四個太太叫到身邊,問道:“我已經(jīng)不行了,黃泉路上會很寂寞。你們誰愿意與我結(jié)伴而行?” 

   四太太回答:“我還年輕,美好的人生正等著我去享受呢。” 

   三太太回答:“我也還年輕,我可以改嫁。” 

   二太太回答:“我只能略盡情誼,送你到墳地,因為家中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未成年的兒女還需要教育,我必須照顧他們! 

   大太太回答:“雖然你平日薄情寡義,我仍愿與你攜手同行。”遂與長者相擁而逝。 

   世尊用這個比喻向我們開示:每個人的一生都擁有四個“太太”。 

   四太太:青春。我們拼了命也要留住青春,可它卻像小鳥一樣溜掉,永不回頭。 

   三太太:財物。身外的一切財物終會“改嫁”他人,若要緊抓不放,必定徒勞無功。 

   二太太:親友。當(dāng)有一天我們跟這個世界說再見時,親友也只能送我們到墳場,掉兩滴傷感的眼淚,說幾句安息的話,然后又要投身社會,為生活而忙碌。 

   大太太:業(yè)力!叭f般帶不去,惟有業(yè)隨身!币磺械纳茞悍N子將如實地投入來生。 


二、六道輪回 

   眾生的存在是因果相續(xù)的無窮無盡的流轉(zhuǎn)過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受生前行為的規(guī)定,輪回于迷惑世界之中,繼續(xù)無常的生命。 

1、心識不滅 

   心識,也可稱之為性靈或神識,它通過我們的大腦、眼、耳、鼻、知、身等感覺器官司,感知外界事物、維持自身生命、作種種分別、取舍、認(rèn)知、記憶、情感、思量、我執(zhí)、存儲業(yè)因等身心活動,并依據(jù)自我的心理趣向,做出善、惡或非善非惡的行為。心識不但給物質(zhì)身體賦予了感情色彩,還不斷地以心力執(zhí)著著身體,維持著生命的獨特形態(tài)與結(jié)構(gòu)。心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生命體要依賴它的顯現(xiàn)與活動而成立。 

   生命從心識而來。當(dāng)細(xì)胞離散、身體壞滅的時候,生命力卻仍然存在,因為心識不會隨身體的散滅而消失。不僅如此,構(gòu)成身體和物質(zhì)同樣也沒有亡失,從敗壞的身體解放出來的物質(zhì),能以全新的組合形式營造出新的物體。 

   由此看來,身體的財壞并不代表生命的消亡,相反,卻給生命帶來更多的活動機會,因為生命可以擺脫原來衰弱不堪的舊身體,投向新的生命體。 

   在轉(zhuǎn)生的過程中,根據(jù)各人此前的身、口、意行為,惡眾生投入惡的境界,遭受自己所播種的苦難,善眾生則轉(zhuǎn)入善的境界,去開拓更豐富的生命內(nèi)涵。 

   因此,死亡實際上是生命延續(xù)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亡是生的開始,是生的本身。宇宙間的一切正在生來不停的心與物都是如此。 

   我們接受輪回觀念,主要是以心識的連續(xù)為基礎(chǔ)。人的意識來自何方?它不能沒有來處,現(xiàn)在心一定是過去心的連續(xù)。當(dāng)我們探究現(xiàn)在心或現(xiàn)在意識的根源時,必然可以追溯到無窮無盡的層面,就像物質(zhì)宇宙的根源一樣,是無始的。因此,必然有持續(xù)不斷的輪回,讓心識連續(xù)地存在。 

   退休女工瑪利亞的故事在美流傳很廣,是典型的“處于生死之間”的經(jīng)歷。 

   1975年,當(dāng)她到西雅圖探望朋友的時候,不幸發(fā)作了心臟病,在治療的過程中,突然病況轉(zhuǎn)危,停止了呼吸。急救人員把她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以后,她把自己停止呼吸以后的奇怪經(jīng)歷告訴了社會工作者夏普女士。 

   瑪利亞指著天花板說,她曾呆在那里看醫(yī)療人員搶救她。她詳細(xì)準(zhǔn)確的說出了房間里當(dāng)時在場的人,以及他們所站的位置,他們做過什么、講過什么。 

   瑪利亞后來飄到病房外面,在醫(yī)院大樓附近飄移。有趣的是,她在大樓某處三樓窗臺上,看見一只穿舊了的深藍(lán)色網(wǎng)球鞋,左邊小腳趾處已經(jīng)磨損。她當(dāng)時對這只鞋注視了一陣。 

   夏普女士是一位有過生死之間奇妙體驗的有心人,聽了瑪利亞的陳述,決定馬上去驗證最后一個情節(jié)是否屬實。她開始在醫(yī)院大樓一間房一間房地搜尋,在三樓第四個房間里,她把臉貼在窗玻璃上往下看。她看見了那只鞋。深藍(lán)色,陳舊,但看不小腳趾那一邊是否磨損,因為那一邊是朝外的,只有從外面朝里才能看見。當(dāng)她最終將那鞋拿在手里時,發(fā)現(xiàn)瑪利亞的描述完全是正確的。 

瑪利亞出院時,夏普女士得到了這只網(wǎng)球鞋以作紀(jì)念。 

2、善與惡 

   既然眾生的生存境界由其行為的善惡來決定,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善與惡,大體各歸納為十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慎恚、愚癡,是名十惡業(yè),反之則是十善業(yè)。具體地說,十惡即: 

   一、殺生:殺害眾生。 
   二、偷盜:不與而取,包括偷竊、營私、詐騙、搶劫等。 
   三、邪淫:不符合社會倫理的兩性關(guān)系。 
   四、妄語:說謊騙人。 
   五、兩舌:挑撥離間。 
   六、惡口:粗言惡語。 
   七、綺語:夸大不實、花言巧語, 以及說淫穢語。 
   八、貪欲:貪得無厭。 
   九、目真恚:憤怒、惱恨。 
   十、愚癡:不想念因果和輪回,抱持邪見、惡見。 

   十惡之中,殺生、偷盜、邪淫為身惡;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為口惡;貪、目真、癡為意惡。 

   值得注意的是,在言行上表現(xiàn)出來是造業(yè),私下所產(chǎn)生的意念同是造業(yè)。比如,我們或許有過這樣的念頭:“這人太可惡了,恨不能殺了他!”一念生起的當(dāng)下,殺生罪業(yè)已經(jīng)成立。 

   于身、口、意三業(yè)中,佛法尤其重視意業(yè)的清凈,所謂“自凈其意”,因為貪、目真、癡是身業(yè)和口業(yè)之本,能毒害我們的身命與慧命,故稱“三毒”,心懷貪、目真、癡,則能引發(fā)殺害、盜竊、邪淫等行為,并常常說出欺騙、粗惡、挑撥、毀謗等負(fù)面語言。這些行為、語言無疑會對他人造成傷害,表面上暢快了我們狹隘的心靈,但根據(jù)因原理,最終被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貪、目真、癡三毒也是種族戰(zhàn)爭、宗教沖突、資源掠奪、腐化墮落等全球性問題的根源:貪欲的盛行使地球資源慘遭掠奪,目真恚的盛行引發(fā)永無休止的戰(zhàn)爭,愚癡則用不真實的信念與政治思想支撐著貪、目真二毒,使其合法化。有效治理世間一切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是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每個人都能直接抵達的地方。 

3、六道輪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臨而消失,而是會受業(yè)力的牽引,投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種境界中繼續(xù)生活,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有如行走的車輪,流轉(zhuǎn)不息。這就是佛所說的“六道輪回”。 

   世間眾生因無明(無有智慧,不明真實)遮蔽,依妄心對塵境生出種種分別而造十惡,又因根性善良、遵從禮教而作十善。所有的善惡業(yè)因都潛藏在心識中,即使生命完結(jié),帶著善惡業(yè)種的心識卻或早或晚都能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惡的輕重,是根據(jù)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斷的:以十足的勇氣和力量做事情則為上品;以中庸的心態(tài)做事情則為中品;以懈怠的、被動的、不甚要緊的心態(tài)做事情則為下品。 

   大體上說,依據(jù)作善、作惡的心力品位,可招感六道的苦樂果報: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羅道,這三種境界合稱三善道;上品十惡感地獄道,中品十惡感餓鬼道,下品十惡感畜生道,這三種境界合稱三惡道。 

   (1)天道:生活快樂,壽命綿長,衣食、宮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能,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天上一日,人間百年。 

   轉(zhuǎn)達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養(yǎng)父母,廣行布施,作大福田;歸依正法,信佛因果,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zhuǎn)誦大乘,莊嚴(yán)佛像等。 

   (2)人道:苦多樂少,煩惱熾盛;有復(fù)雜的思維活動,善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較強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惡業(yè)因,有尋求解脫的內(nèi)心需要。 

   轉(zhuǎn)生人道之因:孝養(yǎng)二親,心行公道,恭敬三寶(佛、法、僧),嚴(yán)持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3)阿修羅道:雖有天福,卻多懷詐偽,驕慢慎嫉,常好斗爭,面目可憎,受勞不息。 

   轉(zhuǎn)生阿修羅道之因:以不凈心修十善業(yè),不能忍辱,爭強好勝,生性易怒。 

   (4)畜生道:生性愚鈍,常懷驚畏,或被驅(qū)使,或相吞啖。 

   轉(zhuǎn)生畜生道之因:貪食酒肉,尋歡作樂;借債不還,偷騙他人;惱害眾生,毀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癡難化。 

   (5)餓鬼道:依他為食,饑渴逼近,形容鄙惡,虛怯多畏,孤寒凄苦,終日迷亂。 

   轉(zhuǎn)生餓鬼道之因:慳貪嫉妒,邪佞諂曲,背公取私,不濟乞化,只圖自己飽暖,不異他人餓凍。 

   (6)地獄道:身受胃刑,心受劇苦;蛎突馃,或嚴(yán)寒相逼,或刀斫鋸解,或鐵床灼身,或鑊湯煎煮,或眾相殘殺……死而復(fù)生,欲出無期。 

   轉(zhuǎn)生地獄道之因:不信因果,殺害眾生;尊命邪教,蠱惑人心;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修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4、輪回的證據(jù) 

   我們往往對死后的生命保留著模棱兩可的觀念,拒絕對輪回進行深入的關(guān)注,我們也許有充足的理由這樣做,因為沒有證據(jù)的東西很難令人相信。我們會說:“如果有前世的話,為什么我們都不記得?” 

   應(yīng)該承認(rèn),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往事是不可能一一記得的,三歲以前的事我們一件也記不起來,我們甚至?xí)涀蛱焖l(fā)生的事,盡管當(dāng)時都那么鮮活,但記憶幾乎完全消失,就好像未曾發(fā)生過一般。如果連幾天前所做、所想的事都不記得,我們有可能記憶前世嗎? 

   即使沒有所謂的“具體證據(jù)”在,我們不妨這樣簡單地頭號自己:為什么一些主要的宗教都相信來世?在人類歷史上,為什么有億萬人,包括很多偉大的圣哲、天才都相信輪回?難道他們都是傻瓜嗎?如果不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至少不反對輪回的存在,難道不是更合理些嗎?萬一我們死后發(fā)現(xiàn)果然不輪回,我們怎樣處理這個關(guān)狀況呢? 

