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ighexistence
崔健有句歌詞:“我自己罵我行,但別人可不成”,從某種意義上充分體現(xiàn)了在對待自我認定上的悖論:明明說的是同一個人格/性格缺陷,但經(jīng)由那個自我的內(nèi)部評價,似乎總是沒有他人的說辭那么刺耳。
當然,這也為今天文章的主題提供了一個積極的自省案例——最起碼,你多少還能夠意識到自身隱藏的那部分黑暗人格。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夠非常清晰和理性地梳理出自己的缺陷,甚至是可怕而致命的那一部分。
“拒絕承認自己有缺陷”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表象:在這些人看來,所有不如意的結(jié)果,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并且,由于其邏輯上的閉環(huán),使得他永遠覺得自己的分析是正確且成立的。
拯救你的負面人格
就是拯救這個世界
文 | Jack E Othon
譯 | 藥師 校對 | Sue
來源 | 哲學之路(ID:zhexuezhilu)
圖 | David Planeta
你有多了解自己呢?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你可能對于自己的欲望、價值觀、信仰和觀點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你有一套自己認定的行為規(guī)范用以評估自己是否為一個“好人”。
如果茫茫宇宙中你只知曉唯一的一件事情,那么這件事當然就是——你是誰。
1
但是如果你錯了呢?
如果你的自我認知、道德規(guī)范以及前進動力,絕大部分都不能準確地反映出你的本我呢?
現(xiàn)在,在你傾吐類似于“嘿,你不了解我,你不了解我的生活,你不知道我經(jīng)歷了什么!”這樣防御性的話語之前,請仔細考慮一下:
你是否曾沖動地說過或做過一些非常糟糕的事,后來卻后悔了?
當傷害業(yè)已造成,且對方已經(jīng)遭受打擊,你羞愧得恨不得找條縫鉆進去,你可能會沮喪地捫心自問:“我為什么這么說?”
上面那個“為什么?”正指出了這個盲點的存在。盡管你做出這種自省反應的原因可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能是“合理的”),但你卻暴露了缺乏自制力的事實。在你精心構(gòu)建的自我概念之下,隱藏著一個不同的人。
如果這一人格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自己的陰影自我(shadow self)。
2
陰影:廬山真面目
陰影是一個道德問題,它挑戰(zhàn)了整個自我人格,因為沒有人不經(jīng)過相當大的道德努力就能意識到陰影。要意識到它,就需要承認人格的黑暗面是真實存在的。這是自我認識的必要條件。
——卡爾·榮格《永恒紀元》
“陰影自我”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的,用來描述我們選擇拒絕和壓抑的人格。出于多種原因,我們都有自己不喜歡的部分——或者我們認為不會被社會喜歡的部分——于是我們把這些部分推入我們的潛意識心理。正是這些被壓抑的身份認知被榮格稱之為我們的陰影。
如果你是那種自愛的人,你也許會懷疑這是不是真實的自己,你也許會想,“我不排斥我自己,我愛我的一切!北疚挠晒栒軐W之路編輯發(fā)布然而,問題是你不一定會意識到被你排斥的那部分個性。根據(jù)榮格的理論,我們在心理上會抗拒和疏遠那些我們認為危險的行為、情緒和想法。
我們的大腦假裝我們不喜歡的東西不存在,而不是去直面它。侵略性的匹夫之勇、充滿禁忌的心理意象、羞恥的經(jīng)歷、不道德的沖動、恐懼、不合理的愿望以及不可接受的性欲——這些都是一些陰影面的例子。人人都有這些東西,但鮮有人勇于承認。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陰影行為的例子:
1.具有嚴厲批判別人的傾向,特別是在沖動下做出的評判。當你向朋友指出他的衣服有多“可笑”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這樣做。在內(nèi)心深處,你很討厭被別人這么挑刺,當你對別人這么做會讓你覺得自己足夠聰明,不會像別人那樣淪為笑柄。
