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贏學(xué)》又叫《仕經(jīng)》,對掌握官場策略和技巧提供了很好的參考。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封建時代官場的權(quán)術(shù)。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作用,通過它提供的內(nèi)容,我們既可以識別官場中的某些機(jī)巧,又可以批判地繼承其中的智慧。
修身第一
【原文】夫上古無官,當(dāng)時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則同食,寢則同寢,無以己之私。而三代以下,豐饒日漸,倉有余廩,廄有余畜,民始有私。乃舉賢人,設(shè)百官,導(dǎo)致以禮儀,威之以刑法。
【譯文】上古的時候沒有官職,在那個時候,百姓穿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一起吃飯一起睡覺,沒有私人財產(chǎn)。三代以后就變富了,倉庫里有多余的糧食,圈里有多余的牲口,人們開始有了私有財產(chǎn),于是有人推舉賢能之人設(shè)立各種官職,用禮儀教育他們,用刑法威脅他
們。
【原文】官者,管也。權(quán)者,衡也。所以設(shè)賞罰,明訴訟,斷是非,辨好惡,檢奸邪,消佚亂。管之,束之,導(dǎo)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蓋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則亂始生。故曰:平則不傾。此系于天下之治亂,社稷之安危,為宦者不可不察也。
【譯文】官就是管,權(quán)就是稱。是用來設(shè)定賞罰,接受訴訟,評判對錯,分辨善惡,約束奸邪,消除淫亂的。通過管理、約束、引導(dǎo)、教化、評定,來達(dá)到公平。所以,官員不公則民不平,民不平就要發(fā)生動亂。因此說,民心如稱不平則傾,這關(guān)系天下亂制,社會的安危,做官的不可能不認(rèn)真的考慮。
【原文】官者,以修身為要,故立德為先,而立功次之。何也?蓋修身以立德,此為體也。立功者,用也。有體,用自在其中矣。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聞也。故子曰:吾日休吾身,易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譯文】做官的人,強(qiáng)化自己的修養(yǎng)最為重要,是先立德再立功。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通過自己的修養(yǎng)來確定德行,這是體。而建立功勛這是用。有了體,用自然就包括在里面。不通過加強(qiáng)自身修養(yǎng)確立德行而建立大功的人我沒有見到過。所以孔夫子說,我每天都在加強(qiáng)自身的修養(yǎng)。易經(jīng)說,君子每天都在勤奮努力,到了晚上,還在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對。修身養(yǎng)性,德行才會不斷提高,而功業(yè)自然會建成。
【原文】官之德,曰忠,曰讜,曰清,曰廉,曰慎,曰勤。忠而侍君,
讜而求直,此為本也。忠讜之下,乃可以曰清、廉、慎、勤而求功。故曰,欲立功,必以德先。 然立己德,不若立天下之德,修己之身,不若修百姓之身。立己之德,僅一人而,立天下之德,眾生降服,治矣。無德而求功,徒好名者,或難成其事,或為不世之奸雄。此不可不明之。
【譯文】為官的德行在于忠誠、直言、清正、廉潔、慎重、勤勉。忠誠以服侍君主,直言在于正直,在忠誠和直言之下才能做到清正、廉潔、慎重、勤勉。所以說,要立功先要樹立德行。然而個人的德行的確立不如天下人德行的確立,只加強(qiáng)個人的修養(yǎng)不如加強(qiáng)百姓的修養(yǎng)。個人的德行確立了只是一個人的事,天下的人的德行確定了,所有人都會服從,就會大治。不立德而去建功立業(yè),不過是好名而已,有的成不了氣候,有的成為大的奸雄,這一點(diǎn)不能不明白。
【原文】然立德者,果必立功乎?曰不然。為官求仕,修身之下,自有道術(shù)在焉。官者,詐術(shù)也,猶言兵者詭道也。夫人心自有忠奸,事理有曲直,周公公而見謗,屈原自忠而被逐,比干剖心,箕子裝瘋。此皆有德而忠讜之士,茍無道術(shù),難以求自身之全,矧求功之立乎? 況事之成,功之立,不可不以曲求直,以反求正。嗚呼,為政之也難也。余每歷前朝之得失,未嘗不扼腕太息。國之禍亂,民之危厄,皆政之咎也,未可歸之于數(shù)。