   在美洲大陸“發(fā)現(xiàn)”以臆,有哪個歐洲人相信美洲存在呢?即使在它被發(fā)現(xiàn)之后,人們還是在爭論它是否存在。 

   我們傲慢地只相信“眼見為實”,豈不知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業(yè)的景象讓我們看到的,我們往往認(rèn)為在此認(rèn)知范圍之外,不可能有其它的任何存在方式。這種狹隘的生命觀,使人們不能接受、也無法嚴(yán)肅思考輪回的可能性。 

   幸好,輪回并不是完全不可知:人類積累了大量文獻,討論那些自稱能記憶前世者的證詞;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動人的瀕死經(jīng)驗見證人,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確信死后還有生命的繼續(xù);從事佛法修行的人,當(dāng)接觸到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時,生死輪回的教法就成了真實的體驗。 

   1956年出生于土耳其亞達那的男孩伊士邁記憶前生的奇聞,曾一度轟動世界。 

   事件的經(jīng)過大略是:當(dāng)伊士邁一歲半時,一天忽然以大人的口吻對父親說:“我不愿再在這個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們團聚!彼苑Q是兩年前被人殺害、家住一公里以外的50歲的男子阿比,并說出阿比被害的情況及原配妻子、第二個妻子、一兒一女的名字,一再懇求回到兒女們身邊。其父怒叱而不許。嗣后,每當(dāng)父母喊他“伊十邁”時,他拒不應(yīng)聲,只有叫他“阿比”,他才答應(yīng)。 
他表現(xiàn)出阿比嗜酒的習(xí)慣,常瞞著父母偷喝“辣忌”酒,一次被其叔父馬哈默特撞見,受到斥責(zé),他頂撞說:“小子!你在我果園當(dāng)園工時,曾偷喝我的辣忌酒,被我發(fā)覺,我默不作聲,如今竟忘恩負(fù)義,膽敢罵我,連畜生也不如!”馬哈默物被提出隱私,終于折服。 
一天, 伊士邁見到一個賣冰淇淋的小販,以大人的口吻與其打招呼,道出那人從前賣西瓜蔬菜,自稱曾為那人行過割禮,那驚愕之余,不得不承認(rèn)他是阿比再世。 

   伊士邁對阿比遺族的眷戀之情與日俱僧,常在就寢時夢囈般呼喚阿比子女的名字,有好吃的東西,便要求父親送給阿比的妻兒。 

   伊士邁三歲時,雙親帶他去阿比家。他從未去過那地方,卻領(lǐng)頭在前面走,同行者故意指示錯路,伊士邁不予理睬,逕自走到阿比家,看到阿比的妻子,跑過去喊她的名字,擁抱著她,淌著眼淚(這情景拍有照片)。他向阿比的親屬一一問安,領(lǐng)著人們觀看阿比被殺害的馬廄和阿比的墓地。他能說出只有阿比本人知道、別人不可能向他灌輸?shù)闹R,還能說出與阿比有借貸關(guān)系的人。他走路時經(jīng)常圍著一條圍巾,當(dāng)?shù)厝藷o此習(xí)慣,這是阿比生前愛好的獨特服飾。 

   1962年,伊士邁六歲時,印度拉查斯坦大學(xué)教授、超心理學(xué)家巴奈爾吉博士專程赴亞達那,實地調(diào)查了阿比再世的情況,并印行了調(diào)查報告。 

5、地獄是必墮之處 

   《觀經(jīng)》云:“以惡業(yè)故,應(yīng)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這即是人們常說的“火車來現(xiàn)”:將墮地獄的眾生,在臨終時會看到載著地獄之火的車向自己逼來。 

   火車來現(xiàn)和此后的地獄之苦,都是由眾生各自的業(yè)力所產(chǎn)生,所謂: 

   雖無工匠, 
   制造火車, 
   自己制造, 
   自己乘往。 

   當(dāng)我們以十善、十惡為標(biāo)準(zhǔn)評價自己的行為,我們禁不住會驚出一身冷汗,我們以前很多自以為是的行為,無意中全是作惡:我們每天要吃飯,使無數(shù)眾生付出生命,如此犯下殺生之罪;我們曾經(jīng)因不理解父母的管教而慎恨父母,如此犯下謗法之罪;我們艷羨那些損公肥私的人,如此犯下偷盜之罪;我們?yōu)榱肆⒆闵鐣,也許還要逢場作戲,如此即是妄語、綺語……再搜尋一下我們妄念紛陳的大腦,可曾有一秒鐘離開過貪慎癡? 

   地藏菩薩曾說:“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保ㄩ惛。旱厍颍 

   別看平時所犯多為小惡,小惡習(xí)聚集可充塞虛空。 

   我們曾經(jīng)對自己有一個共同的評價:我是好人。可是,認(rèn)真反省自身,還要到哪里去找五逆十惡的人呢?在佛法這面高懸的明鏡跟前,我們真的是無地自容了。 

   可見,此生若不覺醒,地獄之苦終難逃脫。世尊在經(jīng)中提醒我們: 

   一切眾生, 
   必墮無間。 

   “無間”是指受苦無有間歇的意思,無意地獄也叫阿鼻地獄。 

   那么,地獄之中是哪種程度之苦呢?(佛的弟子向佛請教此事。) 

   世尊對弟子們說:“早晨、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槍所刺,骨肉碎裂,那樣的苦,你們以為如何?” 

   弟子人回答:“僅僅受一支槍所刺,其苦已難想象了! 

   世尊拾起一塊小石頭,告訴大家:“每日受三百槍所刺之苦,若比喻為這小石頭,則真正受地獄之苦,便猶如喜瑪拉雅山那么大了! 
大多數(shù)眾生在墮入地獄、身心受到極苦之時,才感到真正的恐懼,才后悔在人世間未從善知識所聽聞佛法。猶如善導(dǎo)大師的偈子所述: 

   一人地獄受長苦, 
   始憶人間善知識。 

6、人身難得 

   毋庸違言,天道的生活比人道要好得多,但佛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價值是無限可貴的。為什么?因為人具有覺察力和智慧,具有解脫生死的潛質(zhì),同時,人生無處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歸依真理,強迫我們沖破輪回。 

   人身是殊勝的,如果錯過這一生的機會,必然要經(jīng)過非常漫長的時間才能重獲人身。佛向我們做了“盲龜浮木”的比喻:大地悉成大海,有一塊中間有孔的木頭,“漂流海浪,隨風(fēng)東西”,有一只盲龜,每隔一百年才會從深深海底游上來一次。佛告訴我們,得一次人身,比那只盲龜浮上來時,剛好把頭鉆進木孔里還要困難。 

   人身難得,佛法難逢。而今既得人身,又值遇佛法,這殊勝之緣很可能于千百萬年中只此短暫的數(shù)十年,如果再錯過了,那將是最大的遺憾。 

   因此,任何人如果十的愛惜自己,就應(yīng)從惡中善于保護自己,在年輕時,壯年時或老年時對生死有一次覺悟。 

   一天,佛陀在蓮花池畔駐足,凝望著澄澈的池水,看到了地獄景色,有無數(shù)的眾生在血池里沉浮衰嚎。佛陀不禁憐愍他們的無知和罪業(yè),發(fā)出悲嘆。 

   這時,佛陀特別注意到一位叫健達多的人,他在過去生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為了將他從地獄中解救出來,佛陀遍他宿世的因緣,但幾乎找不到任何的善行,最終只發(fā)現(xiàn)他的一次微小善行。 

   原來,那是在久遠(yuǎn)劫之前,當(dāng)健達多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只小蜘蛛也在路上爬行,健達多本想一腳踏死它,可是當(dāng)剛要舉足時,忽然心中生起一個善念: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條生路吧。就這樣,善念一起,小蜘蛛就從他的腳下死里逃生了。 

   當(dāng)佛陀觀察到這個善因緣后,發(fā)現(xiàn)那只蜘蛛下停憩在極樂世界美麗的花葉間,于是,佛陀抓起銀色的蜘蛛絲,徐徐放到地獄里。 

   健達多在黝黑的地獄中,抬頭看到黑暗的空中有一絲亮光向他頭頂緩緩降下,如獲至寶,趕緊抓住蜘蛛絲,奮力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稍事休息時,才發(fā)現(xiàn)下面有無數(shù)的地獄眾生也正攀在蜘蛛絲上。健達多心中充滿了驚慌和憤怒,向下方斥責(zé)道:“喂!這條蜘蛛絲是我發(fā)現(xiàn)的,是屬于我的,你們這么多人一起上來,萬一斷了怎么辦?全都給我下去!” 

當(dāng)這呵斥聲還回蕩在空中時,蜘蛛絲突然從健達多手中斷落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地獄。 


三、生死解脫 

   眾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樂的歸宿。為此,佛一再提醒我們:若想實現(xiàn)圓滿的生命,必須了脫生死。“了脫生死”有“了徹生死的真實面目”和:了結(jié)被動的生死流轉(zhuǎn)“兩方面的含義。 

1、四圣諦 

   作為佛教無量法門的理論基礎(chǔ),四圣諦是佛所宣說的四條真實不虛的真理: 

   (1)苦諦:這個世間充滿著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是基,愛別離是苦,怨憎會是苦,煩惱熾盛是苦,失榮受辱是苦……不離執(zhí)著是人生是一切皆苦的。我們?nèi)舨恢雷约旱膼毫犹幘,便不會思量去改善并徹底擺脫它,就好象一個病人,如果不覺知自己的病情,便沒有被治愈的可能了。 

   (2)集諦:人生之苦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那無疑是由充滿我們心中的煩惱而起的,而煩惱又是由無明和業(yè)而集起。我們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起貪目真癡,行殺盜淫,聚集了苦因,所以要承受苦果。 

   (3)滅諦:一切苦惱皆可息滅,六道輪回是可以超越的,滅苦永樂的境界是確實存在的。眾生若能消除種種過失,積極樂觀地修行解脫之法,舍棄一切執(zhí)著,必能像佛、菩薩、圣人一樣,滅盡人生的苦惱,證得寂靜安樂的境界——涅磐。 

   (4)道諦:欲入滅苦的境地,必須修行正道。道就是導(dǎo)致自由快樂、無無限解脫的法門。修道是證果的唯一方法,若想達到寂滅涅磐之果,必須力行止息苦惱的無上法門,努力不懈,精進不止。 

   四圣諦提示了生命存在的實相。了解其真義之后,眾生方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至證得圣果,永住于解脫之中。 

   佛的堂弟難陀出家之后,仍一心想回家與受妻聚首。于是,佛便帶他到忉利天上,只見忉利天女純潔艷麗、光彩照人,佛問:“你的妻子能比得上這些天女嗎?”難陀答道:“不可為比。”佛帶難陀遍游天界,忽然發(fā)現(xiàn)一座宮殿有很多天女,卻無天子,難陀就問:“為什么宮中沒有天子?”天女答道:“佛的堂弟難陀因出家功德,命終生此天宮!辫b于天上之樂,難陀不再留戀人間榮華,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為使難陀生起出離六道之心,又帶他到鑊湯地獄。鑊湯地獄里沸湯煮人,慘不忍睹。其中有一鍋湯熱氣騰騰,卻沒煮人,難陀奇怪,詢問獄卒。獄卒道:“佛弟難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貪戀五欲,天福享盡之后,墮此地獄,我們燒開了鍋正等著他呢!彪y陀這才明白,不了生死終不得究竟安樂,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2、觀照無常 

   苦諦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實相。為什么一切皆苦?因為有無常的存在。 

   人類歷史為無常提供了大量證據(jù)。千百年來,無數(shù)王國興起又衰落,無數(shù)繁榮景象煙消云散,無數(shù)風(fēng)云人物英年早逝,戰(zhàn)爭、瘟疫、災(zāi)難遍布整個世界。然而,現(xiàn)在看起來,這些改變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 

   當(dāng)我們深深觀照的時候,就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哪一樣?xùn)|西是恒常的,即使最微細(xì)的毛發(fā)也在改變?茖W(xué)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每時每刻都處于活動、變化的過程中,在微觀世界里,舊粒子不斷毀滅,新粒子不斷產(chǎn)生,質(zhì)量變成能量,能量變成質(zhì)量,稍縱即逝的形關(guān)突然出現(xiàn)又突然消失,如此永無盡期。 

   除了這種變化之外,我們周圍還有什么呢?屋內(nèi)的光線、窗外的樹葉、路上的行人、季節(jié)、天氣、時間……哪一樣不正在改變呢?還有我們自己,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來不都是一場夢呢?我們身上的細(xì)胞正在死亡,我們的身體正在衰老,甚至我們臉上的表情也一直在改變,我們今天神清氣爽,那是因為一切都很順利;明天就垂頭喪氣了。環(huán)境是無常的,我們那隨環(huán)境而轉(zhuǎn)的心也是無常的,它就像夢那么空幻、那么短暫。看看我們的念頭:過去的一念已經(jīng)過去,未來的一念還沒生起,即使是當(dāng)下這一念,也立刻變成過去了。 
我們從中發(fā)現(xiàn)宇宙的基本特性: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沒有任何持久、穩(wěn)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dāng)我們認(rèn)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fā)現(xiàn),從前我們認(rèn)為是如此堅固、穩(wěn)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 