2. 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歸咎于別人的缺點。互聯(lián)網(wǎng)因為提供這種服務而臭名昭著。瀏覽任何評論區(qū),你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噴子稱作者和其他評論者為“愚蠢”、“白癡”、“沒有天賦”以及“被洗腦”等等。諷刺的是,“鍵盤俠”們是最沒有安全感的人。
4. 經(jīng)常扮演 “受害者”。人們不愿承認錯誤,而是不遺余力地把自己描繪成窮人、無辜的旁觀者,從而逃避需要承擔的責任。
5. 為達目的而把別人踩在腳下。人們常常頌揚自己的偉大,卻不承認他們是通過欺騙才獲得的成功。往小了說,排隊付款時插隊現(xiàn)象層出不窮,交通要道上加塞現(xiàn)象屢見不鮮。往大了說,企業(yè)操縱利己政策,以犧牲底層員工為代價獲得減稅。
6. 未被承認的偏見和歧視。人們總是根據(jù)他人的外表對他們做出判斷——事實上,這非常正常(而且很有用——比如對危險人物保持警惕)。然而,我們很容易矯枉過正,并產(chǎn)生有害的偏見。但當下,消除偏見的社會壓力巨大, “假裝”自己不是種族主義者、恐同者、仇外者以及性別歧視者等,比努力來推翻或清除自己可能懷有的破壞性偏見更容易。
7. 彌賽亞情結(jié)(原指基督教傳教士對發(fā)揚光大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的強烈愿望,現(xiàn)也有圣母心的意味,譯者注)。有些人認為他們“眾人皆醉我獨醒”,永遠不會做下錯事。他們將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解釋為“拯救”他人,是為了幫助他們“看到光明”。這實際上是在精神上誤入歧途,也是陰影的另一種表現(xiàn)。
3
投影: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陰暗面
要是一切都這么簡單就好了!如果只有壞人在某個地方陰險地作惡,只要把他們和我們分開,消滅他們就好了。但善與惡在每個人心中的界限又是那般曖昧不清。誰愿意把自己的心惡狠狠地扯下一塊呢?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看到自己內(nèi)心的陰影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很少有人這樣做。但是我們的確很擅長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不受歡迎的陰影特質(zhì)。說實話,我們甚至還陶醉其中。我們喜歡對別人說三道四,整個名人八卦行業(yè)都建立在這種人性之上。
從別人身上看到我們不愿意承認的內(nèi)在(品質(zhì))就是榮格所說的“投影”。盡管我們的顯意識在努力回避自己身上的問題,但是在潛意識里這些問題依然亟待解決,所以我們放大了別人的缺點。首先我們要排斥(自己的缺點),然后(將它們)投影到別人身上。
例如,當我們難以啟齒去承認自己的錯誤時,都會經(jīng)歷上述排斥-投影的二分狀態(tài)。
當我7歲的時候,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和我的弟弟想要離家出走。那時我們的家庭生活沒有什么特別不愉快的;當?shù)艿軉栁覀優(yōu)槭裁匆优軙r,我只是聳聳肩說:“因為所有的孩子都這么做。”本文由公號哲學之路編輯發(fā)布我們在藍色的芝麻街行李箱里裝上了所有的必需品:餅干、玩具和盒裝果汁。我們從一樓臥室的窗戶上取下紗窗,把手提箱扔在地上。我勸弟弟先跳下去,他完全信任我,便縱身一躍。他蹲在窗戶下帶刺的籬笆后面,我把腿伸到外面,看著蹲在窗戶下籬笆后面的弟弟,穩(wěn)穩(wěn)地坐在臥室的安全和外界的自由之間。
望著來來往往的車輛,突然意識到我將要越過這條界限。在窗戶的這一邊,我是安全的;媽媽知道我在哪里,我做了她希望我做的一切。然而,在窗戶的另一邊,規(guī)則被打破了。如果媽媽知道我們瞞著她出去了,她肯定會殺了我們。