【譯文】然而德行確立了,就一定會建功立業(yè)嗎?不是這樣的。做官,除了修身還自然有道術(shù)。做官之道,是詐術(shù) (講究策略),就如同用兵的詭道一樣。人心有忠又奸,事理有屈有直,周公公而忘私卻受中傷。屈原忠心報國,卻被放逐。比干被剖心,箕子也只好裝瘋。以上這些都是直言忠臣,假如沒有道術(shù),自身的性命都難保,何以建功立業(yè)?此外,完成事業(yè)建功立業(yè),不能不以屈求直,從反方向來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哎,為政多難呀。我每每歷數(shù)前朝的得失,未嘗不扼腕太息。國家的禍亂,百姓的厄運(yùn)呀,都是出于政事的過時,不能歸結(jié)為天數(shù)。
明察第二
【原文】明察者何?時也,勢也。審時度勢,事方可濟(jì)。況事有真?zhèn),人有忠奸,言有虛實,理有曲直,此不可不察也。察而辨之,然后斷真(zhèn),判忠奸,辨虛實,定曲直。察之則明,不察則昏;辨之則明,不辨則昏。
【譯文】明察是什么?是時,是勢。只有審時度勢,事情才能辦成。況且事情有真假,人又有忠奸,語言有虛實,道理有對錯,這些都不能不加以查明。經(jīng)過查明,之后才能斷真假,判忠奸,分辨虛實,清楚屈直。只要去調(diào)查,就能搞清楚,不調(diào)查就不清楚;分辨就能明白,不去分析就不明白。
【原文】然大偽似真,大奸似忠,文飾之,深納之,虛實難辨,曲直難定,故察宜明察,辨宜深辨。察而不明,辨之不深,則晨昏倒置,以偽為真,以奸為忠,以小人為君子,猶以稗草為幽蘭,以魚目為明珠,魚龍混淆,黑白顛倒。以此用人,則事無成,以此斷獄,則冤獄生。故名察之道,審時一也。時者,勢也。得時則有勢,有勢則事成,失勢則事敗。善治者必先乘勢。
【譯文】然而,大偽就如同真的一樣,大奸就如同忠誠一樣,通過文飾深納使人們難以分辨虛實,判定屈直,所以要察就要明察,要辯就要深辯。不去明察不去深辯就如同把早晨和傍晚搞顛倒了一樣。把加的當(dāng)真的,把奸佞當(dāng)成忠誠,把小人當(dāng)做君子,如同把稗草當(dāng)成名貴的蘭花,把魚目當(dāng)成珍珠一樣,魚目混雜就很白顛倒。用這樣的人則一事無成,這樣斷案就會發(fā)生冤假錯案。故而,明察之道,一是要審時。時就是勢。有時就有了勢,有勢事情就能成功,失了勢事情就會失敗。善于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先利用勢。
【原文】然則有勢同而事異,有事同而勢異,因勢有就事。闡時勢而通變,治之道也。知人二也。夫事之成,功之立,在于得人。然人有優(yōu)劣,猶馬之有良駑。而自古以降,以奸充忠,以假亂真者多矣。文以巧飾,言以虛夸,猶浮云之蔽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貌忠讜而心存其奸者,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視聽。故圣人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nèi),惟患內(nèi)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觀其言而察其行,方可為知。
【譯文】然而有的時候勢相同但是事情不一樣,有時是事情相同但勢不一樣,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適應(yīng)事情。體察時勢而進(jìn)行變道。這是治理的道理。二是了解人的行為,事業(yè)的成功功業(yè)的建立在于得到人才。但人有優(yōu)劣如同馬有良馬和駑馬、從古到今,以奸充忠以假亂真的人實在太多了。用文辭巧飾用語言虛夸,就像浮云遮不住太陽一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表堂堂心存奸佞,往往掩人耳目混淆視聽。所以圣人曾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怕外面的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外面的人;不怕下屬不了解上司,就怕上司不了解下屬。聽他們說什么?此麄冊鯓幼龅,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知曉。