   這不只是理論,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親眼盾到,同時又時時可以感受到的事實。 

   為什么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的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真理。 

   我們在生死輪回中,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恒常不變,認(rèn)為恒?梢蕴峁┌踩。這種以假當(dāng)直播錯誤信息,構(gòu)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礎(chǔ)。盡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愿不可救藥地繼續(xù)浮夸下去。 

   為了震撼天真、懶惰、自滿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現(xiàn)滅度,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我們了悟無常。 

   每當(dāng)我們聽到山川大地的聲音,聽到潮起潮落的聲音,或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宛如聽到無常的聲音,這些改變,都是我們活生生地在和無常接觸,它們都是無常的脈搏,催促我們放下執(zhí)著,回到真理。 

   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當(dāng)下就面對這些改變!這才是為死亡而準(zhǔn)備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許充滿著痛苦和難題,但這些都是成長的契機,可以幫助我們在感情上接受無常。一旦我們相信一切萬物都是恒常不變的,我們便無法從改變中學(xué)習(xí)。 

   體會無?梢宰屛覀兟饷撳e誤的恒常觀和盲目的執(zhí)著。執(zhí)著背后的動機也許并不壞,希望快樂也并沒有錯,但我們執(zhí)著的東西本質(zhì)上是執(zhí)著不了的,放下執(zhí)著才是通往直正自由的道路,我們可以在放下的同時發(fā)展出溫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與此同時,信心、喜悅、慈悲也會從心靈的深處自然反射出來。 

   當(dāng)我們進一步觀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質(zhì),我們絕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會喚醒我們的慈悲心,使我們對于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布施,我們再也不必保護和偽裝自己了。 

   開始體會無常和“空”也許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這種經(jīng)驗是如此而已生疏。但在不斷的反省之后,我們的心就會逐漸改變,放下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容易,接著,我們年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隨著每一次的改變,我們會有稍許體司,對生活的觀點也會越來越深刻了,而日漸淡化的習(xí)氣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產(chǎn)生大的影響了。當(dāng)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放下過去的方式時,我們的視野將越來越寬,喜悅將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習(xí)氣左右了,我們因能夠改變而越來越自在了。 

3、生死解脫 

   一切眾生皆有生死,生死即無常。天道生活雖然快樂無憂,但壽命終盡難免墮落。因此,若不能了脫生死,無論生于哪一道,都逃脫不了無常之苦。 

   無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實和持久,它喚醒我們的恐懼,又驅(qū)使我們?nèi)栠@樣的問題:如果一切皆會改變,那么什么才是確切真實的?在我們身上有沒有死后還繼續(xù)存在的、永恒的東西?怎樣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來? 

   當(dāng)我們持續(xù)對“放下”進行觀察和思維,我們將發(fā)現(xiàn)自身當(dāng)中有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某種東西”,我們將瞥見隱藏在無常背后的廣大涵義,我們似乎進入另一片自由天空,我們開始相信:我們確實擁有不可摧毀、不會死亡的“某種東西”。 

   那就暗我們?nèi)巳颂焐邆涞姆鹦。如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第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為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 

   佛性即佛的本性以及眾生成佛的因性。佛性存在于我們心中,它是心的本性,它永遠(yuǎn)不會變化,永遠(yuǎn)不受死亡所觸及,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它光明燦爛,全然開放,無邊無際,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深奧得讓我們探不到底。不論我們是哪一道眾生,我們總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既不須要從外面尋求,也不是以前沒有、現(xiàn)在要從內(nèi)心生出來,我們的佛性與諸佛的佛性相同,總是圓滿具足,我們的愚癡不會使佛性受到污染,諸佛的智慧也不能使佛性更加圓滿。 

   佛性是如此的不可思議,以至于我們找不到任何文字去描述它。但有時候,我們還是會瞥見它:當(dāng)我們看到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當(dāng)我們倘佯在寧靜清澈的大自然中,或當(dāng)我們欣賞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曲子,都可能讓我們瞥見佛性的存在。這些光明、安詳、喜悅的時刻奇妙得令人終生難忘。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性是每一個生命體與生俱來的權(quán)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雖然我們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么好,我們卻未看出來,因為它被我們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氣,猶如澄凈的天空被厚厚的烏云所遮蔽。 

   凡夫心即佛所說的“妄想執(zhí)著”的心。妄想從分別而生,執(zhí)著由貪愛而起。 

   世間事物原來都是平等的,因為眾生用分別心去比衡量,就生起大小、高低、長短、好壞、美丑等相對觀念,有利的就極力爭取,不利的就排斥抵制。 

   執(zhí)著則是從自己的身體開始,產(chǎn)生“我”和“我所有”的概念,以及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貪愛,這五欲迷惑了心志,障蔽了原有的佛性光明,而自己卻渾然不覺、枉受輪回。 

   世間的差別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樣一顆心,若擾亂則成為煩惱,若治理則成為菩提。 

   我們的心是多么有可塑性!如果加以訓(xùn)練,它什么事都辦得到。 

   事實上,它早已“訓(xùn)練有素了”了,在生死輪回的竟技場中,我們的心被訓(xùn)練去貪婪、嫉妒、憂傷和絕望,它備受煎熬,焦慮不安、疑神疑鬼,反復(fù)無常,忙碌而混亂,無法保持片刻寧靜,一量面對刺激,就暴跳如雷。我們甚至被訓(xùn)練成了專家,我們不必努力激發(fā),這些負(fù)面情緒就會自動生起。 

   一切都是如何訓(xùn)練的問題。如果把心致力于解脫,加上必要的耐心、紀(jì)律和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我們的心將解開它自己的結(jié),從而變得自然、柔軟、寬容、如此一來,我們的心就會恢復(fù)它本有的喜悅和清明。 

   任何人只有從愚癡中覺醒,去掉妄想執(zhí)著,體悟佛性,打開自己廣大的智慧寶藏,都可以成為佛陀。

 

第六章 佛法實踐

   佛法在世間流布,根本目的是要救度眾生,使眾生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脫離了實踐,只能給大家一個言辭的說教,或是一個美妙的向往,而不考慮眾生能否依教奉行、獲得解脫,那樣,就把佛法當(dāng)成戲論了。 

一、掃除成見 

1、學(xué)佛的目的 

   我們來此世間,應(yīng)該抱著什么樣的目的?導(dǎo)師們告訴我們同一件事:了脫生死,達到圓滿的生命境界。如果來此世間做了一百件事,唯獨這件事沒有做,那等于空來一趟。只知道追了一百件一,唯獨這件事沒有做,那等于空來一趟。只知道追求欲望的滿足、對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審視、不謀求超越,被佛看作是做人的恥辱,斥之為“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佛教常說“生死事大”。強調(diào)生死問題是做人應(yīng)予以嚴(yán)肅對街頭等大事。人生于世,諸苦逼迫,死而轉(zhuǎn)生,生必有死、《大經(jīng)》說:“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蔽覀冊谏揽嗪V谐粮★h泊,孤苦凄惶,縱然有所作為、有幸?鞓罚搽y免被無常的鐵輪所碾碎,找不到真正能夠安身立命的歸宿。這對于一個認(rèn)真對待生命的人來說,無疑是仍為可悲的事。 

   我們之能夠?qū)W佛、念佛,乃是有極殊勝的因緣的,不管我們最被是以祈求平安和現(xiàn)世利益為目的,還是以學(xué)識上的研究為目的,或者只是為了涵養(yǎng)身心、提升人格、甚或是因為好奇心的驅(qū)使,帶著批評、慎視的目光乃至迷信的思想開始學(xué)佛。但要知道,佛法的存在,并不是附屬于世俗生活的,更非紙上談兵,學(xué)佛的唯一目的應(yīng)當(dāng)是:了斷自己曠劫以來的六道輪回之苦,然后以成佛之身倒駕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蕓蕓眾生。簡單地說就是:學(xué)佛成佛、念佛成佛,并使所有的眾生皆能學(xué)佛成佛、念佛成佛。學(xué)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于不大顧,則是偏離了方向。 

2、學(xué)佛并非逍極逃世 

   看破紅塵、消極逃世絕非學(xué)佛的正途。如果修學(xué)佛法要離開大眾、逃避現(xiàn)實,或者不問世事、閉目塞聽,那都違背了佛陀的初宗。我們的煩惱是從內(nèi)心而起,無時不在,無處不現(xiàn),逃避卸責(zé)只會常被環(huán)境所逼迫。學(xué)佛的人認(rèn)識到世事是虛幻的多變的,以尊貴的佛法為歸依處,心中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當(dāng)下就能自在安穩(wěn),既能投身到煩煩惱惱的生活當(dāng)中,同時也能安住解脫之道。佛法是在生活當(dāng)中體現(xiàn)出來的,佛法和世間法是相輔相成的。 

   學(xué)佛的人遠(yuǎn)避聲色貨利,不似世人心無厭足,這也會令一般自命為積極上進的人產(chǎn)生想法,認(rèn)為佛教不適合充滿競爭和機遇的現(xiàn)代社會。實際上,為眾生服務(wù)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世尊曾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且莊嚴(yán)地獄!钡夭仄兴_也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言,這都是佛教“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入世精神的寫照。三寶弟子遵循佛的教導(dǎo),能夠以報恩之心純正無私地為大眾服務(wù),以良好的品行帶動社會風(fēng)氣。世人所說的積極進取,不外是名利上的爭逐,有誰想到犧牲自我、從事普度眾生的工作呢? 

3、任何人都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在社會上,人們或為生計奔忙,或執(zhí)一已的知見,因而無緣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也有很多顧慮,比如,“古來高僧大行苦行苦修才有所成就,我能行嗎”還有人說:“學(xué)佛需要清心寡欲,我放不下怎么辦?” 

   實際上,佛法是不會對任何人設(shè)置障礙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學(xué)佛,沒能力的人同樣可以學(xué)佛。有的法門是為那些能夠苦行苦修、根機猛利的人設(shè)立的。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有的難行、勤苦,有的則易行、安樂。再者,我們不需要0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后再開始學(xué)佛,所謂“就路還家”,任何狀況都作為學(xué)佛的起點,而且,也并不要求學(xué)佛就要立刻有所改變,由于時代因緣的不同,學(xué)佛的人可以有各式和樣的表象。 

   和我們以前想念的任何事情一樣,信佛是自然的、流暢的,不必等待某種特殊因緣,只須多多聽聞、拜讀、體會。 

二、破疑生信 

   若人種善根, 
   疑則花不開, 
   信心清凈者, 
   花開即見佛。 

   疑是離間之纛,是損傷慧命之刀,它使我們無法接觸到寬廣而高貴的真理;信是人生益友,是旅途資糧它能消滅貪欲、驕慢和恐懼,能使人常有在佛前傳前之念,常有被佛擁抱之念,使人感到佛同在、與佛同行、與佛同住。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變得越來越“精明”,甚至有些神經(jīng)質(zhì),以至于把懷疑本身當(dāng)作真理。在我們眼里,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沒有希望,一切都不能遵循。我們盲目地懷疑一切,好讓別人把我們當(dāng)成有智慧的人。我們隨時指出什么是錯的,而不去問什么是對的,而且還不假思索地嘲諷傳統(tǒng)的精神理念,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所完成的事情。 

   我們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當(dāng)成真理,如果有說法與此相悖,那一定要打個問號。豈不知,人類的認(rèn)識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觀察的范圍,在宇宙當(dāng)中僅是一粒微塵而已。 

   佛法是萬物本具的真實,并非佛所創(chuàng)造,只是佛通過修下將其提示出來而已,任何人都可通過如法修行去驗證趔,猶如自然科學(xué)中的法則,可以重復(fù)驗證。 

