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yè)庭
“這小小的香囊里面,裝的可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崩蠋煾狄贿呍诓級K上飛針走線,一邊介紹,“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里就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的詩句。三國時曾任曹操主簿的繁欽,寫過一首《定情詩》,詩中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再到后來,《紅樓夢》這樣描寫黛玉為寶玉繡制香囊,‘雖尚未完,卻十分精巧,費了許多工夫’!北臼且粓龃汤C香囊制作體驗活動,參加者卻從中領略了豐厚的國學文化知識。一場活動下來,人們不僅把自己制作的香囊?guī)Щ亓思遥舶褔鴮W帶進了各自的生活。
在剛剛舉辦的第七屆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國學文化節(jié)上,刺繡香囊制作、古箏賞析、插花等國學體驗活動,受到市民的廣泛歡迎,打開了一條國學在當代傳承的新路徑。
要深入生活
近年來,“國學熱”以迅猛之勢席卷神州大地。大大小小的國學班,形形色色的國學課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轉瞬間曾經式微的諸子典籍也枯木逢春。
一些孩子,背誦了大量名篇佳作,記憶了無數詩詞典故,可除了考試時能夠用到,很難再找到跟生活的連接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認為,國學教育不能靠硬記,而要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國學融入我們的現代生活,在現代生活當中來傳承國學。
傳統(tǒng)文化已經廣泛滲入現代人的生活,圖為身著漢服的都市女子在玩自拍。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今年的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國學文化節(jié)上,39場國學文化活動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地壇公園、體元書院、角樓圖書館、南鑼書店、惠量小院、北京琺瑯廠……其中不少活動,辦到了胡同里,辦到了市民的家門口。
北京東城區(qū)市民孫巍十分喜歡插花藝術,不過她對插花藝術的歷史并不十分了解,過去甚至以為插花藝術源自日本。這次孔廟國子監(jiān)國學文化節(jié),主辦方將中國傳統(tǒng)插花藝術傳承者、《中國插花簡史》的作者孫可請到了市民中間,不僅現場講解插花的場所、器皿、中式插花的風格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插花的應用和鑒賞,也為市民們普及了中國插花藝術的歷史和流變。孫巍這才了解到,原來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東漢時期的壁畫以墓葬藝術的方式記載了最早的插畫圖像,隋唐時期,插花從寺廟、宮廷擴展到民間,宋朝時,插花開始全面深入文人的生活,成為“文人四藝”之一。
從插花中,孫巍不僅了解了歷史,也領略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霸浻X得國學高深艱澀,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現在看來,國學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挺有趣。”孫巍希望今后跟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公共文化活動能夠加入更多國學內容,那樣就能讓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國學的魅力。
要與時俱進
紅毯鋪道,黃菊漫地,黃綢圍欄,活動組織者想營造一種莊嚴神圣的氣氛。
2019年是孔子誕辰2570周年。10月18日上午,在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舉行的本屆國學文化節(jié)閉幕式暨祭孔大典上,隨著典儀高唱“起戶”,鐘鼓齊鳴,音樂響起,社會各界400余人由國子監(jiān)持敬門緩步進入孔廟祭祀現場。他們中有領導干部,也有專家學者,有白頭老翁,也有黃發(fā)小兒。
祭孔大典上,盡管典儀再三強調,為了儀式的嚴肅性,祭祀中不許使用手機、不許面帶笑容,但整個儀式過程中,誰也不能阻擋大家(尤其是青少年)舉起手機拍照。“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難懂的誥文似乎并沒有太多人在意,年輕人都忙著將新拍的照片發(fā)到朋友圈。
盡管祭祀者仍持守著祭祀的老規(guī)矩,但從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那些精心構思的祭祀誥文的傳播力,可能還不如微信朋友圈中隨意寫下的文字。
對此,早在七年前,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長孫孔祥楷就公開發(fā)表過自己的看法:“歷朝歷代的祭祀活動,都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特定的時代內容。對于孔子文化,我們既要傳承弘揚,也要與時俱進。所以我們認為應該用更現代的方式來祭祀。”他甚至打趣說,“新中國成立都那么多年了,要是再穿古裝來祭祀,孔子肯定嚇一跳,還以為又回到古代了!笔聦嵣,在南方不少地方,如衢州,祭孔早已穿現代服裝,行現代禮儀,改“獻三牲”為“獻五谷”……
一場祭孔儀式告訴我們,傳承國學時對待傳統(tǒng)應持何態(tài)度。中國管理科學院國學與管理研究所于江山教授說得好,國學在今天的發(fā)展需要走“三化”的道路,即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沒有現代化國學不能發(fā)展,沒有生活化國學不能扎根,沒有社會化國學走不進大眾。
可喜的是,近年來傳統(tǒng)國學開始走下神壇,走出書齋,跟現代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比如,戲曲演奏用起了交響樂,歷史人物化身為動漫形象,經史子集中的文字也被作為素材寫進了現代民謠……總之,高大上的國學正在潮起來,炫起來。
要形式多樣
在本屆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國學文化節(jié)上,40多位外國留學生開啟了一場探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國學之旅。
在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古琴文化展及相關講座,帶領留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在故宮漢字體驗館,漢字創(chuàng)新體驗展,讓參觀者在沉浸式互動體驗中,了解了漢字背后的故事及其豐富的內涵與表達意向。在地壇公園,由多位設計師共同打造的《二十四節(jié)氣藝術創(chuàng)新展》,展現了“二十四節(jié)氣”這一古老智慧的藝術裝置、創(chuàng)意視頻、設計圖像和文創(chuàng)衍生品,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友人們深深體會到中華文化中人們對季節(jié)、時間與自然的不同感受。在北京喜劇院,《將軍令》《廣陵散》《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陽關三疊》《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經典樂曲,為來自遠方的客人奉上了余韻悠遠的東方之音。在角樓圖書館里,一幅幅展現國學少年求學之路的國風插畫,將生動的歷史故事及其蘊含的東方哲學娓娓道來。
跟隨著國外留學生的腳步,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國學文化的魅力,更看到國學存在于文字間,記錄在影像里,包含在音樂中,載體無所不在,呈現形式多種多樣。不管何種形式,最重要的是在人的心中播下一枚“文化認同”的種子,那樣才能在不斷澆灌中綻放出“文化自信之花”;蛟S,當我們重視在精神和心靈上繼承國學精髓,國學才能成為真正的“國之大學”。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23日 13版)
[ 責編:李伯璽]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