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義(2),言可復(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对姟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jié)、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对姟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jié)、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