   佛說:“我所說法,唯信能入。”什么是信?信就是相信佛的智慧,而非相信自己的智慧。相信佛所說的話,才能契入佛法。 

   佛法之宏深,非凡夫智慧所能測度,我們首先要多多聽聞,從中獲得信心。 

   對于聞佛的教法而信心深厚的人來說,喜悅之心自然生起,入此境地,當(dāng)不再進入迷惑世界。 

三、好的開端 

1、啟發(fā)自己 

   學(xué)佛是通往覺悟的唯一的道路,因此,必須虔誠、恭敬、嚴(yán)謹(jǐn)。而從另一個側(cè)面看,學(xué)佛又像一門藝術(shù),我們應(yīng)該靈巧地啟發(fā)自己進入祥和、喜悅的氣氛之中。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初升的紅日、潺潺的溪流、浩瀚的天空、靜謐的月色、指面的海風(fēng)……所有一切美好的景色都在我們心中喚醒另一片天空;我們可以將一些令自己感動的詩偈或教法帶在身邊,隨時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也可以傾聽一位法師的開示錄音帶,或聽聽神圣的唱誦;我們還可以在房間里點燃一炷香、擺放一束花、供奉一尊佛像或幾本經(jīng)書,簡單而莊嚴(yán),這樣,我們的房間就會變得溫馨而神圣。我們就像會晤老朋友一樣,喜悅而快樂地融入佛法之中。 

2、儀軌 

   佛堂:選擇一間凈室,于正位擺放阿彌陀佛像,以一佛代表萬佛?酂o條件,可不設(shè)佛堂,暫以佛經(jīng)代替佛像禮拜即可。 
   佛像:朝夕瞻禮阿彌陀佛,表達景仰、歸命、親近、思念、感激之情。 
   佛珠:手持佛珠,稱一聲佛號拇指數(shù)一粒珠,以此種方式達到相續(xù)念佛。 
   頂禮:亦稱“和南”、“頭面接足禮”,眾生惡業(yè)深重,需要彌陀垂慈接引。 

   頂禮之時,五體(兩肘、兩膝、額)投地,兩手于頭的兩側(cè)向上接住佛的兩足(象征佛的福德和智慧)。方法: 

   1、佛前站立,合掌(十指并擾,掌心微空),置于胸前。 
   2、躬身,左掌不動,右掌掌心向下按于拜墊中央,雙膝跪下,左掌掌心向下按放左前方,右掌移至右前方,左右掌與肩同寬,額觸墊上兩掌間。 
   3、兩掌外翻、掌心向上(接佛足),稍停片刻。 
   4、頭離拜墊,右掌掌心向下?lián)斡诎,左掌立胸前,起身,合掌?span id="1z5zama"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5、問詢:鞠躬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拱至齊眉。 

   動作宜緩慢平和。 

   注:行者平日若未曾留心上述儀軌,單以至誠恭敬心而禮拜、稱念,亦無不可。 

3、一門深入 

   在探索過各種神秘傳統(tǒng)之后,應(yīng)選擇某一特定的法門,千萬不要陷入一種“購物心態(tài)”:從一種教法到另一種教法,從一位師父到另一位師父,到處選購,不肯一心一意地修持任何一種法門,這樣一來,在繼續(xù)尋找的同時,尋找本身就會成為固執(zhí)的觀念,使自己完全變成一位修行的觀光客,忙得團團轉(zhuǎn),卻沒有一點兒成績。 

   專修一種教法,并不是要限制我們,而是一種慈悲的善巧方便。我們應(yīng)該以全副身心來遵行這種教法,同時要以開放的、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其它一切法門。 

四、選擇教法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對應(yīng)千差萬別的眾生根機。有人天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自力苦修之法,有佛力救度之法,八萬四千法門可謂異彩紛呈。 

   祖師大德為了使用權(quán)們更加方便地學(xué)習(xí)和行持,結(jié)合時代因緣和眾生根機,特別推崇某些經(jīng)典和論釋,整理出區(qū)別于其它法門的綱宗和判教體系,以突顯本宗的特色,激勵弟子,使之安心起行。在歷史長河中,各宗各派經(jīng)歷著各自的興衰演變,其中生命力比較旺盛的是禪、密、凈三宗。禪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穢土斷惑證真,因此歸入圣道門;凈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凈土成佛,因此歸入凈土門。 

   眾生根機的差別,決定了法門的多樣性,這也恰好說明了佛法嚴(yán)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眾多的法門,是不是每個都要修行?要如何入手呢? 

   選擇法門除了必須有經(jīng)典依據(jù)、祖師傳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時機,即必須要適合自己的根機、程度、環(huán)境和時代。置身于某種法門,修行時如果沒有合乎經(jīng)教的現(xiàn)實體驗,得不到安心之樂,實則是法不契機。經(jīng)言: 

   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成毒, 
   智學(xué)證涅磐, 
   愚學(xué)增生死。 

   可見,正確的選擇極為關(guān)鍵。 

   現(xiàn)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須避免教條、排他性和復(fù)雜的形而上學(xué),當(dāng)下就能了解,簡單而深入,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修持。 

1、時代因緣 

   在選擇法門之前,首先應(yīng)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和自身根機。 

(1)時 

   世尊在諸多經(jīng)典中預(yù)示佛流傳的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正法時期:佛滅后五百年間,有教、有行、有證。 
   像法時期:五百年后一千年間,有教、有行、無證。 
   末法時期:一千五百年后,一萬年間,有教、無行、無證。 
   時至末法,眾生去佛遙遠(yuǎn),無真實的行與證,所以圣道門不振。 

(2)處 

   我們生活在娑波世界,世尊稱此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在此污濁的世界里,世人沉迷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夢魘之中,抱著令人傷心的幻想,傾力頌揚自我,頌揚那些毀滅世界的力量,深陷愚癡之中,還自以為學(xué)識淵博,就像盲人被盲人引領(lǐng)著,漫無目的地東奔西走。具有神圣意義的觀念遭到否定,生命的終極探索困難重生,只有少數(shù)人踏上精神之路,周遭沒有人支持他們的選擇。要想凈心修習(xí)甚不容易,能夠用來修持的時間很少,傳法的善知識也很難找到,處處都是退轉(zhuǎn)之緣。在此惡世之中,縱然是未證不退轉(zhuǎn)位的菩薩也會因一時不察或一念之差而落入惡業(yè)羅網(wǎng),以至于前功盡廢,所以,濁世依自力修行是否能夠證得道果,實在是未知之?dāng)?shù)。 

(3)機 

   生在末法娑婆穢土的眾生,皆是業(yè)障深重、根基陋劣之人。經(jīng)中有云:釋迦本師于娑婆世界人壽百歲時示現(xiàn)成佛,其間眾生“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yè)故!薄皵嘀T善根,離善知識,常懷慎恚,悉皆充滿娑婆世界!薄皩P袗簶I(yè),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薄笆且磺姆鹚派嵴,所謂眾生厚重?zé)⿶馈!蹦┓ū娚e習(xí)如山、心動如猿、意志薄弱、根機下劣,欲靠自力而得精純之戒、定、慧甚難,經(jīng)言“重如舉三千大千世界”。佛在世的時候,眾生天性淳厚、根機猛利,十人修行,九人道。到了后來,業(yè)障逐漸嗇,根機也逐漸陋劣下來,在晉唐,尚有仗自力了脫生死的人,現(xiàn)在已沒有了。 

2、圣道難證 

   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根機猛利的眾生聽聞?wù)ǎl(fā)起出離六道之心,拋棄自我的知見,止息一切欲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目真癡,遠(yuǎn)離顛倒,晉升持戒律,斷惡修善,努力精進,返妄歸真,深入正定,不再作能起染污束縛的業(yè),消滅再生于六道的因,以智慧劍斷煩惱根,心自然與真實相應(yīng),最終必能超越世間法的桎梏,證得超越生滅的寂靜涅磐。 

   圣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則是戒、定、慧三學(xué): 

   戒:恪守佛所制定的各種戒律,守住感官的入口,小罪亦見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統(tǒng)一。遠(yuǎn)離愛欲與不善,逐漸趨入人心的安定,寂然不動。 
   慧:了解并遵循四圣諦,觀察思惟,證得與真實相應(yīng)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極其艱難的。經(jīng)中比喻說:修道的人像一頭牛,背上負(fù)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dāng)中,雖然身體已經(jīng)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從沼澤走出之后,才可安心休息。 

   圣道八萬四千法門是佛觀機而說的,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絲煩惱未斷,則生死即不能免。在無量法門的修習(xí)過程中,若無明師指點,若無真實持戒,若不熟悉解脫的方法,難免迷失、墮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經(jīng)過長得不可想象的時間方能斷惑證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說:“不要有證悟的希望,卻要一輩子修行。”這對于鞭策修菩薩行的人下恒久不懈的決心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對普通人而言,卻是“佛道懸遠(yuǎn),聞?wù)呱贰绷恕?span id="klx3v8a"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很多人自身煩惱未斷,欲于五濁惡世救助眾生。其發(fā)心難能可貴,但其做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3、凈土易往 

   凈土法門是世尊無問自說的他力易行之法,以信順阿彌陀佛第十八愿救度為要。念佛人即使煩惱絲毫未斷,只要信靠阿彌陀佛,一向念佛,終將承蒙接引,成就佛道。第十八愿是一代佛教的主旨。凈土三經(jīng)皆說念佛生之事:《大經(jīng)》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觀經(jīng)》有“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的付囑,《小經(jīng)》有“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的明示。 

   念佛法門無不可行之時,無不能行之人,因此普因群機,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xué),世尊親口勸導(dǎo),十方諸佛證誠護念。經(jīng)中說:末法時代,單造自力修行,很少有人證得果位,惟依念佛法門,仗阿彌陀佛本愿往生西方,才可度脫生死!洞蠼(jīng)》說:末法萬年之后,佛經(jīng)漸漸流失,釋迦牟尼佛哀愍邪惡熾盛的滅法眾生,特留此《無量壽經(jīng)》住世百年。若有眾生聽聞、拜讀了這部經(jīng)典,“隨意所愿,皆可得度”。 

   利根之人修習(xí)任一法門皆可得益;鈍根之人則宜選凈土門。 

   世尊應(yīng)化之時,眾生親聞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滅后兩千五百年之今日,眾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見佛聞法,則應(yīng)依止他力救度的凈土門。 

   生值末法,萬萬不可自恃才高,輕視凈土法門,豈不知連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尚都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文殊菩薩發(fā)愿偈云: 

   愿我命終時, 
   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剎。 

   印光大師曾開示說: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quán)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目真癡,令其凈盡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伏佛慈力,往生西方。比如坐火輪船過少,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斷煩惱凈盡了生死者相同! 

   開顯此稱名念佛法門的,是唐朝善導(dǎo)大師。大師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凈土力電動機教量念,融匯自己凈業(yè)修恃的證悟,集成了以“他力本愿”為核心的凈土思想體系,成為凈土宗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其凈土思想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宗教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會現(xiàn)實當(dāng)中,使凡夫眾生也能得到人生利益。由凈土信仰所衍生的誠信、謙卑、報恩、安貧樂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對安定社會人心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師所提倡的“凡夫念佛往生成佛”的理論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信眾,以至于當(dāng)時的長安城出現(xiàn)“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 

   法無高下,應(yīng)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癥則良。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yīng)此處、此時、此機的,唯有稱名念佛一法。

 

第七章 選擇念佛

   眾生的煩惱習(xí)氣根深蒂固,又負(fù)荷著無始以來如山的罪業(yè),積累著日益加重迷惑,縱有佛性之寶,亦不易將之開顯出來,于生死海中頭出頭沒,于解脫路上一再退墮。 
   睹見人間此種情形的阿彌陀佛,悲憫苦難和恐懼的眾生,于很久以臆示現(xiàn)菩薩之道,經(jīng)過五劫思維,發(fā)下深重誓愿,最后選擇稱名念佛一行,作為救度十方眾生之法。 

一、超世弘愿 

   在久遠(yuǎn)的過去,阿彌陀佛有一世曾做國王,當(dāng)時有佛出世,號“世自在王佛”。國王聽了佛所宣講的無上妙法,非常高興,放棄王位,發(fā)心出家,號“法藏比丘”。 

   心量廣大的法藏比后面為使所有眾生都能脫離苦海,向世自在王指表露了建立清靜國土的雄心壯志。世自在王佛應(yīng)法藏比丘的心愿,為他廣說諸佛國土的情關(guān)及眾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經(jīng)過漫長時劫的思惟,超發(fā)無上殊勝的四十八愿。 

   在四十八愿中,最偉大、與我們關(guān)系最密切的是第十八愿: 

   我成佛之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若聽聞了我的名號功德,生起信心,愿意往生極樂世界,踴躍稱念我的名號,我就會讓他們來往生;即使有的眾生因故僅能稱念十聲,如果不能讓他往生,我絕不成佛! 

