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統(tǒng)治天下,需要賢才輔佐。所以,歷代統(tǒng)治者都費勁心機,把人才招攬到自己那里,比如周文王在渭水自愿上姜子牙的鉤,蕭何月下追韓信替劉邦招攬手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等等。
姜太公釣魚劇照
不過有一類人,統(tǒng)治者們卻要殺之而后快,被殺者并不是反叛者,也沒有違背國家法律,甚至于他們還都有滿腹的才華,極高的社會聲譽,但統(tǒng)治者們卻要非殺他們不可:
姜子牙跟隨周武王滅掉商紂,被封到了齊國做君主,他到了齊國后殺掉了一個名叫華士的賢士;
孔子當(dāng)了魯國的大司寇(掌管國家法律的最高官員)后,誅殺了同樣并興辦私學(xué)并且有名的少正卯;
趙威后,就是我們熟悉的《觸龍說趙太后》里的趙太后,在她的娘家人——齊國使者來趙國后,質(zhì)問使者,為什么齊國還沒有殺掉於陵子仲(於陵子仲就是陳仲)。
……
姜子牙、孔子、趙威后跟華士、少正卯、於陵子仲有什么不同呢?
我們發(fā)現(xiàn):前者都是統(tǒng)治階級,比如姜子牙、趙威后,或者當(dāng)過統(tǒng)治階級,比如孔子。
而華士、於陵子仲是寧愿做個隱士也不愿做官的人,少正卯是身在官場卻很可能羨慕田園生活的人。
我覺得三位賢人的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考慮:
一、先秦時代,教育資源匱乏,讀書人少,人才更少,蜂擁而起的諸侯國迫切需要讀書人走上仕途,為國家服務(wù),但華士等讀書人起了很不好的表率作用。
西周時期,由于教育資源的壟斷、書籍的缺伐,使得讀書人極其稀少,基本都是奴隸主貴族的專利。《禮記》中記載,大學(xué)設(shè)在城郊,天子的大學(xué)名叫辟雍,諸侯的大學(xué)叫泮宮。這兩種學(xué)校都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但平民和奴隸是沒有資格上的。
大學(xué)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禮記·王制》
另外古代的書籍都是刻在竹簡木瀆之上的,極其稀少,普通人根本就接觸不到,自學(xué)成才也就成為不可能。
春秋時期,一些大學(xué)官員流落民間,有的就開始興辦私學(xué),使得一部分普通人有機會接受教育,但也是比例極少的一部分人。
《論語》就記載西周王朝衰敗,周平王遷都之時,一部分宮廷文人樂師流落民間:大樂師名叫摯,到了齊國;二樂師名叫干,到了楚國;三樂師到了蔡國,打鼓的到了黃河邊,敲小鼓的到了漢水,少師和敲磬的去了海邊。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墩撜Z · 微子篇》
這部分人是辦私學(xué)的先祖,要早于孔子,他們打破了“學(xué)在官府”的限制。
到了春秋的后期,魯國的孔子、少正卯等人也開始興辦私學(xué),進一步接納平民子弟接受教育,孔子弟子就有3000人。其中只有司馬牛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人是貴族,其余的都是平民。
孔子講學(xué)
孔子學(xué)生眾多,一方面說明孔子的教育質(zhì)量好,另一方面也說明,普通人能夠接觸到的教育機會極其稀少。
這些讀書人,干得好的,可以出將入相,最差的也能到各奴隸主貴族那里當(dāng)個門客,為他們出謀劃策,左右天下形勢。
孔子弟子中,齊國就想聘曾子為卿,子路在衛(wèi)國做過邑宰,子路和冉求都坐過魯國權(quán)臣季氏的家臣?鬃拥牡茏舆收魏文侯和主持魏國變法的李悝為弟子。
孔子辦私學(xué)的宗旨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就是弟子學(xué)習(xí)優(yōu)秀了,就要做官,為國為民服務(wù),而不是做一個隱士 ,自己獨守高雅。
姜子牙三次征召不臣服天子,不交接諸侯卻有賢名的華士,華士都沒有去,姜子牙就殺掉了華士。趙威后讓齊國使者殺掉陳仲的原因也是類似的。
太公望封于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馮夢龍《智囊》)
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戰(zhàn)國策·齊策》
姜子牙和趙威后都認為,這樣的人如果還表揚他或者讓他們存在的話,天下人都會效仿他,這對治理國家是十分不利的。
趙太后