這一刻的恐慌使我突然想退回安全地帶。我把弟弟叫到樓下,告訴他我忘了某個東西,馬上就會回來。但與之相反,我急忙告訴媽媽他跑掉了。她爬到外面,在灌木叢中發(fā)現(xiàn)了還在等著我的弟弟。當他張著嘴看著我時,被背叛的表情扭曲了他的臉,我用一種自以為是的眼神回避他。他被禁足了,而我是他的“恩人”。
雖然我的行為充分地證明了我是一個討厭而刻薄的姐姐(相信我,我已經(jīng)反復確信自己那時就是這樣),但實際上,在表面之下發(fā)生著一個完整的看不見的心理活動。當我意識到我弟弟和我做的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有趣而刺激,并且實際上還會讓我們陷入巨大麻煩中,我不得不想出一種保護自己免受后果影響的方法來。
我7歲的“大姐”身份不允許我承認自己做錯了——這種行為會讓我的社會地位受到質(zhì)疑(更重要的是,會讓我那卑躬屈膝的弟弟對我產(chǎn)生質(zhì)疑)。相反,我把錯誤歸咎于我弟弟,然后跑去告訴我媽媽。我懷疑我的潛意識想看到犯錯的后果,以便吸取教訓,避免未來的麻煩……我可能只是不想親身經(jīng)歷這些后果。
通過把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投射到我可憐的弟弟身上(我可以保證,在我們長大之后,作為一種懺悔,我非常寵愛他),我避免了這種危險的行為在自己身上發(fā)生。這是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所做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我拒絕自己犯錯。大多數(shù)人都討厭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這樣做會伴隨著尷尬、內(nèi)疚和羞愧的不安情緒。因此,人們往往會竭盡全力向自己和他人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是去面對犯錯的可能性,即使這意味著傷害他人。
不幸的是,我們都會盡力避免與事實發(fā)生不愉快沖突,于是我們?nèi)酝耆恢腊l(fā)生了什么。我們的思想忽略和隱藏了所有證明我們?nèi)秉c的證據(jù)以保護自己。也就是說,為了避免經(jīng)歷痛苦,我們將痛苦儲存在潛意識深處。這并不能使那些想法、記憶和情緒消失,但確實將其放到了我們不需要“看到”它們的地方。
我們的顯意識是我們自我人格的所在,“我”每天走來走去,與他人交談。當你想到“你”是誰時,這是你通常認同的部分。然而,“你”只是你可見身份中的一部分。你的覺察意識就像一盞燈,使你能夠觀察在你的頭腦中正發(fā)生什么。
在那有意識的“光”之下,是整個“黑暗”的世界,包含著那些我們一直努力忽視的方面。自我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潛意識則是潛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
其中海面下的大部分冰山由我們被壓抑的思想、記憶、情感、沖動、性格和行為組成。榮格想象著這些被拒絕的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且無形,深埋在顯意識之下的自我人格。而這個人格秘密地控制著我們所說、所相信和所做的事情。
這個秘密人格就是陰影自我。
4
陰影的來源
我們的社會教育我們,某些行為、情感模式、性欲以及生活方式選擇等等都是不合適的。這些“不合適的”品質(zhì)通常是擾亂社會正常運轉(zhuǎn)的品質(zhì),而這種擾亂意味著強迫人們?nèi)ソ邮苣切┳屗麄儾皇娣氖虑。施行者則會與整個發(fā)展中的社會格格不入。
現(xiàn)在,我們?nèi)祟愂歉叨壬鐣纳铮覀冏畈幌M氖虑榫褪潜恢鸪錾鐣。所以,為了避免被趕出家門,我們得不惜一切代價去適應。在我們孩童時期的早期,我們便摸索到了社會“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間的界限,并用余生去遵循它。