   第十八愿又稱為“念佛往生愿”,被尊為“本愿之王”,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凡夫眾生的一大創(chuàng)舉,其偉大之處在于:以他方諸佛所放舍的、無力修行的罪惡眾生為首要的救度對象。眾生不論智愚、善惡,皆可乘此愿王念指往生,縱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婦,只要一向念佛即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愿,必得往生。 

二、依正莊嚴(yán) 

   法藏菩薩在佛前超發(fā)弘愿之后,用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來修行,一向?qū)V荆旅途M,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眾生,令所有眾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薩達成了志愿,建立了莊嚴(yán)的極樂世界。經(jīng)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早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這里的“西方”寓為回歸,因為在我們看來,西方是太陽和月亮沉沒的方位,以此比喻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的歸宿。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慈悲愿力所顯現(xiàn)的世界,是沒有生滅的無為界。凈土三部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大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觀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小經(jīng))——對極樂世界有詳細(xì)的描述: 

   極樂世界廣大莊嚴(yán),地勢平坦,大地由柔軟的黃金合成,又被無數(shù)寶物所裝飾,香潔光明,微妙奇麗。 

   極樂世界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極樂世界隨處可見宮殿、樓觀、講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眾寶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寶珠和寶鈴交絡(luò)覆善,富麗堂皇,窮微極妙。 

   極樂世界處處分布著美麗的七寶池,大如湖泊,池底鋪著金沙,池邊是寶物所莊嚴(yán)的階道,池中盈滿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開著各色大如車輪的蓮花,光艷奪目,微妙香潔。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寶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其人往生極樂后,就會在此蓮花中化生。 

   階道四周,有行行香氣芬馥的寶樹,樹上彌覆著眾定羅網(wǎng)。人們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國景象,都能在寶樹間映現(xiàn),就像照鏡子一樣清晰。微風(fēng)吹來,寶樹及眾寶羅網(wǎng)發(fā)現(xiàn)微妙之音,如百千天樂同時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間棲息著種類繁多的鳥兒,色彩斑斕,奇妙可愛,晝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聲音宣講人們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觀喜踴躍的念佛之心。 

   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音曲和雅,人們聽到這美妙的聲音,一切煩惱頓時煙消云散,并生起無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飄下奇異的花朵,日夜不停,這些花朵色彩艷麗、香氣撲鼻,使人增長不可思議殊勝德。每天清晨,人們用衣襟兜著美麗的花瓣,頃刻間飛到他方無量世界,供養(yǎng)那里的佛陀。 

   極樂世界是一個遠(yuǎn)離黑暗的世界,大地、樓閣、眾生、蓮花……一切萬物皆放光明,無需日月照耀;極樂世界還是一個遠(yuǎn)離污穢的世界,萬物皆由無量寶香合成,散發(fā)著芬芳的氣息,香氣普熏十方世界。 

   極樂世界處處可見巨大的寶蓮花,阿彌陀佛及觀世間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其上,為人們宣說微妙的佛法。人們?yōu)槟軌蛴H聞佛法而歡喜。 

   極樂世界眾生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真金色身,金剛不壞,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通達,辯才無礙,六通縣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隨意聞法,隨意觀察他方世界,隨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眾。 

   衣服、飲食、用具應(yīng)念即至,想要穿衣則“應(yīng)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飯則“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美景雖然令人身心適悅,卻不生起貪著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名都聽不到。人們與菩薩、圣人時常聚會,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凈喜樂。 

三、名號意義 

   在《觀經(jīng)》中,五逆十惡之徒一生造惡,不具善根,直至臨終方遇善知識說法,教令念佛。那人被痛苦所逼,無暇思維,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因為念佛的緣故,能夠乘坐鑫蓮花,于一念頃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毫無修行的惡人,僅僅稱念十聲佛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古往今來有很多大行對此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揣測,致使在“凡夫惡人念佛能否往生”的問題上眾說紛紜。 

   豈不知,一句看似平常的“南無阿彌陀佛”,正是凈土宗他力救度的核心。著疏楷定古今的善導(dǎo)大師解釋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fā)愿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敕命,愿生安樂凈土。(信、愿) 

   “即是其行”:十方眾生的往生因行已由阿彌陀佛修行成就。(行) 

   可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愿、信。阿彌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議的悲智,將五劫思惟及兆載永劫的修行功德作為十方眾生的往生之因,收攝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悲愿的載體,也是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的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與阿彌陀佛的的悲愿相應(yīng),即可獲得阿彌陀佛所回施的無上功德。 

   譬如乘船過海,但能上船,即是“歸命”;啟航之后,船的速度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謂“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盡形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乘上阿彌陀普度眾生的大愿船,則能安安穩(wěn)穩(wěn)到達彼岸,《觀經(jīng)》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若有人聞?wù)f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行,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于現(xiàn)在身受無比樂。 

   若有人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信此教法,稱念此名號,阿彌陀佛就會常住其頂,時時守護;十方諸佛也會不請自來,日夜相隨,護念行者,直至成佛。 

   若有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除去無盡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為宿世的怨業(yè),今生聾盲、愚癡,甚或生為狂惡之徒,他若能隨順善知識開示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則于一聲聲中除去無量無邊生死之罪,于名號光明中蒙受解脫。 

   若有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畢命為期,往生信心不動搖,在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許多圣眾就會顯現(xiàn)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會顛倒慌亂,從而于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 

   在此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帶給人更大的利益。無論什么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發(fā)現(xiàn)信樂欲生的之心,聲聲稱名,他已獲得無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壽命即將結(jié)束之時,聽聞彌陀名號,發(fā)心往生,則雖一聲一念,也決定往生。 

   念佛利益不可稱計,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歡喜,轉(zhuǎn)惡成善,至德具足,知恩報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諸佛稱贊,菩薩圍繞,善神守護,眾生敬畏,滅罪消業(yè),重障轉(zhuǎn)輕,化解冤業(yè),離諸災(zāi)厄,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輔助醫(yī)藥,增福延壽,益智開慧,子孫賢達,身心如意,現(xiàn)世安穩(wěn),臨終往生。 

   一句佛號,成佛有余,何況世間福樂?因此,凡求子嗣、延壽命、愈疾病、解災(zāi)難、取功名、安家宅、謀職業(yè)、益資財、度怨親、薦亡靈,皆可以念佛為之,不需夾雜其它行法。 

   印光大師說:“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fā)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世尊在經(jīng)中盛贊阿彌陀佛名號功行:“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彌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jīng)、阿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凈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它八萬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知: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一句彌陀,是佛王,是法王,是咒王,是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念總持諸佛、諸菩薩、諸經(jīng)咒、諸行門,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觀世音、大勢至及諸多菩薩歡喜影護。因此,但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多行門自在其中,不必改口稱念其他諸佛菩薩,不必改修其它經(jīng)咒、行法。 

四、決定往生 

   善導(dǎo)大師是凈土宗的開宗祖師,公認(rèn)為阿彌陀佛的化身。大師對凈土信心的闡釋,滲透著凈業(yè)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xiàn)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zhuǎn),無有出離之緣。(機之深信) 

   無始劫來,我們在六道之中隨業(yè)流轉(zhuǎn),久而久之,習(xí)非成是,長醉不醒,被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所煎熬,如佛所說“受苦無窮,無有出期”。 

   今世幸得人身,可謂千載難逢。但品嘗著生活的甜蜜,我們意忘記了輪的回存在,大好光陰在身邊白白流走。 

   更糟的是,我們始終抱持著一個錯覺:我是好人,沒做過什么壞事。 

   事實上,我們由惡業(yè)所感而來此濁惡的世間,執(zhí)著著自我的利益,抱持著自我見解,無時無刻不在造作罪業(yè)?v能值遇戒定慧正法,也因智慧暗鈍、意志不堅而一再退轉(zhuǎn)墮落。 

   業(yè)因果報,毫厘不爽。佛在《大經(jīng)》中說:“今世為惡,福行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歸到哪里?我們無不是以地獄為故鄉(xiāng)啊! 
在此,大師對自己及眾生的身心予以深刻的觀照:雖然具足佛性,但無明厚重,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fā)清心,猶如畫水,障深慧淺,自力怯弱,故而沉淪生死苦海,無緣出離。(善導(dǎo)大師嚴(yán)峻地把自己定位為罪惡生死凡夫,這對于我們這些驕慢的人來說,不啻當(dāng)頭一棒。) 

   萬幸的是,在悲的佛陀沒有舍棄我們。 

   我們耽戀世間五欲,世尊則極言娑婆、欣慕極樂之心,遂將使我們厭穢土、欣求極樂的功能滲入名號光明中,投入我們無明癡暗的心中。 

   當(dāng)我們這顆剛強的心在名號光明中漸漸融化的時候,它一下子被開啟了:哦,原來極樂凈土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世尊在此土發(fā)遣,彌陀在彼土召喚,共成普度眾生的佛事。 

   然而,既已愿土凈土,又口稱佛名,我們還是如此冥頑:“我業(yè)障這么重,心又散亂不清凈,又持不好戒,又沒有智慧,這樣念佛能往生嗎?” 

   對此,善導(dǎo)大師闡示了第二個“決定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如來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法之深信) 

   相信阿彌陀佛的佛大誓愿已經(jīng)實現(xiàn),相信“稱念我的名號,你若不往生,我誓不成佛!”的第十八愿專為我等而發(fā);放心大膽,正念直來,“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即使罪業(yè)再大即使煩惱再多,彌陀的救度永不改變,念佛一定能夠往生成佛。 

   善導(dǎo)大師以“念佛決定往生”啟發(fā)眾生信心,并在著作中勉勵行者“作得生想”,可謂深契彌陀愿心。印光大師承善導(dǎo)大師法肪,也有“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的開示。 

   應(yīng)知,法藏菩薩五劫思惟所發(fā)大愿,正是以我等業(yè)障深重、散亂不凈、道心膚淺、卑劣無智之人為標(biāo)準(zhǔn),《觀經(jīng)》之中,五逆十惡之人念佛尚得往生,我們哪有念佛而不能往生之理? 

   法然上人開示說:“不是將我們的心修清凈了以后再念佛往生,常能念佛,則罪業(yè)自然消滅。生為凡夫,怎么可能心無散亂呢?所謂‘將心修清凈之后才能往生',絕沒有這樣的道理。雖無戒定慧,雖不能清凈此心,但能念佛,皆得往生,這正體現(xiàn)阿彌陀佛本愿的可貴! 

