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我和幾位道友參觀了北京國子監(jiān),由于圖、文、實物、模型等內(nèi)容十分豐富,只能走馬觀花,即使快目瀏覽,也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真是受益匪淺。對我國的古代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有了粗略的了解。鑒古觀今,令人感慨深思。盡管五千年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分合爭亂,改朝換代,政權(quán)改變,但宗法家長制的國家政體始終沒有改變。宗法家長制官僚政治就是以儒家禮教文化為根基的。官僚政治下的各級官僚,“是在改朝換代的政治革命中逐步蛻變而來的既得利益集團,只層層對上級負責(zé),不對人民負責(zé),主要依靠人治和形形色色的宗法和思想統(tǒng)治來維持。官吏的選拔、任免靠人治而不靠法治,上級對下級的要求主要是‘忠’而不是‘廉’,統(tǒng)治者所關(guān)心的首先是國家的穩(wěn)定和權(quán)利的神化,人民的貧困和思想麻醉是他們實行壓迫、剝削和維持既得利益的社會條件!闭䴔(quán)可以靠革命、靠暴力、靠槍桿子來改變,但儒家禮教文化的基因卻還在麻醉著現(xiàn)代人們的思想,是不能用革命、用暴力所能解決的。……
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xué),也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xué),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xué)府。北京國子監(jiān)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guān)和國家設(shè)立的最高學(xué)府。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分為四級,即院試(縣、府試)、鄉(xiāng)試(省試)、會試(京試)和殿試(廷試)。
院試:在縣、府舉行,童生可以參加院試,考取的稱為“生員”、“相公”或稱“秀才”。
鄉(xiāng)試: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生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的稱“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才有資格參加,考中了的稱為“貢士”。第一名貢士稱為“會元”。
殿試:是最高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貢士才有資格參加,考中了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合稱“三甲鼎”。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