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是競爭,物競天擇。人要付出很多努力,PK很多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然而,老子告訴我們不一樣的觀點: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虛空胸懷,上善若水,有容乃大。
一個人,如果能悟道,善用規(guī)律,不用費很大力氣,自然能成事。
1、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像水一樣,處下而謙卑,有容乃大。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要力爭上游!兜赖陆(jīng)》卻說,上善若水。水處下,而容納百川。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說的話,如何運用到生活中?
力爭上游,這是執(zhí)行力;而放低姿態(tài),海納百川,這是氣度和格局。所以,二者之間并不矛盾。
老子說: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地球上,沒有比大海更遼闊的了。大海之所以能成其大,因為它處于低處,能容納百川,容納每一滴水。
我們?nèi),要學習自然界的規(guī)律。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像水一樣,謙卑和容納萬物,才能得其大。
真正有謙卑心的人,表現(xiàn)出來是平和的,沒有什么看不慣的東西。
有些人,看誰都不順眼,喜歡指指點點,批判別人,以彰顯自己有水平,這樣的人,尚未得道。
有道的人,低調(diào)而平和;高調(diào)而喧嘩的人,只是半桶水搖晃叮咚響。
只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才能讀懂《道德經(jīng)》。因為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真正經(jīng)歷過、反省,才明白,老子說的,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2、以靜制動,定靜的人,真正取得主動權(quán)。老子說:“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任何一樣東西,動得再厲害,終究會塵埃落定,回歸到靜。這是以靜制動。
所以,真正定靜的人,才能取得主動權(quán)。
表現(xiàn)在人事上,常以沉著、冷靜,應對浮躁和動蕩。
老子說的東西,總是和人性相反,人性的喜怒哀樂,一天到晚,躁動不安;而老子說要清靜。清靜能克制躁動。
一個人要靜得下來,才能看進一本書。只有看懂簡單的書,才能看懂深奧的書,靜定是一種逐漸深入的功夫。
我讀國學,幾百本書,朋友都不會看。他們認為深奧,食之無味。
定靜生智慧。一個人要有一定的定靜功夫和悟性,才能生出智慧,體會到國學的奧妙。
你把國學的書讀透了,再讀其他任何書,都變得容易。中國人的大智慧,隱藏在國學中。只是,這樣的寶藏,需要足夠靜定,足夠悟性的人,才能享用。
3、以謙虛處世,大有大的成就,小有小的好處。老子說: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老子這段話,把大國,換成公司;把小國,換成員工,更容易理解。
公司想要做大、做強,需要招攬能干的人才;公司放下姿態(tài),尊重員工,薪資待遇好,就能吸引優(yōu)秀人才。
而一個人優(yōu)秀,謙卑,有團隊合作精神,他也容易在這個公司得到一份工作。
老子說的大國和小國的關(guān)系,就類似公司和員工,只要大家都謙卑,公司“下以取”,員工“下而取”,大家都“各得其所欲”,兩全其美。
也就是說,無論是什么樣的人,只要能以下、謙卑,則能成其事,小有小成,大有大成。
人到中年,讀到國學,尤其是《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和《莊子》,才會發(fā)現(xiàn)年輕的時候,因為缺少智慧,真的走了很多彎路。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有一定根據(jù)的。人到中年,很多事,應該看明白,順應規(guī)律做事,而不是毛毛躁躁,沖動行事。
總結(jié)起來,《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一章,講的就是:以下取之。用謙卑處下的方式,反而成其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