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冬月十四,二十四節(jié)氣的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边@一節(jié)氣,是賞松之佳時。在歷代書畫中,畫松的佳作浩若繁星,“松”顯然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蘊涵豐富人文意象的常見素材,且風(fēng)格多樣。如元王淵《松亭會友圖》軸用筆老辣而含蓄,筆筆扎實,無一猶豫之處,似可直接宋人;明沈周的《古松圖》軸,構(gòu)圖簡單,用筆也看似草草而不經(jīng)意,卻極為沉著有力;清趙之謙《墨松圖》軸,畫上行書落款筆力雄健遒勁,其金石韻味與松木的畫法相映襯,意趣橫生。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值此仲冬時節(jié),《澎湃新聞·古代藝術(shù)》特梳理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古松圖,以饗讀者。
宋 李唐 萬壑松風(fēng)圖 軸
宋 李唐 萬壑松風(fēng)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約1049—1130年),河陽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后,中原紛亂,李唐在建炎年間渡江至杭州。南宋紹興年間高宗重建了畫院,李唐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詔,賜金帶。
宋 李唐 萬壑松風(fēng)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fēng)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是繼“谿山行旅”、“早春”之后,北宋山水的另一巨作,代表了山水畫邁入另一輝煌的階段。在主峰旁陡直的遠(yuǎn)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款,此時為北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經(jīng)步入高齡,但下筆所呈現(xiàn)出的氣勢,仍令觀者撼動。畫上的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兩旁有高低參差的插云尖峰相襯,無論山崗、峭壁,造型沉穩(wěn)厚重,巖面堅硬,紋理如同經(jīng)過斧頭砍鑿,世稱“斧劈皴”。畫中構(gòu)圖采高遠(yuǎn)形式,使全畫氣氛肅穆,但李唐在構(gòu)圖上擴大了近景林木的比例,縮小了主峰,使近景松林和觀者的距離接近,空間結(jié)構(gòu)更為合理。李唐畫風(fēng)承先啟后,實已開啟南宋近景山水的先聲。
宋 馬麟 靜聽松風(fēng)圖 軸
宋 馬麟 靜聽松風(fēng)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麟(公元十三世紀(jì)),河中(今山西。┤,后遷居浙江錢塘,馬遠(yuǎn)之子。由于家學(xué)淵源,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寫生作品,自具風(fēng)格,與父風(fēng)并不相混,在畫史上保有獨立地位。
宋 馬麟 靜聽松風(fēng)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高士憩息松間,松枝受風(fēng)偏向一方,旁侍一童子。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曾云:“手揮五弦易,目送飛鴻難”。這幅畫生動地表現(xiàn)出眼睛凝神傾聽松風(fēng)之神情。
宋 馬麟 靜聽松風(fēng)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高宗題詩認(rèn)為畫中人物為“特愛松風(fēng),每聞其響,欣然為樂”的梁朝陶弘景。亦有學(xué)者比對理宗肖像,認(rèn)為此畫呈現(xiàn)理宗愛松形象。
宋人 松泉磐石 軸
宋人 松泉磐石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之題材與風(fēng)格,屬“松石格”之作品,描繪雙松挺立于磐石上,兩側(cè)有枯木為伴,兼具寒林之景象。寒林之后隱約可見清澗折曲而來,至磐石處急瀉而下,激起漩渦與浪花。 松石格是興起于八世紀(jì)的繪畫,或畫“松石”、或“樹石”,含松柏及其他樹木。它是山水畫范圍的一部分,再發(fā)展下去,則與“寒林”圖有關(guān)。李成(919—967)擅畫華北之山水,尤以景象蕭疏荒寒之寒林最具特色。繼之有郭熙(活動于十一世紀(jì)后半葉)持續(xù)發(fā)展,逐漸形成“李郭”一系之山水畫派,寒林圖也成為宋代(960—1279)相當(dāng)流行之題材。在宋代尚由文同(1018—1079)、蘇東坡(1036—1101)等人之發(fā)展,至元代形成“古木竹石”之新題材。
