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妻被局长的粗大撑满小说,国产熟女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 ,晚上睡不着求个地址,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游戏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就事論事,是易被忽視的高貴品質

4 已有 1613 次閱讀   2018-07-30 07:17
就事論事,是易被忽視的高貴品質

就事論事,是一個成熟個體的高貴品質,也是一個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基石

作者:卓早早(富書簽約作者)

01

這兩天小表妹哭著跟我傾訴她的遭遇,說她被歧視了。

事情的起源很簡單,在暑期夏令營里,小表妹沒搞清楚時間表,第一堂課就遲到了。

錯當然在她,可是班主任卻自此對她產生了糟糕的印象。

此后,每次班會,小表妹就成了反面典型,被班主任拿來說事。

小表妹委屈極了,抽泣著問我:

我知道遲到不對,但是這件事為什么要與我的品行掛鉤呢?單純地就事論事,只懲罰我的遲到行為不行嗎?

我很想安慰小表妹?墒寝D念一想,在現(xiàn)在的大環(huán)境下,就事論事的品質,真的是被大家有意無意地忽視掉了。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喜歡用單一的事件就去評判他人。本來尋常的事件,非要上升到人品性格的高度。

而且他們的評價標準還特別主觀隨意,完全沒有客觀的尺度。

在我看來,就事論事,是一個成熟個體的高貴品質,也是一個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基石。

02

就事論事,意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

可是這些年每每發(fā)生公共事件,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最先想到的總是去探究誰做了這件事、 ta是什么身份背景、ta以往的行事風格等等。

最后,才能夠關注到事件本身。

我認為,這其實是一種顛倒的邏輯順序。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兩次遇到過服務員上錯菜的事情。

兩次她都是直接說出對方的錯誤,然后請求換回自己要的菜或者退菜。

不同的是,第一次她剛下飛機,風塵仆仆,穿著也很隨意。于是周圍的人就覺得朋友她是沒事找事,一點都不寬宏大量體諒別人。

“不就一盤菜嗎?上錯了就不能吃了還是咋滴?”

第二次,朋友是跟客戶在吃飯,衣著妝容氣場全開。

同樣的事情,圍觀群眾的呼聲就變成了支持。

一看就是精致女人,對生活質量有要求,所以對待菜品嚴格一點完全可以理解嘛。

你看,就因為對于做這件事的人的主觀評判,影響了對于事件的客觀判斷。

其實不管是乞丐還是公主去吃飯,上錯菜這種事,本就應該是服務員的錯誤,餐廳應該采取措施承擔責任。

可惜在生活中,個人的切身感受往往是最真切的,我們總會傾向于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傾向于自以為的正確。

有時候這讓我們很難看到事實的全貌,或者選擇性失明。

人性是復雜的,即使是一輩子的善人,也有可能做過虧心之事;即使是公認的大惡棍,在某些特定時刻,也可能會做幾件善事。

我們當然應該承認,就算是善人做了虧心事,這事也是錯的;就算是大惡棍做了善事,這事也不能就不算作是善行了。

就事論事,能夠讓我們屏除由外部因素或自我立場所形成的“認知偏差”,更加看清事物的本質,從而更高效地處理問題。

03

很多夫妻或情侶吵架時,經常會從一件小事開始,逐步升級,互相指責批判,將小爭執(zhí)變成大戰(zhàn)爭。

這就是典型的不能就事論事造成的惡果。

如果在有矛盾時,雙方都能有意識地將討論點控制在當下發(fā)生的這一件事情上,不翻舊賬,不人身攻擊,那么吵架就真的不可怕。

只是兩個人發(fā)現(xiàn)問題、繼而集中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已。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就事論事,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約定。

約定的內容是:避免互相無節(jié)制的評判,遵循相對客觀的真理。

避免互相無節(jié)制的評判,就是盡量不要做過分的引申。

遵循客觀真理就是不把事情以外的因素先入為主地作為評判的標準。

比如:一位地理學家A和普通人B爭論一個地理問題,大家在討論誰的答案正確時,很容易出現(xiàn)以下話語:

當然是A說的對!A可是XX頭銜、XX身份的地理學家!B一個普通人,怎么能跟地理學家比?

這就是典型的不遵循客觀真理,讓先入為主的成見主宰自己判斷。

另外,就事論事,還可以在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后,減輕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歸罪心理。

還是情侶吵架的例子,很多女生在吵完架后,都會不由自主地去想,是不是我哪里不好?還是他不愛我了?或者是我們真的不合適?

這種心理,就是歸罪于人,本應是找出不好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并改進,卻因為這種心理,往往將事情與人的界限混淆。到最后,傷神勞心還效果些微。

再比如,工作時,遇到老板發(fā)脾氣或同事不好相處,本著就事論事的態(tài)度,確定自己的行事沒有不妥之處后,就可以不用患得患失。

反過來,過分地去猜想老板或同事的心思,反而影響自己的狀態(tài)。

04

不論是什么事件,大或者小,高深或淺顯,都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它。

要做到真正的就事論事,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思考方式,來逐步鍛煉出這種品質。

首先,當我們對事情下判斷前,最好先問自己,對這個事情自己下意識的看法是什么,有沒有厭惡或贊同的明顯傾向。

再想想,自己的這種下意識看法的依據(jù)是什么,能不能找到理由反駁。

這樣幾次三番,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很多理由其實站不住腳,然后就會自我審視,逐漸向更理性、更客觀轉變。

其次,討論一件事情時,不要為了贏而討論。

一旦有了爭勝的心態(tài),就會千方百計想要壓過對方的觀點,很容易就會偏到人身攻擊上。

再次,記住任何脫離實際情況的假定,都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不要去假定,如果有個富婆要你男友去做小白臉,他會不會變心。

這種空泛且毫無根據(jù)的假定性問題,想多了,不僅對事件的有效解決沒有好處,還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疑神疑鬼風聲鶴唳的不健康狀態(tài)中。

政治學家羅爾斯《正義論》中提到了一個術語,叫“無知之幕”,也就是一個人在對自己的社會處境暫時失明的情形。

一個站在“無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爾蓋茨,也可能是一個非洲饑民。

如果你覺得正義就是殺光富人瓜分他的財產,萬一“無知之幕”一拉開,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比爾蓋茨,恐怕你會后悔得一頭撞死。

用作家劉瑜的話說,就是:“有當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誰時,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義。

作者簡介:卓早早,富書簽約作者,90后留英碩士,外向孤獨患者,味覺鈍感,直覺敏銳,冷辣不忌,讀書觀影幾家話,談情論史一碗茶,詩酒趁年華。本文首發(fā)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