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qū),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guān)堡和相關(guān)設(shè)施等長城遺產(chǎn)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1]
長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guān)于長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筑了防御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長城修建的帷幕。戰(zhàn)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筑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秦統(tǒng)一后,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xiàn)。據(jù)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當時全國總?cè)丝诘亩种。漢朝繼續(xù)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筑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huán)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長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guān)于長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筑了防御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長城修建的帷幕。戰(zhàn)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筑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秦統(tǒng)一后,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xiàn)。據(jù)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當時全國總?cè)丝诘亩种。漢朝繼續(xù)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筑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huán)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