當我們逾越界限,就像我們經(jīng)常做的那樣,我們會遭到社會的抵制和反對。人們會對我們評頭論足,嚴加譴責并說三道四,隨之而來不愉快的情緒會讓我們變得不堪重負。然而,我們實際上并不需要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偏見而感到痛苦。但最終我們依然將這種抵制和反對內(nèi)在化,并將其強加于自己。擺脫這種永久而反復的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掩蓋它——躲進“自我”的“蝸牛殼”中。我們自己告訴自己,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以及那些我們?yōu)榱吮Wo自己永遠不會做的事情。最終,我們相信了這些話語。一旦我們對某件事形成堅定的信念,我們就會無意識地丟棄所有與這種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在心理學領域,這被稱為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人們傾向于以他們已經(jīng)相信的方式來解釋和忽視信息。
問題是,實際上每個人都擁有社會認為不合規(guī)矩的品質(zhì)——達不到別人的期望、脾氣暴躁以及夸夸其談等。在任何社會中,理想的個體永遠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圣人”。
沒人愿意承認的是,我們都暗中沒能達到這些標準。女人化妝,男人用Axe牌除臭劑,廣告商用PS美化偶像,人們用照片和社交媒體上狀態(tài)的更新來呈現(xiàn)他們特定的個性——這些都是為了掩蓋察覺到的缺陷,并投射出一種“完美”的形象。榮格將這些我們戴著的社會面具稱為“人格面具”。
不幸的是,毫無疑問,人類總體上并沒有自己想象或想成為的那么好。每個人都有陰影,而它在個人意識生活中體現(xiàn)的越少,它就越黑暗、越密集。如果自卑是有意識的,人們總有機會糾正它。此外,這些負面人格不斷與其他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它不斷地受到修改。但如果它被抑制并與意識隔離,它就永遠得不到糾正。
——卡爾·榮格,《心理學和宗教》
不尋常的想法和情緒使我們更容易被社會疏遠。挑戰(zhàn)或違背社會規(guī)則的想法被認為是危險的,如果一個人想要“融入社會”,最好是不要表達出這樣的想法。
在情感方面,任何不快樂或起碼是中性的情緒,都是不受歡迎的。與其承認我們正在經(jīng)歷一段艱難的經(jīng)歷,讓別人因為知道我們不舒服而感到不舒服,我們寧愿說我們很好,即使一點都不好。
諷刺的是,我們越逃避那些讓我們和別人不舒服的東西,我們面對、治愈或整合它們的能力就越弱。如果說,無法治愈對我們個人極其有害,那么當多數(shù)人都失敗了的時候,這將是災難性的。
當我們的文明處于萌芽階段時,過去的人們看到他們的獸性傾向(如謀殺、強奸、戰(zhàn)爭等)就會產(chǎn)生厭惡和恐懼。他們發(fā)展了一套道德準則。這套準則通常是基于宗教信仰,告訴我們一個理想的、開明的人會怎么做。
雖然這些理想本是鼓舞人心的,可以給人類提供一個精神成長的典范,但它們卻與人性基本面相背離,這一點極具挑戰(zhàn)性。從許多方面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一個允許強奸、謀殺和猖獗暴力的社會往往不是一個適合生活的社會。
然而,我們的集體道德準則并不完善,因為它們只告訴了我們理想狀況。宗教和世俗道德只告訴我們要成為誰,而不是怎么做。當需要提供解決方案時,它們玄之又玄,普通人很難理解。如果沒有多年的指導和學習,人們根本無法掌握。但這種學習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的。畢竟我們不可能都是苦行僧。
結(jié)果便是,我們掙扎著,以要求我們壓制基本動物本能而不給它們表現(xiàn)出安全出口的方式進行改變。換而言之,我們將失敗推向潛意識,在那里我們可以忽略它們,繼續(xù)假裝成為社會希望我們成為的人。我們可以假裝被啟發(fā),而不用真正做深入的內(nèi)在工作,這是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需要的。
5
啟蒙:陰影公式
直到你使?jié)撘庾R有意識,它將指導你的生活 ,你將其稱之為命運。
——卡爾·榮格
榮格針對這種分裂提出的解決方法是讓個體進行“陰影工作”(shadow work)!拔覀儔阂值臇|西不會被永遠抑制,它活在潛意識里。不論我們的自我會讓我們相信什么,潛意識才是真正的主宰!
