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給弟弟的這首詩,只用一個比喻,就道出人生本質,錢鐘書將其凝練為成語
●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fā)源地。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無比相信書的教育力量!K霍姆林斯基
宋朝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宋朝詩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里面有各個方面的知識財富。但這個寶庫,我們認知開發(fā)的極少。宋朝的詩歌是唐朝詩歌的延續(xù)、再發(fā)展與突破。宋朝的詩人更廣泛、詩篇更豐富。
宋代多高產詩人,陸游自謂“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現留存詩篇九千三百多首。楊萬里寫過兩萬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 留下的詩篇就更少了。那么多偉大的詩人寫了那么多首詩歌,我們更多的人只能有機會讀到他們幾首詩,可以說連皮毛都沒接觸,別說體會他們的精骨了。
宋詩反映社會視野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與唐的時代氣象與氛圍不同,詩家又勇于創(chuàng)新,因而形成與“唐音”殊異的“宋調”。宋詞作為新興的合樂詩體,既可傳誦于文士案頭,又能流播于樂人歌喉,強化了它的娛樂性和傳播力,擁有眾多接受群體。
作為宋朝最偉大的一代文豪,蘇軾是宋朝文人的代表,蘇軾的作品則是宋朝文化的縮影。蘇軾的詩,在量上自然不能與唐朝的李白杜甫相提并論,卻在哲理性和深刻性上卻具有其獨特魅力,比李白杜甫更勝一籌。
除了我們熟知的那首《題西林壁》,蘇軾還有一首更為深刻通透的詩作,那就是同樣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從這個標題上不難猜出,這是一首寫給弟弟蘇轍(蘇轍,字子由)的回詩。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與蘇轍兄弟赴京趕考,途徑澠池,住在縣中僧舍,與老和尚奉閑相談甚歡,還曾在壁上題詩抒懷。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蘇軾被任命為陜西鳳翔簽判,蘇轍送兄長至鄭州,分手回京再過澠池時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送給哥哥,詩云:
懷澠池寄子瞻兄
作者:蘇轍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轍在該詩自注中寫道“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于考中進士,未到任),又經過這里,有訪僧留題之事。
所以,蘇轍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這些經歷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充滿了疑惑,也是表達心中的感慨。同時在首聯中抒發(fā)了他與兄長依依惜別的難舍之情 。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边@個“怕”字含有雙關涵義,一是人生道路艱難,二是一種無可奈何。蘇轍的這首詩的主題是懷舊,又是回憶,又是惜別;貞洰斈辍霸鵀榭h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又惜別哥哥“獨游”,想必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過有什么辦法呢?
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鳴嘶”,但人因屬人管,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所以這首詩真正的體現還是人生感嘆!
蘇轍的這首《懷澠池寄子瞻兄》,每字每句都是對蘇軾的不舍和擔憂,情真意切,動情感人,但也僅此而已,而蘇軾的回詩 《和子由澠池懷舊》則完全上了一個層次、一個境界,詩云:
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詩的前四句對于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說: 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什么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xù)飛行,飛向何方,哪里還去考慮南北東西!因為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而且深刻,所以后來便成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往事遺留下來的痕跡。
第三聯寫澠池當年寄宿過的那座佛寺的情況:當時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tǒng)習慣,他的尸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墻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
也就是說,多少年過去了,人變了,和尚死了,物變了,寺壁壞了,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當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象是雪化了,這些爪印也不見了。言外頗有為人生的短促嘆息和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
最后兩句,作者自己加了個注腳:“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笔钦f:當年要去赴考時,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著小毛驢到澠池。所以詩中說: 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著小毛驢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遙遠,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fā)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
蘇軾的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講出了最深刻通透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啊,就像雪泥鴻爪,偶然留下痕跡,過不多久,就會被命運的大雪覆蓋,再也無從尋見,再也無人記起。大雁來過嗎?或許吧!人活過嗎?或許吧!
對于浩瀚宇宙和時間長河來說,我們的人生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終將被埋入命運的大雪并銷聲匿跡于歷史的洪流,就像老和尚奉閑一樣,生前萬般禪修,死后也只留一座新塔。
“雪泥鴻爪”——蘇軾用四個字道出人生本質,錢鐘書在《宋詩選注》將其提煉成詞,后來變?yōu)槌烧Z,意思是: 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F在用來 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蘇軾創(chuàng)作此詩時,年僅25虛歲。一個剛剛二十幾歲的青年,竟會有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實在令人佩服,真不愧為史上活得最通透的人。或許正是因為蘇軾早早就看透了人生本質,所以才看淡一切,只為快樂過一生,也算不負蒼天,不枉人世走一遭。
本文轉載自網絡。以上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