【原文】言者,一也;行者,一也。言與行符,猶貌與神合。諸葛曰:觀其往來,察其進(jìn)退,聽其聲響,詹其看視。徒其言美而形不善,此不足為憑。亦可以道察之:或間之以是非以觀其志,或告知以禍患以察其忠,或示之以利以驗其廉。傳曰:人心不同,其猶面也。治道之要,在知上之明否,察下之賢否。上之明,事之,上之不明,去之;下之賢,用之,下之不賢,辭之。兼聽三也。魏征諫太宗曰,兼聽則明。兼聽者,集眾議正反于一身,擇善者而從之,擇不善者而去之,此所以明也。夫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取彼之長,補(bǔ)己之短,善莫大焉。
【譯文】說的是一個方面,做的又是一個方面,說和做一樣,就像內(nèi)心和外貌相符。諸葛亮說:"看他來往的樣子,觀察進(jìn)退的樣子,聽他的聲音,看他的目光"。只是話說的好聽而行為不好,也是不足以為憑的。也可以用一下的方法來考察他,或是用是非考察他的志向,或者是告示他出了禍患,看他是否忠心,或者用利益檢查他是否廉潔。傳上說,人心是不同的,就像人的面孔一樣。治理之道的要義,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屬是否賢能。上司明智就為他做事,上司不明智就離開他;下屬賢能就重用他,下屬不賢能就辭退他。三是要兼聽。魏征勸諫唐太宗說:兼聽則明。兼聽的人,能把各種意見集中到一起,選有益的去做,把不好的去掉,這樣才會明白。認(rèn)不是圣賢,哪個沒有過錯?取別人的長處,補(bǔ)自己的不足,就是大善了。
【原文】故善察者見微而知著,見小而識大。知善惡,然后可以任賢良;明時勢,然后可以知進(jìn)退。欲除其害,必燭其奸,人未動而我先知,后發(fā)而先制,以此為政,庶可無虞。
【譯文】所以善于觀察的人會從細(xì)微的地方發(fā)現(xiàn)大事件,從小處看到大問題。了解了善惡之后就可以任用有才能的人;審明了時勢,之后就能把握進(jìn)退。要想出禍患,一定要洞察其陰謀,對方還沒有行動,我就已經(jīng)知道他的意圖,后發(fā)制人。以這樣的方式從事政事,大約不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遠(yuǎn)猷 第三
·天下事,有可為者,有不可為者。為可為之事,智也。為不可為之事,義也。管仲相齊,遂成霸業(yè);屈子忠諫,自沉汨羅。故有不可以成敗論優(yōu)有為之人,必深謀之,遠(yuǎn)慮之,此所謂遠(yuǎn)猷。遠(yuǎn)猷者,思遠(yuǎn)而謀深之謂也。故三顧茅廬而鼎足立,雪夜訪普而天下定。此皆明君識人,而臣下遠(yuǎn)猷故也。詩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之趨利也,猶飛蛾之近火,惟智者不以小而失大,不以近而失遠(yuǎn)。故遠(yuǎn)猷,以見識為先,必順天因時而依人。順天,明勢也;因時,趁勢也;依人,順勢也。見不遠(yuǎn)必謀不深,謀不深而事難成。為官者不可不明也。故遠(yuǎn)謀諸國,近謀諸身。謀定而后動,可克全功。
理解:有為之人,必深謀之,遠(yuǎn)慮之,此所謂遠(yuǎn)猷。
·人之趨利,就像飛蛾撲火。只有智者不以近利失遠(yuǎn)利
·見不遠(yuǎn)必謀不深,謀不深必事多舛。
·謀定思動,是成功者的基本功
·弱者求形強(qiáng)而愈弱,強(qiáng)者求形弱而愈強(qiáng)。
·謀小圖大,大禍不遠(yuǎn)。
雅量 第四
為政者必具雅量。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雅量之有無,以別君子與小人,賢與不肖者也,而為仕者猶重之。雅量者,忍也,定也,靜也。能忍則自安,能定則自重,能靜則自動。張良拾履,韓信鉆胯,此所以滅秦破楚。臨危不亂,處變不驚,視富貴如草芥,此謝安所以全身卻敵之策。進(jìn)退自如,如閑云野鶴,以天下為為己任,布衣一介而建卿相之偉業(yè),此李泌所以興唐之術(shù)。士務(wù)以識器為先,廓然有天下之志,而雅量自在?鬃佣蛴陉惒潭细枳匀,稽康刑于朝市而顧影彈琴。今夫天下仕者或蠅營狗茍,伺上司之意而逢迎;或以翰墨丹青,充博雅于士林,此皆不足為道也。
理解:·雅量者忍量也;忍則自安,不忍則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靜。能忍則安,能定則成,靜而致遠(yuǎn)。
·進(jìn)退自如,如閑云野鶴,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見識乃成功的先決條件;雅量于大志中。
·剛強(qiáng)者勝不如自己剛的東西,柔弱者則勝比自己更剛強(qiáng)的東西。
事上 第五
事上者,務(wù)以忠,以慎,以恭,以勤。事上若使君父,焉有事君父者不以忠,以慎,以恭,以勤者乎?君父之有過,未嘗不可以諫之,諷之,喻之,必明之而后快。上不可欺,欺上若欺君父也。焉有巧言令色,以蔽君父之過為忠乎?而夸飾己功,隱瞞上過,故不可以良善稱之。至于曲意逢迎,以干祿位,期莫大焉,若非奸佞者何?以此事上,焉有不身敗名裂,貽笑后世者乎?