用理想觀念填充意識是西方神智學的特征,我們不會直面陰影與黑暗。但是一個人并不通過想象光的形象而受到啟迪,而是通過認識黑暗。
——卡爾·榮格 《哲學之樹》
陰影工作(即主動與自己的陰影對談交流),是一個使?jié)撘庾R產(chǎn)生意識的過程。通過這樣做,我們獲得了對自己無意識沖動的感知,然后可以選擇是否和如何對它們采取行動。當我們從正常的行為模式后退一步,觀察內(nèi)心發(fā)生的事情時,我們就開始了這個過程。冥想是一種讓我們超然物外的絕佳方式,我們的目標是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這種能力。
下一步是質(zhì)疑,當我們觀察到自己對心理誘因的反應,或者是促使我們瞬間做出不受控制的反應的事件時,我們必須學會停頓下來,捫心自問:“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這教會我們回溯情感與記憶,這是我們情感程序的起源。
也許人們在面對陰影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是個壞人嗎?” 正如榮格在《無意識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Unconscious)中寫道:承認陰影的存在意味著承認我們擁有黑暗,一種惡毒的能力。
令人恐懼的是,所有人都有陰影,不僅是小的弱點和癖好,還有惡魔般的精神。一個人很少知道這一點;對他而言,作為一個個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應該超越自己,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讓這些無害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憤怒的怪物;每一個人都只是這個怪物身體里的一個小細胞,因此,無論如何,他都必須陪著這個怪物進行血腥的橫行,甚至在最大程度上協(xié)助它。人們對這些可怕的可能性深感懷疑,卻對人性的陰影視而不見。
榮格指出,在某些情況下,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可怕和殘酷的事情。有些自相矛盾的是,讓我們自己熟悉這些陰暗的潛能并接受它們作為我們的一部分,也許是確保它們永遠不會竄出來把我們變成“惡魔”的最好方法。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沒人愿意把自己歸類為“壞人”。
那么,禁忌的思想、傷人的行為和犯下暴行的能力會讓你成為一個壞人嗎?不,不一定。當然,每個人對于“好人”和“壞人”的行為都有不同的定義。這些道德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主觀和隨意的。但是當涉及到“善”的普遍共識時,你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錯或傷害他人,這不會改變你是一個好人的事實。除此之外,一旦你承認每個人有自己的光明面與黑暗面,“好人”和“壞人”的區(qū)分就會顯得簡化且易受誤導。最重要的是,你是人,過于復雜,所以不能被準確地歸類。
一旦我們確定了心理觸發(fā)因素的原始來源(例如被壓抑的恐懼、痛苦和侵略等),我們就可以開始治愈和整合自己受傷的那些部分。根據(jù)榮格的定義,融合意味著我們不再排斥個性的某些部分,而是設法將它們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接受自己的負面人格,并努力發(fā)掘其中蘊含的智慧?謶帜軌蜃兂闪擞職獾臋C會。疼痛是力量和恢復力的催化劑。侵略變成了戰(zhàn)士般的激情。這種智慧體現(xiàn)在我們的行動、決定和與他人的互動中。我們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以同情之心回應他們,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陰暗面只是被陰暗的事物所觸發(fā)的。
融入我們負面人格的一個方法,是治愈我們從童年早期開始的心理創(chuàng)傷。但當我們開始這樣做時,就會明白,我們大部分負面人格是受傷的結(jié)果,這種人格的形成還會試圖保護自我免受二次傷害。我們可以接受這些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承認我們不應該受此傷害,這些事情也并不是我們的錯,重新找回失去的部分,變得完整。(對于特別嚴重的創(chuàng)傷,建議和心理學家一起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集中且復雜的過程,值得另一篇文章單獨介紹,但是那些希望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在書籍、視頻、文章和自我改進小組中找到這個主題的許多信息。
不幸的是,許多哲學家堅持認為,不做這樣深入的內(nèi)在工作人們也可以得到啟發(fā)。這些哲學家所提出的方案似乎是積極地忽略潛意識的沖動,而不是去挖掘和理解它們。
筆者并不是試圖指責(這些想法),但是哲學中有許多觀點來自較新的思想(指的是年代上較新),這些思想常曲解古老的教義以適應現(xiàn)代對方便和舒適的渴望。我很想在另一篇文章中重新改寫這些學說。但現(xiàn)在,要警惕那些堅持認為你不需要對自己的混亂和痛苦進行改造就可以得到啟迪的人。最終,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判斷力來決定什么最能與你產(chǎn)生共鳴——但如果你選擇逃避,就不要對自己處于危機之中而感到驚訝。
正如榮格所指出的那樣,除非我們正視不良行為,否則我們無法糾正它們。陰影自我表現(xiàn)得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直到性格的各個方面都得到承認和融合。然而許多經(jīng)常譴責負面人格是需要克服和超越的東西,榮格堅持認為真正的目標不是打敗陰影自我(負面的人格),而是將它與人格的其余部分結(jié)合起來。只有通過這種融合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整體,而只有這樣,才是開悟。
6
想要拯救世界,請管好你的陰影
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勇氣撤回他所有的投影,那么你會得到一個對自己的陰影見地深刻的人。這樣的人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沖突。他自己成為了自己的難題,因為他現(xiàn)在無法評判他人的行為是對是錯,該不該反對……這樣的人知道世界上錯誤的源頭是他自己。即便人只學會應對自己的負面?zhèn)性(陰影),那么他已經(jīng)為世界做了一件實事。他成功地承擔了當今尚未解決的巨大社會問題的最小一部分。
——卡爾·榮格《心理與宗教》
陰影工作是一種培養(yǎng)我們對自己深刻和內(nèi)在理解的有益方式,借此個體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但事實是,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盡早開啟這段“旅程”。這些陰影隱藏著社會最本質(zhì)的沖動:貪婪、仇恨和暴力。如果一個人對順從這些沖動采取行動,會對他人造成很大的傷害,那么我們作為一個集體沖動行事會發(fā)生什么呢?