   無論我們是啊種根性的人,如何往生無需主度,只管念佛!所謂“念佛是我的事,往生的佛的事!本褪乾F(xiàn)在這個樣子,念佛即得往生。 

   譬如父母有很多兒女,如果哪個孩子生了病,父母就會格外關(guān)心他,這不是說父母的心不平等。佛的悲亦然:佛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對于罪業(yè)深重者,放逸懈怠者、無知而煩惱者不僅不會遺棄,反而會倍加憐愛,經(jīng)言:“彌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豹q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惡業(yè)眾生若無彌陀救度,無疑將直入地獄。 

   阿彌陀佛深知我心之卑劣,一肩挑起我等眾生所有的罪業(yè)(“荷負(fù)群生,為之重?fù)?dān)”),將所有功德用名號的方式無條件、無保留地惠賜給我們,以名號引導(dǎo)我們,以光明妙德遍照、調(diào)熟我們,念念不舍,甚于父母思念丟失的幼子,主動而來,不講條件,不因祈求拜托。我們生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突破小我的情見,一念回頭,如實接納第十八愿的真實義,著眼阿彌陀佛同體大悲和威神愿力的層面,不因我心之惡、罪業(yè)之重而喪失往生信心,單只一向口稱佛名,發(fā)起“無疑無慮,乘彼愿力,稱佛名號,必定往生”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絕對的普救愿力感應(yīng)道交,即可就路還家、業(yè)事成辦、父子相逢,悲喜交集,多劫窮子驟然富貴,現(xiàn)前當(dāng)來獲大安樂。 
   如此,我們便時時刻刻生活在彌陀佛的大悲關(guān)愛之中,時時刻刻浸潤在阿彌陀佛的無厚光明之中。歡喜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悲傷于自己無歡喜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慚愧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深恥于自己無慚無愧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凈時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亂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五、安心念佛 

    稱名念佛是伸縮法當(dāng)中最不拘形式的法門,心一不一、處凈不凈皆無妨礙、一切條件下皆可修習(xí),不論遍數(shù)多少,貴在相續(xù)不斷(若事務(wù)繁忙,不得不處理,處理完再念佛,此亦名為“相續(xù)不斷”),養(yǎng)成習(xí)慣,想起來就念,行住坐臥,口不離佛。不能大聲就小事,不能出聲就心中默念。無需調(diào)靜身心,無需觀佛相好,無需觀極樂世界莊嚴(yán),但知“彌陀本愿,真實不虛,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即可。 
   初念的人不免忘失,感覺心中沒有著落,可在日常散心念佛的同時,自定早晚功課(以下僅供參考); 

1、每日早晚梳洗完畢、燃香,頂禮佛像。(若受條件限制,簡單地向西掌鞠躬也可。) 

2、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或萬聲,或千聲,或百聲,或一柱香,或十口氣(一句頂一句,以氣為度,盡十口氣而念)。姿勢或行、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3、頂禮而退。(或合掌鞠躬而退,同前) 

   (如感覺過于簡單,可在念佛前加念《阿彌陀經(jīng)》一卷或《贊佛偈》一遍:“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婉轉(zhuǎn)五須彌,紺日澄清四大海,光明化佛無數(shù)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蹦┖罂杉幽睢痘叵虬l(fā)愿偈》一遍:“愿以此功行,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園!保 

   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現(xiàn)在沒空,等退休以后再念佛吧。 

   首先,念佛并不是一定要閉門凈修,重點在于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因此,一切時處皆可為之,不抱環(huán)境,不拘環(huán)境,不拘形式,不會妨礙任何事情。 

   再者,我們在世間所從事的一切活動,最終所求的,無不是一個目的,那就是安心。然而,我們找到了安心了嗎?我們的快樂能持久嗎?萬事萬物虛幻多變的本質(zhì)使我們無法在世間找到永恒的快樂,而念佛卻能讓我們得到安心。 

   無常的訊息也應(yīng)令我們驚覺:生命的呼吸間,一旦業(yè)障現(xiàn)前,我們將失去既得人身又值佛法這無上稀有的機會,那無疑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佛法的存在,并不在于讓我們改變信仰,而是向我們指出通往真實、快樂與安詳之路,惠予我們真實的利益。念佛人身體力行佛陀的教誨,能夠化苦惱為快樂,化束縛為解脫,體驗從未有過的清涼感覺。 

   所以,每一位念佛人對佛法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特別是老年人,他們對于自己以臆的行為無不深具悔意:“如果早一天接受佛法,這一生能避免多少錯誤啊!” 

   尚未實踐佛法的人,不妨借自己幾天時間,體會一下另一種人生觀、價值觀,感受一下念佛的心情,不久你就會面貌一新。 

六、念佛實益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念佛人被諸佛菩薩層層圍繞,因而能逢兇化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冥冥中受佛護持而未能覺察。經(jīng)言: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疾雨。在此略引幾則念佛應(yīng)實例,以說明念佛的種種利益。 

1、病中鬼現(xiàn),大佛來救 

   刻在1991年春天,我高燒不退,住進醫(yī)院。 

   住院的第二天晚上,病房里只有我一個病人,小女兒陪護著我,類一直亮著。 

   大約10點鐘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里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見右上方床頭有個穿灰衣服的小鬼,見不到臉,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閉起,但不管睜眼、閉眼,總能看見那個小鬼站在床頭,我緊張得不得了。 

   就在這時,左上方床頭出現(xiàn)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頭戴一頂寫有“佛”字的帽子,盤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子上。我仔細(xì)端詳大佛,慈祥而莊嚴(yán),不知為什么,我一點兒也不害怕了。 

   我整晚沒睡,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著。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來了。我把發(fā)生的情況告訴他,并說:“大佛現(xiàn)在還在這里坐著! 

   我丈夫不信。我一時無法使他相信,著急地說:“真的還在這里,我不是講故事!痹掗g剛落,大佛不見了。 

   我當(dāng)時沒入佛門,對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個“佛”字,我還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當(dāng)時不是阿彌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嗚呼了。 

   從那以后,我就開始學(xué)佛了,并勸我的媽媽、妹妹進入佛門。 

   南無阿彌陀佛! 

   (安徽貴池 胡阿妙 2001年11月) 

2、蓮霧芋圓豆腐 

   金嫂是在臺灣打工的菲傭,其子在故鄉(xiāng)菲律賓跑般船。每當(dāng)想起海上的兇險,她就提心吊膽。 

   主人是個專心學(xué)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誦經(jīng)焚修。金嫂聽著那仙我般的誦互聲,頗生羨慕,認(rèn)定那必然有某種神力。 

   一日,金嫂請女主人隨便教一句經(jīng)文念念,好為遠(yuǎn)方的兒子子祈福。女主人沉吟片刻,微微頷首一笑:“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吧! 

   “蓮霧、芋圓、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臺語雖差,這幾個字眼倒是知道的,想開口再問,可女主人已經(jīng)轉(zhuǎn)身走開了。 
蓮霧、芋圓、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邊掃地邊想,越想越覺得這個宗教果然好,食物對人不是最重要的嗎?用食物作經(jīng)文既實在又貼切。 

   “連霧、芋圓、豆腐、蓮霧、芋圓、豆腐……”金嫂開始有事沒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誠。 

   不久,她那瓢泊海上的兒子遭遇暴風(fēng)雨,全船唯他一人獲救。歷險歸來,提起當(dāng)時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議:在驚濤駭浪中,忽有一大片雜亂的蓮霧枝遠(yuǎn)遠(yuǎn)飄來,使他盡最后一點力氣游過去,攀住纏繞交錯如一張筏子的蓮霧樹椏,隨浪飄流了兩天兩夜,受盡日曬寒凍,幾度餓錯過去。正在感覺獲救無望之際,只見一顆顆芋圓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從落日的方向漂聚過來,他狼吞虎咽,覺得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美味的東西了。 

   這番敘棕?zé)o人愿信,大伙都嘲笑他是被海難嚇呆了,變得癡言瘋語。 

   唯有金嫂相信,并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發(fā)揮功效了。 

   今晨光,金嫂原打算起個大早,趕在女主人育經(jīng)前報告這樁奇跡,未料仍是太遲。朝陽透過窗戶照進來,專注于禮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佇立于佛堂外,靜靜等候,內(nèi)心充滿肅穆之情。 

   按:在臺語中,“蓮霧、芋圓、豆腐”與“南無阿彌陀佛”諧音。 

   菲傭中文念不準(zhǔn),亦不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義,誤以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臥念念不舍,音雖不準(zhǔn),亦誤解其義,然彌陀慈悲仍滿其愿,且感應(yīng)奇特,至使聞?wù)咂鹦牛耪叻Q念。故知: 

   口雖未言,佛已先知,音雖不合,佛解其義。 
   愿子免難,子即免難,愿生彼國,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雖未明信,一向稱名,暗合道妙。 
   欲學(xué)凈土,宜還愚癡,稱名念佛,無義為義。 
   (慧凈法師《念佛感應(yīng)錄》) 

3、黃打鐵 

   黃打鐵是宋朝潭州人,打鐵為生,每打鐵時,念佛不絕于口。 
   妻曰:“打鐵本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 
   黃答:“此法極好,往日爐邊覺火熱,念佛則不熱;打鐵覺臂酸,念佛則不酸! 
   一日無疾,托鄰人寫頌云: 
   叮叮當(dāng)當(dāng),久煉成鋼。 
   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執(zhí)錘立化,而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鳴空,眾所共聞。 
   其頌盛傳于湖南,人多念佛。 
   (《佛祖統(tǒng)記》、《凈土圣賢錄》) 

   按:別無他能,只是念佛,一錘一佛,念佛不輟。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鳴空。 
   念佛作務(wù),兩不相妨,士農(nóng)工商,皆可模仿。 
   但愿如是,依樣行持,尋奇覓巧,將成虛度。 
   (慧凈法師《念佛感應(yīng)錄》) 

4、韓有才 

   韓有才是一位中學(xué)教師,家住江蘇省高淳縣鳳山鄉(xiāng)東村,他的母親和弟弟均為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誹謗。1991年41歲時,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將近結(jié)束,幡然醒悟。 

   蓮友勸他念佛,他當(dāng)即接受:“要么不信,信就不疑!庇谑情_始專心念佛。 

   農(nóng)歷12月12日22時,臥床多日的韓有才突然要起來,家人不知何故,他說:“佛來了,躺著不尊敬!辈枺骸澳銈儧]看見嗎?” 
五分鐘后韓有才安然逝去。 

   (真慈法師、朱寶華供稿) 

   世出世間思惟遍, 
   不念彌陀更念誰?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法使我們的心開放,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賦予我們?nèi)碌纳钣^念。 

一、敦倫盡份 

   一個信愿念佛的三寶弟子,怎樣在世間生活? 

   首先做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應(yīng)該盡到自己的本分。如果因為學(xué)佛而對社會、對家庭不能盡到責(zé)任,甚至成為一個不被大眾所接受的人,這樣的學(xué)佛就失敗了。印光大師再三告誡:“學(xué)佛之人,敦倫盡份! 

   我們生活在此世間,依賴很多因緣:勞動者的辛勤工作使我們衣食無缺,良好的社會保障使我們安居樂業(yè),更有父母的養(yǎng)育、老師的教導(dǎo)、親友的幫助等等,甚至包括大地、陽光、空氣……世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恩惠者。 

   我們虧久世間太多,如果不知報恩和回饋的話,就會成為負(fù)債者。由此,佛陀教誨我們要“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即: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三寶恩。熱愛國家、孝養(yǎng)父母、幫助眾生、護持三寶是佛弟子的本分。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果沒有安定和樂的環(huán)境,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也就難以存在了。所以,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報效國家,謹(jǐn)守國家法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庭安置好,不僅如此,還要主動為國家分憂解難,積極參與救災(zāi)、扶貧等工作,為社會增加一份詳和、安寧。 

   為人應(yīng)孝順父母。父母為養(yǎng)育我們而一生勤苦,為我們的成長而終日不安,所以,對于父親的慈恩和母親的悲恩,無論如何也報答不完。佛說:“經(jīng)于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yǎng)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眾生是我們的大施主,是我們的身命得以延續(xù)的依靠。我們應(yīng)將愛心施予一切眾生。作為凡夫,我們本身沒有多大力量,但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救護,往生大事得以解決,人生之路快樂地?zé)o憂,更可以將幸福傳播給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分享佛的慈悲,以這樣報恩心情回饋社會,忘我地為眾生服務(wù)。 

   我們能踏上精神之路,當(dāng)然要感謝三寶的加持。能夠聽聞佛法,乃是世世代代祖師大德嘔心瀝血傳承下來的,因此,佛教的一切事業(yè)都應(yīng)悉心擁護,佛的教導(dǎo)應(yīng)盡量遵特,即使未正式受戒,也要隨分力行戒善,并自信教人信,使一切眾生皆能獲得解脫。 

二、苦樂隨緣 

   生活在此世間,必然要面對痛苦,生命中的逆境人人都不可避免。 

   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的一切,都反映著過去的業(yè)。如果能認(rèn)知這一點,那么,每當(dāng)我們遭遇痛苦和困難時,就不會把它們看成失敗或災(zāi)禍,也不會看成一種處罰而自怨自艾,而是把痛苦看成過去業(yè)報的完成,正如諺語所說:“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yè)的掃把!蔽覀兩踔吝感謝一個惡業(yè)正要結(jié)束。 

   究意而言,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當(dāng)我們從高處掉下來時,只會落到真理的地面。聽聞佛法會讓我們對此有所了解:從高處掉下來決不會是災(zāi)禍,而是內(nèi)心歸依處的發(fā)現(xiàn)。 

   困難與障礙如果能夠適當(dāng)加以了解和利用,常?梢宰兂沙龊跻饬系牧α吭慈。在歷代祖師的傳記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困難與障礙的激勵,他們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 

   對于念佛人來說,困苦和憂患正是生起厭離娑婆、欣慕凈土之心的增上緣,若沒有逆境的逼迫,如何能發(fā)愿往生西方凈土? 