而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就是少正卯聚眾鼓吹歪理邪說,而他的歪理邪說應(yīng)該跟孔子相反,和華士、於陵子仲類似。
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明明人才匱乏,你有一身的才華,卻不想為能為國家所用,還鼓動帶“壞”別人,這樣的人還是殺掉為好。
二、華士、少正卯等人的做法危害了統(tǒng)治者的尊嚴,不利于統(tǒng)治
姜子牙認為,華士不臣服天子,不以諸侯為友,自己也不能使他臣服跟他交友,這樣的人已經(jīng)被上天拋棄了。多次征召他不來,就是國家的叛逆。
說到底,就是姜子牙剛到齊國,需要建立威嚴,華士觸犯了他的尊嚴,不利于國家統(tǒng)治。
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保T夢龍《智囊》)
趙太后要殺的於陵子仲竟認為他的兄長陳戴作高官享受優(yōu)厚的俸祿看做十分不道義的事情,帶著妻子跑了。
陳仲子者,齊人也。其兄戴為齊卿,食祿萬鐘,仲子以為不義,將妻子適楚,居於陵,自謂於陵仲子!陡呤總鳌
姜子牙劇照
少正卯跟孔子一樣興辦私學(xué),孔子的弟子除了顏回之外,三次受到少正卯的花言巧語的吸引,全跑光了。這嚴重損傷了孔子的尊嚴,所以孔子作了魯國的大司寇之后,馬上就殺掉了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只知道花言巧語,實際上對國家一點好處也沒有。
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鬃又T,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 王充《論衡·講瑞》)
從三位賢人身上,我們要吸取怎樣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沒有哪個人可以只享受福利,卻可以不為國家盡自己的義務(wù)。
國家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國家危亡,個人必然也要深受其害,如果人人都只享受國家安寧帶來的好處,而不為國家盡自己應(yīng)盡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那國家的強大和安寧又從何而來呢?
趙威后要殺掉於陵子仲,卻表揚鐘離子和葉陽子這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是隱士,卻能夠為國分憂,拿出糧食衣服幫助貧困和鰥寡孤獨的人。因為這兩人是在幫助國家供養(yǎng)百姓,所以趙威后認為國君要主動重用他們,使他們成為讀書人的表率。
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yǎng)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戰(zhàn)國策·齊策》
二、讀書人應(yīng)緊跟時代潮流,調(diào)整自己,而不是死板僵化,抱殘守缺
時代是不斷發(fā)展的,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斷變化的。而不是秉持著已經(jīng)明顯落后于時代的觀點,僵化不知變通。
國家需要你入仕做官,你卻鼓吹隱居,這就是不合時宜了。
玄宗時期,有兩個官員獻詩給唐玄宗,唐玄宗看出詩中的意思是崇尚道教,就認為他們不切實際,罷免了他們的官職,讓他們作了道士。
玄宗開元六年,河南參軍鄭銑陽、丞郭仙舟投匭獻詩。敕曰:“觀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時用不切事情,宜各從所好!绷T官度為道士!顿Y治通鑒》
三、雖然人各有志,但別人不是你情緒的垃圾桶,不要拿自己的消極思想去影響別人
在各行各業(yè),總有努力工作的,也有偷懶懈怠的,還有自己偷懶還影響帶動別人的。
華士、少正卯等人就屬于第三種人,這種人無論身處何方,都不會被領(lǐng)導(dǎo)待見,肯定是要被拿來開刀,殺雞駭猴的。
殺雞駭猴
總之,從華士、少正卯、陳仲等人身上,我們要看到他們的局限性,不要被他們隱士的光環(huán)所迷惑,如果再以他們?yōu)榘駱泳透哟箦e特錯了。
朋友們,我是“@北冥説史”,愛生活,愛歷史。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寫文不易,感恩您的關(guān)注、點贊、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