理解:逢迎可滿足上位者的眼前,卻毀掉上位者的長遠(yuǎn)。
丑陋彎曲的木根,常能變成天子手中名貴的器物。
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后保持一定的距離,是聰明的。
榮寵所固有的危險與貧窮的危害同樣不可低估。
察上過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趨,守身持正,終不殆。
官位高低絕非品行的標(biāo)志,心計便變得要害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過,明時勢,知進(jìn)退。
上位者予取予奪的現(xiàn)實,決定了揣摩上司隱藏起來的心意的重要。
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 第六
御下者,當(dāng)以寬仁為要,輔之以嚴(yán)。仁而不失其道,寬而不失其法,嚴(yán)而不失其辭。明是非,平賞罰。恩威宜相濟(jì),功過宜分明,以此御下,豈有不服之理?恩以立德,威以服眾,賞以興功,伐以禁過。寡恩則士怨,少威則士驕;功而不賞則恚,過而不罰則惰。至小過不懲則積大過,小善不揚(yáng)則失大善,害莫大焉。御下亦有術(shù)焉。必待之以誠,道之以德,施之以恩,齊之以禮,策之以道,誘之以利,懾之以威。然此鼻因人而異,因時而乘勢。不遷怒,不受諂,持正守中。體恤下情,身為士先。赦小過,舉賢才。御下莫如等子弟,功則推以讓人,過則引為己責(zé),則屬下莫不服心,爭用命焉。太史公有言,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此言甚是,然言者昭,而踐者希。
理解:以恩樹德,以嚴(yán)樹威,以賞彰功,以罰止過。
賞罰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術(shù),終以誠。
不示根底,利用短處,保持距離,乃上位者需領(lǐng)悟的要義。
敬服為上,屈服為中,恐嚇為下。
對下屬的錯誤,最好的辦法是威懾;寬容而不姑息,嚴(yán)厲而不傷眾。
懲罰他要對他的最軟弱處。
用人 第七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文王訪姜尚而周興,昭王用樂毅而齊破。非常之人不常有,而非常之功亦不常有。然則行仁義,施教化,興國安邦,輔政強(qiáng)民,非賢才者何?股尸子曰:"人臣者,以進(jìn)賢為功;人主者,以用賢為功也。"然賢才,非人人視之以賢,必待善識者察(之)。而眾口鑠金,賢與不肖,故難辨之也。張子房謀安天下,然非高祖不能聽也。韓信,陳平初事項王,項王不能用,而高祖用之,足以破楚興漢。范增謀雖不足以定社稷,亦可保無虞也,而項王終不能用。漢用陳平之計逐之,而楚軍徒具匹夫之勇矣。然善用人者,必善識人。不患天下無賢才,而患無知賢才之人。知其短長,然后可以避其短而揚(yáng)其長。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才則安天下,小才則利民生。至雞鳴狗盜之徒,本不足取,而孟嘗用之,亦可以全身而退,卒脫險厄。故善用人者,不必以親疏貴賤,而唯才是用。亦不可以小瑕掩其瑜,以小過而失其賢。故用人必先知其賢,知其賢然后盡其能。知其賢而不用,或用而不能盡其能,賢者與庸者何異。
理解:使用人才,在于如何看待人才。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圣才偏用。
用人所長,便是籠絡(luò)之道的要義。
用人以道,擒心為上。
對君子用以名,對小人用以利。
用人之道,識人為先,御使后之。
上位者用人,忌憑好惡;小則失,大則衰。
守身 第八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守身者,常也。守身若處子,而以德操為重。世事多變,富貴無常。故為人宜謙,為政宜清,為事宜簡。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寬以待下。不矜伐而天下莫與之爭。慎思寡言,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常守身,尚也。福禍無常,焉能自知?夫滿則虧,盛則衰,物之常也。韓子受知于秦王,而讒于李斯;孫臏鑒賞于魏侯,而毀于龐涓。之二子者,均無過愆,而懷壁其罪。才高而謗至,功成而毀隨,惟智者能避之。故曰,功不可居,才不可恃。居功恃才者,危矣。故宜常懷惕惕之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曰,風(fēng)起于青萍之末,而智者不捐細(xì)微。久乘富貴,禍積為崇,富貴而勿驕矜之氣,尚之。守其雌,藏其拙,不矜才,不使能。武侯曰:"范蠡以去貴為高,虞卿以舍相為功。"進(jìn)退有據(jù),取舍有度。功高而不居,功成而身退,此全身之妙策。