   在過度復(fù)雜的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必須工作謀生,不可能隱居深山,但也不可以全然被世間的雜務(wù)所纏縛,對生的深層意義毫無認(rèn)識。我們要避免沉溺于生活的享受中,避免讓外界的活動過分地分散自己,應(yīng)盡量讓生活越來越簡單。 

   我們來此世間,只是匆匆過客而已,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這副肉身連同一切身外之外,就像行李一樣,無一物為“我所有”,一切皆隨因緣而來,暫時代為保管而已。如果我們像往常那樣繼續(xù)埋頭于物欲的追逐和外在環(huán)境的改善,那就會失去人生目標(biāo),六神無主。試想,出門旅游,有誰愿意帶著沉重的行李?而住旅店的人,如果他神志正常的話,會重新裝修房間嗎? 

   與佛法的真實利益相比,世間的榮華寶貴是何其虛幻不實!念佛人領(lǐng)受諸佛菩薩的呵護,因此絕不會羨慕世人的榮華,無論他生活狀況如何,決定常懷珍惜和感恩之念,愉快地面對社會,不再批評和審視別人,世事在他心中也不再灰暗,平談的日子也很快樂,粗茶淡飯也很甘甜。 

三、感念佛恩 

   很久很久以前,沉淪生死苦海的我們,不聞佛名,無由出離。法藏菩薩為我們發(fā)下深重誓愿:“若不能救你,我誓不成佛!” 

   在兆載永劫的修行過程中,法藏菩薩將一切功德回向給我們,要賜予我們真實大利。當(dāng)為我們十方眾生往生成佛的功行全部修行圓滿,法藏成就了佛果。 

   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站在覺悟的彼岸呼喚我們,但我們不知佛心,因執(zhí)著而痛苦,自負(fù)深重的罪業(yè),迷霧重重,身心俱勞,如何理會佛的聲音?因此,佛親下苦海,垂于深淵,設(shè)法救度。 

   佛安住于菩提涅磐境界,為拯救眾生的痛苦而現(xiàn)身,發(fā)愿、修行、示名,引導(dǎo)眾生,猶現(xiàn)千百億化身,分身塵剎,救度眾生。 

   佛的智慧之光遍滿一切處,常住而不滅,不因我們思念而有,也不因我們遺忘而無,也不是在我們喜歡時來、怠慢時去。佛就在我們心中,因為佛充滿一切處,“入一切從生心想中”。 

   佛的慈是“無緣大慈”,十方一切眾生都是佛施予快樂的對象;佛的悲是“同體大悲”,佛與眾生同病同苦,因為佛與眾生本是一體。不能用凡夫的見知去窺測佛的心量。 

   佛的慈悲是徹底的,不會因眾生有罪而給予懲罰,即使眾生疑或佛、誹謗佛,佛都會救度他,使他解脫,給他快樂。眾生的罪業(yè)深重?zé)o底,因此佛的慈悲也深重?zé)o底,佛說:“你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佛的慈悲心因眾生而起,眾生感受這慈悲心即產(chǎn)生信心。猶如在世間,受子而有身為母親的自覺,接觸到母親的心,子女才得安樂。 

   佛是世間一切眾生的善友,時刻不忘舍已救人。因此,正在擔(dān)負(fù)煩惱重?fù)?dān)的苦惱者若遇到佛,佛即代為擔(dān)負(fù)其重?fù)?dān)。 

   佛是世間一切眾生的慈父,一切眾生皆為佛子。佛愛一切眾生,猶如受其獨子。佛一心眾生脫離苦海而盡力,憐愍和思念一切眾生。如嬰兒需要父母,眾生皆需依賴佛的慈悲,眾生若無佛的慈悲就不能得救。 

   佛的本愿皆為一切眾生的幸福而著想,片刻不忘守護、養(yǎng)育和救度。若眾生亦如游子思慈母般的念佛,即能真實見佛,得佛之拯救。 
佛的智慧滋潤一切眾生的心,給予光明,給予智慧。唯依佛的智慧,眾生才能出離生死。若眾生希望得到菩提,無論如何都得依靠佛力才行,若不憑佛力而欲證菩提,并非普通人所能做到。 

   佛無礙地行走于十方世界,普灑甘露,為眾生堵塞惡道之門,因此,于一切世間,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善行。遍閱三藏教典之所得,不如一心歸依阿彌陀佛,于心的深處時刻憶念和親近佛心。 

   念佛人離不開佛,因為聽佛說法是非常快樂的事情。經(jīng)言:若地獄里能聽到佛名,而天上聽不到,則情愿到地獄里受苦。 

   念佛人隨應(yīng)其心而感受佛的光明,認(rèn)為被佛攝取而歡喜。 

   念佛人身業(yè)禮拜阿彌陀佛,口業(yè)專稱阿彌陀佛,意業(yè)專念阿彌陀佛。行住坐臥一句佛號,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念皆念彌陀,一向?qū)7Q,畢命為期。 

   念佛人念佛有如私語,于心的深處感受佛的慈愛,可知念佛是心與心的交流。 

   念佛人厭離娑婆世界,并不因為對世事不滿,他能安住于現(xiàn)實生活,因為在他心中,極樂凈土的奇麗莊嚴(yán)早已安住。 

   念佛人感觸生死之可怖,深知娑婆苦果悉是惡業(yè)所招,進而舍棄自身的邪惡,信發(fā)“罪雖十惡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念佛人知道塵緣因能滿足一時的欲望而使人忘佛,使人忘六道之苦,因此常能自我惕勵,不會放任懈怠,唯“一向?qū)窂浲臃鹈薄?span id="l1n9h7y"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念佛人深感“世間虛假,唯佛是真”,虛假不可安住,佛號可以安住。 

   念佛人不因念佛妨礙世事,更不因世事妨礙念佛,一邊念佛一邊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念佛。 

   念佛人被彌陀的大悲所觸動,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隨緣力行五戒、十善,視此為分內(nèi)之事、報恩之行。 

   念佛人心中有彌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為心,喜行善事,樂恕人過。 

   念佛人愛護自己的生命,不為念著快樂,而為聆聽和傳達佛心。 

   念佛人感觸佛光,身心清凈柔和,因此不會為毀辱而心動。 

   念佛人見耽于欲樂的人而知珍惜生命,見病魔纏身的人而知世事無常,見作惡多端的人而知自心之惡,因此知道一切眾生皆為佛的使者。 

   念佛人對死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如果今晚就死去,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他為已生極樂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人常被佛的光明照耀,慈悲柔順,樂觀豁厲害,恪淡寧靜,事事稱心。偶然遇到兇險之事,也會有諸佛菩薩解救,因此能身心調(diào)和,生活愉快。 

   念佛人常起慚愧心,慚愧自己何德何能,使彌陀如此關(guān)愛。 

   念佛人常起懺悔心,懺悔對佛的救度一再拒絕。 

   念佛人常起歡喜心,歡喜即將出離,歡喜一切有緣眾生也將出離。 

   念佛人常起慈悲心,因為彌陀悲愍于我,我亦應(yīng)悲愍一切眾生。 

   念佛人敬順佛的調(diào)攝,終將信心不退,不論順境、逆境,皆是增上緣。 

   念佛人隨順世緣,心卻不暫離佛法,時常思惟如何與眾生一起得救。 

   念佛人因相信教法的真實與尊貴而實現(xiàn)了生命的真實與尊貴,而在人前坦誠地說出自己的信仰。 

   念佛人常被無所不在的佛的功德熏染,耳中聽聞的任何聲音皆是佛的教法。 

   念佛人能知念佛的殊勝妙用,不會因其簡易而起輕慢之心。 

   念佛人虔誠地開啟心的城門,在心的深處供奉佛,供養(yǎng)信心之花、歡喜之香。 

   念佛人不能自己的往生決定為滿足,還能將佛的心燈次第燃點眾生的心,一而十,十而百,永無止境。 

   念佛人如此用一把火炬點燃千萬眾生的火炬,幸福沒然而生,F(xiàn)在于此,智慧照耀,慈悲滋潤,信仰扎根,歡喜之花盛開。 

   步步光明際 
   聲聲攝取中 
   三百六十五 
   日日在春風(fēng)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花還到此間迎

 

第九章 終極關(guān)懷

   太多的迷障讓我們忘記自己正在邁向死亡。 

   關(guān)懷臨終者可以讓我們悲切地覺察到:不僅他們會死,我們自己也會死。 

   當(dāng)我們知道自己和從生一起正邁向死亡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幾乎心碎的脆弱感,感受到每一時刻、每個眾生都是那么珍貴。 

一、臨終關(guān)懷 

   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對后生的一大事不再擔(dān)憂,人生之旅才算真正有了意義。但還有太多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等,平生無緣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觸,也難以生信,一期人生將成虛度。對于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宏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fā)、往生極樂。 

   盡管會很生疏,還是讓我們試著了解精神層面的知識,并對臨終者提供最大的幫助。 

1、此生的結(jié)束 

   生命結(jié)束時,生理上要經(jīng)歷“四大分離”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壓迫,意識暗昧,手足帛搐,忽冷忽熱,氣喘身顫,唾液干涸,精疲力盡,容顏消失,眼不能視,耳不能聞,口不能言,猶如百千把劍割裂身體。 

   臨終者心理上要經(jīng)歷復(fù)雜的意識活動,首先是“全景式回顧”:“一生善惡,俱時頓現(xiàn)”,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現(xiàn),而且,不僅看到一生的事件細(xì)節(jié),還會看到自己的行為所產(chǎn)生的后果,經(jīng)受自己帶給別人的一切感覺。當(dāng)臨終者看見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時,會遭遇類似的問題:“你這輩子做了些什么?你為別人做了些什么?”所有這些都突顯一個事實:死亡是面對面接觸自己的時刻,在死亡時,無法逃避自我的真面目。 

   在些時刻,善業(yè)眾生自憶先前所作令人喜悅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憶中,無極苦逼迫于身,坦然而終;惡業(yè)眾生對自己所經(jīng)驗到的許多事情感到羞恥,覺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惱恨、恐懼之心,眾苦逼迫,猶如生龜脫殼,感覺天地崩潰,看到離奇幻想,聽到古怪聲音。 

2、臨終關(guān)懷 

   生命能留給臨終者的,是深度的恐懼:恐懼離開所愛的人,恐懼尊嚴(yán)蕩然無存,恐懼要依賴別人,恐懼此生毫無意義,恐懼因愈來愈強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懼就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越逃避,它就變得越強大。 

   臨終者正在喪失他的一切;他的親情、他的財產(chǎn)、他的身體、他的心。我們在生命里可能經(jīng)驗到的一切損失,當(dāng)死亡來到時,全都匯集到一起,因此,臨終者怎么可能不悲傷、痛苦、憤怒呢?因此,我們要看三向他肯定:不論他感覺如何,不論他有多么挫折和失望,這都是正常的。 

   我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臨終者立場上。想象躺在訂上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正在面臨死亡,痛苦而孤獨,然后問自己:我們最需要什么?最希望眼前的親友給我們什么?我們將發(fā)現(xiàn),臨終者所要的,正是我們想要的:被真正地愛和接受。 

   臨終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觸摸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輕輕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動輕輕地與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給他極大的安慰。 

   應(yīng)該仁慈巧地告知臨終者:他正在接近死亡。臨終者從直覺上知道自己已為時不多,卻仍然依賴別人來告訴他。如果家人不告訴他的話,他也許會認(rèn)為那是因為家人無法面對那個消息,然后,他也不會提起這個主題。這種缺乏坦誠的狀況,只會使他感到更孤獨、更焦慮。 

   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溫暖地鼓勵他盡可能自由地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不退縮地披露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zhuǎn)達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對死亡。 

   臨終者常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慮,對過去的所作所為不能釋懷。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處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入下,就會緊緊抓住生命,害怕去世。 

   首先親友必須學(xué)會放下,學(xué)會放下臨終者。如果我們攀緣著臨終者,主會給他一大堆不必要的頭痛,讓他很難安詳?shù)厝ナ。臨終者必須從他所愛的人那里聽到兩個明確的口頭保證;一、允許他去世。二、在他死后,親人會過得很好,沒有必要擔(dān)心。我們坐在所愛的人床邊,用柔和的語氣告訴他:“你將要過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們希望你可以留下來,但我們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們相處的日子,我們將永遠(yuǎn)珍惜,F(xiàn)在請不要再執(zhí)著生命,放下,我們完全誠懇地允許你去世! 

