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有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如果不能寬恕,那就變成了負擔,恨了別人,傷了自己。
因此,悟透一個“恕”字,這一生才會好過。
01
恕人是格局。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成為了對立面,兵戎相見。
袁紹讓陳琳寫了一篇文章,鼓舞士氣。
陳琳在文章里,把曹操臭罵一頓,還把曹操的祖先,說得一無是處。曹操聞言,渾身氣得發(fā)抖。
時隔不久,袁紹兵敗,陳琳被曹操抓住了。此刻,應該是曹操泄憤的最好機會,但是曹操卻給陳琳松綁,還啟用陳琳。
司馬光評議曹操:“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
亂世中,百廢待興,曹操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仇恨。如果他總是盯著一己私利,恐怕做不到君王的位置吧。
如果說,宰相肚里能撐船。那么君王肚里就只能撐天下了。
人與人的矛盾、仇恨,都是相互的。你狠的人,也在恨你;你要掐住別人,別人是不會坐以待斃的,一定會反抗,哪怕現(xiàn)在服軟了,也會埋下一顆仇恨的種子,也許在十年之后,要打擊報復。
唯有寬恕了別人,彼此才算放過,一笑泯恩仇。
我的表妹在菜市場租了一個攤位,干得風生水起。隔壁攤位的阿姨們,心生嫉妒,把不要的菜葉丟到她的攤位前。
表妹絲毫不介意,還堅持把菜葉挑選之后,送給附近的幾位孤苦老人。
善舉被曝光后,有人來采訪她。
表妹說:“這不是我的善舉,是一群賣菜人集體的善舉......”
阿姨們聞言,和表妹握手言和。
和任何一個人“針鋒相對”,都是錯誤的。不管你拿著針頭還是針尾,都是尖銳的,稍微用力,就會扎到自己。
松開手,該來的會來,不該來的都會離開。你握緊拳頭,該走的也無法離開了。
你還可以這樣理解:握手的時候,掌心對著掌心,便有了雙倍的溫暖。
02
恕己是智慧。
說一說唐太宗。
魏征過世后,唐太宗說:“失去了一面鏡子!彼親自送葬,撰寫碑文。
隔了一段時間,太宗發(fā)現(xiàn)魏征舉薦的侯君集、杜正倫都是人品不過關的人,泄露了自己的一些秘密給史官。一怒之下,他下令毀掉魏征的墓碑。
時間一晃過去了多年,太宗要征服高句麗,卻失敗而回。他忽然想,要是魏征在的話,也許不會如此狼狽了。于是,把魏征的墓碑立起來。
一塊墓碑,重新立起來,這不僅僅是太宗的恩德,更是太宗把內心的仇恨放下了,從此煙消云散了。
改過了,才能自新。不必因為某件事,弄丟了余生的幸福。
在小說《老人與!分校晃焕先藞猿忠ゴ驖O,連續(xù)八十四天都無功而返。
八十五天時,遇到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但是魚無法撈到小船里來,還有鯊魚在啃咬馬林魚。
老人和船靠岸了,拖回來的是馬林魚的骨架。
夜里,老人做了一個夢,回味美好的歲月,忘記了所有的殘酷。
很多人以為,老人表現(xiàn)出了不折不撓的品格,明知大自然不能征服,仍舊沒有放棄。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前進!
很多人折騰了一輩子,仍舊一無所獲。雖然精神可嘉,但是生活卻茍延殘喘。為什么要這樣活?精神動力,應該變成好好活下去的原動力,才有意義。《老人與海》的故事,值得我們逆向思考。
林語堂說:“一個真有學問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善于辨別是非者!
做人,需要面朝陽光,就不會看到陰影。如果你一直盯著陰影,說明你已經和幸福背道而馳了。拐彎才是最睿智的做法。
明知山有虎,繞山而前行,看起來很慫,其實保全了自己,離開了險境。
03
恕道是境界。
當武則天登上王位后,很多人都憤慨不已。
駱賓王揮筆寫下《討武明檄》,把武則天的過錯,列舉出來,還想辦法拿給武則天看。
武則天說,才華橫溢啊,怎么沒有人舉薦他呢?
雖然駱賓王幫助徐敬業(yè)反武失敗,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但是人們更愿意相信,他出家了,活得逍遙自在。
古人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單純從《討武明檄》這件事來說,武則天繞開了“暈輪效應”,不會因為某一個焦點,就看不到全局。
人生起起伏伏,事情反反復復,不管是恕己,還是恕人,都有可能“重新來過”,很多平息的怒火,也會重新燃起。
因此,能夠一生安穩(wěn)的人,都在“恕道”,保持一種平常心,仁愛,道義,修身。
拿得起,也放得下;再次拿起,還能再次放下。
比方說,教育孩子要珍惜糧食,但是孩子一次次犯錯。改過的時間,也許是很多年。作為父母,沒有耐心,怎么行呢?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恕道就是對一生的考驗,是對正能量的堅守。
04
古語云:“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
世界本來是寬廣的,如果你覺得沒有了容身之地,是因為你的心胸變得狹隘了。
敞開心扉,外界的灰塵會進來,春風也會進來。聰明的人,讓春風帶走灰塵,留下來的,是一份認知的愜意。
別人勸你大度,是心有不甘;自己主動大度,是萬般自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