理解:
聰者獲捷利,智者遠(yuǎn)禍害。
世無常衡,富貴難遠(yuǎn),利害常變,唯廉簡恒久。
事留有余,功而不居,可保長遠(yuǎn)。
才高謗來,功大毀至;唯智者不以彰顯自居。
強(qiáng)勝弱一時,弱勝強(qiáng)一世。
謀略 第九
謀不可無。上以謀國,次以謀功,下以謀身。文王訪姜尚成王道,橫公用管仲而成霸業(yè)。故君不可無謀,君無謀則失國;臣不可無謀,臣無謀則失祿;人不可無謀,人無謀則失身。
故曰:兵不在多而在勇,將不在勇而在謀。霸王拔山舉鼎,勇奪三軍,終成垓下之?dāng)。漢高用良、平之謀,而卒得天下。劉備有關(guān)、張、趙云,皆天下之良將,然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而遇諸葛亮,而三分定,以謀故也。
然謀無定法,計非一端,唯在乎一心而已。因勢利導(dǎo),隨心所欲。
勝敵之策,務(wù)在知己知彼。我必知彼,而務(wù)使彼不我知。真示之以假,假示之以真,強(qiáng)示之以弱,弱示之以強(qiáng)。
敵強(qiáng)不可輕取。避其鋒,攻其弱,以退為進(jìn),以守為攻。欲抑之,必先揚(yáng);欲取之,必先予,深謀而徐圖。
上謀者攻心,上智者服人。故下一城不如得一邦,勝一敵不如多一友。
然謀亦有道矣。權(quán)不可弄,謀不可恃。立身正,自有浩氣在胸,謀自在其中矣。故曰,智術(shù)百端,不如一心守正。
以假亂真,真自為假。魚目混珠,瞞天過海。
以彼之術(shù),竊為我術(shù),以彼之功,竊為我功。移花接木,偷梁換柱。
君子感之以義,小人招之以利。人棄我取,人抑我揚(yáng)。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持中守正,克敵之要。
理解:
謀無定法,狡計百端:隨心所欲,因勢而異。
擊敵不如縱敵,引敵至荒謬之境,一擊而成。
要想壓制對方,就一定先抬高他;要想從對方那里索取,就一定要先給他。
成大事者,靠見識制定,靠膽識完成。
最高的謀略是攻心,最高的智慧是讓人心服。
大為無為,大謀無謀,乃謀之至境。
才辯 第十
才辯之術(shù),尚矣。然能者漸稀。古人逞才恃辯,或以謀國,或以干祿,或以諫主,或以全身,或以聯(lián)縱,或以明理,非肇于一端,而言殊途一,皆以服人為要。
故鬼谷子曰:"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辯之不明,而謀難以行之。況人有明智昏庸,韓非"說難",良有以也。
而辯者亦有忠奸。忠者直陳主過,曰諫。奸者巧言悅上,曰諂。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或諷喻,或直陳,要之皆求實效,而務(wù)不可徒圖直名。上過之不改,終為己禍。故巧言悅上,不若忠言以告;飾上之過,則為佞人。
古語云:君明臣直。然指陳上過,非說之難,而受之難也。故曰:為忠臣易,為賢臣難。忠臣者,殉其身以成其名;賢臣者,畢其功而全其身。一己之身固不為重,而置君父于何地,社稷于何地。
優(yōu)孟、東方之徒,譬之喻之,而不直摘君之過,此為明智之舉。
故辯宜理直而辭婉。語激氣盛者,易怒人主,徒留忠讜之名,于事無補(bǔ)矣。強(qiáng)顏納諫之主如唐太宗者亦不多見,而魏征適逢其盛,故能成其事。尚遇昏蒙之君,則危矣,故為忠臣哉。由此觀之,辯者股有高下之分,然辯亦有術(shù)矣,為官者不可不知。
理解:
勸誡的時機(jī),比機(jī)智的語言更重要。
處世為人,當(dāng)自以為聰明時,禍患就在下面。
可辯事之對錯,不可辯人之對錯。
智者只想改變事情的形態(tài),愚者則想改變?nèi)诵牡男螒B(tài)。
時間站在忍者一方,善忍者贏。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