我們可以在當今世界找到答案。不受約束的貪婪導致了一種貪得無厭提高利潤的動力。當我們改變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氣候模式以耗盡自然資源時,這種行為就對地球造成了損害。在受饑荒、干旱和氣候災害影響的地區(qū),不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人口過剩和工業(yè)化造成的地區(qū)暴力升級。而企業(yè)利益左右著公眾輿論,制定以犧牲其他人(尤其是最弱勢的人)為代價的有利于富人的政策,窮人會愈發(fā)貧窮。
我們憎惡和恐懼我們不理解的東西,這促使我們尋求對他人的暴力,而不是尋求彼此的和解。我們將自己最惡劣的品質(zhì)投射到敵人身上,以證明對他們的暴力是正當?shù)。我們囤積資源,無視他人的痛苦,并繼續(xù)著污染我們稱之為家園的世界。
這些行為不是西方世界、中東、南美、非洲或任何一個地區(qū)或民族所獨有的。我們都在這樣做,要么直接參與沖突,要么什么都不做,讓這些沖突繼續(xù)蔓延。
雖然這些大規(guī)模的問題似乎不會被任何一個人影響,但在這個游戲中我們擁有比我們想象更大的力量。盡管我們討論的都是社會的抽象力量,但社會仍然是由個體組成的。當兩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就形成了一種關系。一組關系構(gòu)成了一個社區(qū),社區(qū)相交的地方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社會。
我們每個人對所在社區(qū)的社會準則都負有責任。例如,種族主義是當今美國的一個大問題,美國人正在努力尋找糾正這種偏見及其造成的不平等的方法。以前,種族主義是構(gòu)建美國社會的一種方式,而當代美國人已經(jīng)決定,這種種族等級制度已不再合適。所以現(xiàn)在,當人們在他們的社會中大聲疾呼并譴責種族主義時,他們就確立了種族主義是社會準則中不可接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實行種族主義的人則認為種族主義是適當?shù),而忽視種族主義的人則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由其發(fā)展。
每一天,你都在建立社會文化。當你對陌生人微笑時,你促進了一種友善和聯(lián)系的文化。如果你避免眼神接觸或冷冷地對他人說話,你就建立了一個基于不信任和敵意的社會。之路編輯發(fā)布我們的行為遠遠超出了我們本身,它們會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連鎖反應。想象紐約這樣以“粗魯”著稱的城市!耙粋城市真的會粗魯嗎?”不,當然不會,但居住在那里的人會。
不友好的社區(qū)并不是因為一兩個人而變得敵意滿滿,而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當一大群人住得很近的時候,他們都把自己的無意識沖動投射到彼此身上并付諸行動,于是形成了一種毒性文化;ハ鄠Φ娜瞬辉傧嗷バ湃,缺少了信任,社會分崩離析,個人會變得孤立。
然而,這種趨勢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培養(yǎng)信任、聯(lián)系和友善來應對。
這些聯(lián)系重建了支離破碎的社會,幫助我們克服孤立感,并形成集體或社會的心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再自私地思考,而開始共情地、合作地思考。隨著有愛且健康的社區(qū)相互聯(lián)系,一起努力制定使更多人受益的公共政策,向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并努力保護它們所生存的自然世界。
7
一切都從你開始
當你努力去療愈和整合你的陰影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再那么被動和無意識地生活,從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更小。你在自己的人際關系中建立了信任,你接觸的那些人也向別人敞開了他們自己,建立了更健康的人際關系。即使是對陌生人隨機的善意舉動,也會反過來增加他們對陌生人友好的可能,這會讓整個社會的“情緒”變得更好。
你擁有可以在你周圍的人的生活中激起漣漪的力量。這個世界迫切需要更多的善意、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合作來彌合分歧,解決緊迫的全球問題,避免可能導致人類和許多其他物種滅絕的災難。做內(nèi)心深處的工作看似是一個自我專注的過程,但你會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它真的改變的不僅僅是關于你自己。
拯救你的負面人格,就是拯救這個世界。
THE END
▽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葉圣陶孫女回憶葉氏文脈 |柳詒徵先生紀念講座 |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作家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林散之、高二適先生紀念講座 |錢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講座 |阮玲玉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講座 |上官云珠、周璇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講座 |譚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講座 |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紀念論壇 |王陽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紀念論壇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周文重:國際關系新格局 |周曉虹:口述歷史與生命歷程 |周曉虹:費孝通江村調(diào)查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周曉虹對話錢鎖橋 |周曉虹、張新木、劉成富、藍江對談:消費社會的秘密 |群學君對話舒國治 | 群學君對話葉兆言 | 黃德海、李宏偉、王晴飛、王蘇辛、黃孝陽五作家對話 |孫中興:什么是理想的愛情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程章燦:作為詩人與文學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情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chǎn) | 周志文:人間的孔子 | 嚴曉星:漫談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風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學與現(xiàn)代中國 | 胡翼青:大數(shù)據(jù)與人類未來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系列高峰論壇 |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 徐新對話劉成 | 謝宇教授系列演講 | 王思明:茶葉—中國與世界 | 祁智對話蘇芃:關于寫作 |甘滿堂:閩臺廟會中的儺舞陣頭 | 張靜:研究思維的邏輯 | 翟學偉:差序格局——貢獻、局限與新發(fā)展 | 應星:社會學想象力與歷史研究 |吳愈曉:為什么教育競爭愈演愈烈? | 李仁淵:《晚清新媒體與知識人》 |葉檀讀者見面會 |馮亦同:金陵之美的五個元素 |華生、王學勤、周曉虹、徐康寧、樊和平對話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東方人文美學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風物,侘寂之美: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一期) |大唐國寶、千年風物: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二期) |當顏真卿遇上宮崎駿: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倉院與法隆寺寶物展:日本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 | 夢回大唐藝術珍品觀展會 | 四姝昆曲雅集: 羅拉拉、單雯、孫蕓、陳薇亦 |昱德堂藏揚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動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動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tǒng)人文美學系列講演 | “文學寫作與美好城市”高峰論壇 | 仰之彌高: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展 | 首屆微城市文化論壇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運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舊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靈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涼山到石頭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從白馬公園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從玄武門到臺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從金粟庵到大報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從夫子廟到科舉博物館)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從五馬渡到達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從獅子山到揚子飯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從南朝石刻到棲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經(jīng)典紀念建筑) | 從南京到世界:第一屆微城市論壇 |園林版昆曲舞蹈劇場《鏡花緣記》 | 秋棲霞文學日系列活動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6)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7) | 社會心理學暑期班(2018) |社會科學經(jīng)典理論與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歷史與集體記憶研修班(2020) |中國研究:歷史觀照與社會學想象力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嘗試到主體性建構(gòu)——紀念中國社會學重建40周年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2018) |第二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19) |長三角論壇2019新春學術雅集 | 第三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2020) |
新書分享會 | 經(jīng)典品讀會
《金陵刻經(jīng)處》 | 《 生活的邏輯: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 》 |《謝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堯之死》 | 《朵云封事》 |《兩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 |《東課樓經(jīng)變》 |《舊影新說明孝陵》 |《光與真的旅途》 |《悲傷的力量》 |《永遠無法返鄉(xiāng)的人》 | 《書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獨》 |《面具與烏托邦》 | 《傳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單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詩經(jīng)》 |《霓虹燈外》 |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