   有些家庭拒絕讓他們親愛的人離開,認(rèn)為那樣才是對親人的愛。對我們想象自己就是在生命邊緣的親人,想象自己站在即將遠(yuǎn)航船甲板上,所有的親友都在岸上揮手道別,船已經(jīng)離岸了,除了離開之外,我們別無選擇。此刻,我們希望親友如何向我們說再見呢? 

   盡力幫助臨終者解脫對一切財物、朋友和親人的執(zhí)著,讓他清楚交街如何分配財產(chǎn),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這樣才可以真正放下。 
臨終者最后的念頭,對未來會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設(shè)防的,很容易被情緒所主宰,而最后一個念頭或情緒會被極端放大,淹沒整個認(rèn)知。在諸苦交集的關(guān)頭,素?zé)o宗教信仰的人難免會慌亂痛苦,生起恐怖、焦慮、貪戀、目真惱等惡念,從而轉(zhuǎn)生惡的境界。 

   因此,四周的環(huán)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寧靜和諧,在可能的情況下,讓臨終者死在家里,因為家是人們覺得最舒適的地方,在臨終者能看見的地方掛一張佛像,使他眼中見佛,心中有佛。如果是在醫(yī)院里,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幫助:帶來一張佛像,擺一束鮮花,打開念佛機,建立一個溫馨的氛圍。 

   親以應(yīng)提起正面的情緒和神圣的感覺,如愛、慈悲和恭敬,盡量放下攀緣、欲望和執(zhí)著,痛苦和悲傷將會破壞祥和的氣氛,使臨終者失去死亡時刻的平靜。保持自然,保持我們平常的樣子,單純而平等地跟他溝通,讓他感到我們真的關(guān)心和接受他。提醒臨終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讓他覺得生命是建設(shè)性和快樂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 

   當(dāng)欠眼睜睜看著所受的人離開人間,強忍悲痛不大器出來是很困難的,所以,親友要提前把執(zhí)著和悲傷處理掉:一起哭出來,表達出對臨終者的愛,說再見,在死亡時刻真正來臨前完成這個過程。 

   在臨終者斷的一刻,不要過度表露悲傷,因為臨終者的意識在那一刻特別脆弱,親友在臨終者床邊的啜泣,對他而言,猶如雷聲和冰雹。 

3、助念 

   我們眼前的人正經(jīng)歷著可怕的痛苦,我們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幫助,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此時,應(yīng)把我們的心整個開放給臨終者,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為他啟請阿彌陀佛的神圣力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阿彌陀佛會慈悲地出現(xiàn)在臨終者上方,以愛心凝視他,以光明加持他,凈化他過去的罪業(yè)和目前的痛苦。 

   把阿彌陀佛的無量愿力以及西方世界的清凈莊嚴(yán)在臨終者耳邊熏習(xí)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訴他:“娑婆世界猶如火宅,沒有什么好留戀的。你若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愿生西方凈土,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手持蓮臺出現(xiàn)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過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彌陀佛不會舍棄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一心念佛,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親友組成助念團,分班助念,使臨終者隨念,如果六字、四字圣號難以提起,隨念一個“佛”字即可,如果“佛”字也提不起來,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經(jīng)云:“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終得往生。”) 

   讓臨終者安詳?shù)厮廊,死后不要讓身體受到干擾,讓他的心保持寧靜,并持續(xù)助念到最后的時刻(斷氣后八小時)。 

   通常情況下,臨終者往往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唯恐念佛功夫不夠,把握不住自己。阿彌陀佛愍念他顛倒散亂之苦,慈悲現(xiàn)身,垂手接引,臨終者見佛顯現(xiàn),蒙佛光注照,身心安穩(wěn),如入禪定,自見坐金蓮花,受生七寶池。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臨終關(guān)懷,可謂慈悲周全之至。 

   多數(shù)人在昏迷狀況下去世,但他們還是會敏銳地覺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斷積極地對昏迷者講話是很重要的,首先對他表達明確的關(guān)情,贊美他的善行,然后為他助念。 

二、幫助亡者 

   由于缺乏對生命的了解,我們會認(rèn)為對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幫助,這個信念只能加深我們的痛苦和孤獨。其實,生死之間并無任何區(qū)隔,慈悲心的力量和溫暖可以伸展到任何境界中。 

1、中陰身 

   臨終者斷氣大約八小時后,身體完全冷卻,神識逸出體外,如釋重負(fù),但所見光明漸漸消失,;神志也變得昏沉迷惚,在三日半之中,忽可出現(xiàn)一剎那的清醒,不知自己已經(jīng)死去,呼喚家人的名字,尋求家人的幫助;蚩蓪ひ娍杖,如在夢中,對家人說話,卻見他們視若無睹,想盡辦法還是引起他們的注意,內(nèi)心甚感悲哀、憤怒、挫敗,“猶如魚在熱砂中受苦”,當(dāng)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身影、在鏡子里沒有反射、在地上留不下足跡時,才終于了解自己已經(jīng)過世。承認(rèn)已經(jīng)去世所帶來的驚嚇,足以令它昏厥過去。 

   三日半后,神識依我執(zhí)和習(xí)氣生成酷似前生的身影。因為處于由死亡到轉(zhuǎn)生的中間狀態(tài),故稱為中陰身。 

   中陰身與生前形貌相同,身體完美(即使生前有殘缺),身高如孩單,以氣味為食,四大細(xì)微,非肉眼所能見。 

   由意識所化的中限身,能知他人所作、所思,有前知回憶及明白事理的特能,從前和生的經(jīng)歷在此時能隨意活現(xiàn)于目前,中陰身耳根靈敏,雖游蕩于遠(yuǎn)地,一聞如喚,必立即前來。中陰身有不可思議的通靈,能見到肉眼所見不到的事物,還能遙見其所應(yīng)去處,隨意往來于宇宙空間,無影無礙,欲往何處,隨念即至,還具漏通力,墻壁、高山均能通過。 

   中陰身有兩種心理傾向:一、飄忽不定,孤寂凄苦。二、“依于淫欲倒心”。它不屬于任何一道,當(dāng)因緣成熟時,就會以各種方式轉(zhuǎn)生。 

   中陰身形成之時,習(xí)氣的種子蘇醒過來,頓覺清明,感覺“如同天和地又分開了”,此后進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陰幻境。中陰身會重演生前的一切經(jīng)驗,重新經(jīng)歷很久以前的生活細(xì)節(jié),再度造訪所曾游歷的地方,甚至包括“僅僅吐過一口痰的地方”。中陰身每過七“天”要被迫再次經(jīng)歷死亡時的痛苦經(jīng)驗。一切都在快速進行,前世的惡業(yè)以非常集中而混亂的方式出現(xiàn)。 

   在中陰境界中,中陰身因不能寬恕自己而在心中呈現(xiàn)審判的景象:善心化成白色的守護神,重述前世的善行,為自己辯護;惡心化成黑色的司惡神,數(shù)記前世的惡行,提出控訴;業(yè)的鏡子為審判的最終結(jié)果提供證據(jù)。 

   在第一個七“天”,有兩種平行的光明化現(xiàn),一種是色彩明亮的佛光,另一種是色彩暗淡的輪回之光,認(rèn)證前者則入佛土,認(rèn)證后者則入輪回。通常,中陰身懼怕燦爛的智慧之光,而由習(xí)氣邀集來的輪回之光卻使它感到溫暖。 

   當(dāng)業(yè)力的狂風(fēng)吹起時,眼前會突然出現(xiàn)各種可怕的亮光、紀(jì)影、聲音,又見生前所殺害的眾生前來索命(這些都是生前業(yè)力的顯現(xiàn)),中陰身在恐怖的黑暗中逃避,卻被貪、慎、癡化現(xiàn)的一白、一紅、一黑三個深淵擋住去路,中陰身又饑又渴,苦不堪言,被恐懼所征服,到處尋找避難所。 

   事已至此,中陰身完全成為無主游魂,投生欲望下要可抑制,但四面襲來的烏云、密霧、雷電、驟雨、猛火、惡獸、暴客、魔鬼使它到處逃竄,它孤苦無信,肝膽俱裂。同時,越來越強烈的六道之光前來勾攝,中陰身被自身業(yè)務(wù)牽引,應(yīng)生何道,即隨彼道之光而去,毫無選擇余地,于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處分別見宮殿、集市、戰(zhàn)場、石窟、荒野、鐵城等境相。 
極善之人生天界,極惡之人墮地獄,沒有等待因緣的必要,所以不入中陰。信心深厚的念佛人,臨終之時阿彌陀佛慈悲加佑,心中歡喜踴躍,頃刻間往生凈土,也沒有中陰身的過程。 

2、超薦 

   誠如前面所介紹的,中陰身敏銳的覺察力使它特別容易接受眷屬的幫助,因為沒有肉身的束縛,它的心會變得很容易被引導(dǎo),只要把善念導(dǎo)向它,就有很朋的利益。 

   幫助亡者最有力的時間是在受生中陰的四十九天內(nèi),尤其是前二十一天。在前三個星期內(nèi),亡者和生前的關(guān)聯(lián)比較強,比較能接受家人的幫助。 

   最有效的超度方法是稱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我們用真愛和誠意為親人祈禱。如同火會燃燒、水能止喝,阿彌陀佛一有人啟請,就會立刻出現(xiàn)。 

當(dāng)“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響起時,從阿彌陀佛身上所發(fā)出的巨大的光將灑遍亡者的身心,使他得到徹底凈化,把他從混亂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施給他深度、持久的安詳,并迎接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每當(dāng)我們想到過世的親人,每當(dāng)他的名字被提到時,就把我們的愛心送給他,然后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念多少,隨個人所愿。 

   亡者的神識在受到祈禱的力量引發(fā)之后,能夠清楚地感覺我們的一切思想、念頭,因此,可以毫無障礙地了解我們向他開示的教義,甚至不同的語言也不能構(gòu)成隔閡。因此,開示的人應(yīng)專心一意,而不只是照本宣科,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亡者是活在實際的經(jīng)驗里,比起我們,更有能力了解真理。 

   對于亡者的幫助,并不限于死后四十九天。幫助過世的人,任何時候都不嫌晚。我們要幫助的人即使已經(jīng)過世一百年,為他念佛超薦仍然是有益的。 

   印光大師言:“幫助一個人往生,即是幫助一個人成佛,其功德何可思議!”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