宋人 松泉磐石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松泉磐石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松及古木,不但強調(diào)癭瘤累累,還一再重復(fù)枝勢折轉(zhuǎn)之情態(tài)。較之“宋人喬木圖”,本幅畫樹枝之折轉(zhuǎn)情態(tài)更趨向于形式化。此畫風(fēng)約在南宋(1127—1279)的中、晚期,與馬夏流派強調(diào)筆墨之趣有異曲同工之妙。畫枝干之情態(tài),如發(fā)揮寫書法之用筆,畫家在描繪真實之形象,與表現(xiàn)瀟灑之筆墨,兩者之間,實以較偏重后者。枝葉間尚可見許多墨點,是在寫枝干、樹葉之余,墨韻猶有不足之感 再以“彈墨法”持筆在小弓之弦敲彈,使墨點噴灑在畫上,形成“點”、“線”、“面”更豐富的變化。
元 李衎 雙松圖 軸
元 李衎 雙松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李衎 雙松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衎(1245—1320),河北薊縣人。字仲賓,號息齋道人。曾出使交趾,深入竹鄉(xiāng),對竹的形色生態(tài)作過詳細(xì)的觀察。著有《畫竹》《墨竹》兩譜。 坡石上雙松高聳,尚有幾株枯樹依依旁立,似是描寫歲寒草木都已枯凋,而松樹的枝葉仍然茂密蒼翠。松葉以細(xì)筆中鋒畫成球狀,松干漬染圓渾,饒有秀雅溫潤的感覺。在畫幅左側(cè)枯樹坡石間,有“仲賓更字息齋”的印文。
元 盛懋 松石圖 軸
元 盛懋 松石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左上款署:“至正己亥仲秋廿二日武唐盛懋子昭作此圖為祐禎壽。”下鈐“子昭”、“盛懋”印!爸琳汉ァ睘橹琳拍辏1359年),受畫人“祐禎”不知為何許人。本幅左下鈐鑒藏印“囗公讀過”、“見陽圖書”、“寒云珍藏元人名跡”、“子安珍藏記”。
此圖為元代晚期著名畫家盛懋所作,是一幅為人祝壽的作品。圖繪一株古松,幾乎占據(jù)了整個畫面,上端枝干下垂,松針細(xì)勁,樹下繪山坡秀石,溪水流淌,襯以荊棘,無背景。畫法工穩(wěn),筆墨蒼勁渾厚,隱隱透露出剛猛之氣魄,又不乏水墨滋潤灑脫之風(fēng)神。圖中松樹畫法頗具特色,用淡墨皴染樹干,濃墨點苔,從而增加了其厚重感與樹皮的質(zhì)感。松針則用細(xì)筆濃墨畫出,筆法挺勁,筆勢爽利尖峭,既有南宋院體風(fēng)格的遺意,又有自己工寫相兼的獨特處理方法,別具一格。坡石以水墨暈染為主,濃墨點苔,皴擦并用,意態(tài)生動。
元 李士行 喬松竹石 軸
元 李士行 喬松竹石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河北薊丘人,李衎(1245—1320)之子。兼善詩書畫,所畫竹石,得自家學(xué)。 松樹一株在坡石、竹葉的陪襯下,傲然挺立,只有兩枝上有松葉,余皆是枯枝杈丫,展現(xiàn)的是松干盤曲勁拔的美感。用筆簡潔有力,松干富有提頓變化,竹石則平滑溫潤。
元 曹知白 雙松圖 軸
元 曹知白 雙松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上海人。字又玄,號云西。至元年間,為昆山教諭。善畫山水,師法郭熙。 濱水石坡上兩棵虬松,拔地而起,勢如參天,背襯以雜樹,掩映在煙靄中,漸遠(yuǎn)漸晦。并立雙松,干頂枝條向周圍虬蟠伸長,旁配以遠(yuǎn)水,成無盡景,畫成于天歷二年(1329),時年五十八。以松樹成為山水畫中描摹的一重點,概與元朝整個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畫家借事物明志,而松之堅拔,使雙松正可作為友情堅貞之象征,在元畫中這類作品甚伙,如朱德潤、唐棣等大家之作。
元 曹知白 雙松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審視諸家之雙松,皆可找出從李衎以來,所持有李郭派描寫樹石的嚴(yán)謹(jǐn)傳統(tǒng)。但和諸家筆下略帶書法性夸張的松樹相較,先生在樹形及用筆上,展現(xiàn)了平實的個人風(fēng)貌。 畫家以直線皴配合鱗皴表現(xiàn)松干皮,并在樹身上加上齊列的橫點苔,顯得工整規(guī)律,但伸展曲折詭譎的松枝經(jīng)營,枝梢回轉(zhuǎn)上仰之姿,和向四面散射細(xì)疏的松針,打破了松身的平整。雜樹枯枝則取蟹爪筆法,和其晚年七九歲所作《群峰雪霽圖》前景三松簡淡筆墨對照,此幅用筆顯得嚴(yán)整而厚實。
元 王淵 松亭會友圖 軸
元 王淵 松亭會友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若水,號澹軒。幼習(xí)丹青,曾得趙孟頫指授。其花鳥師黃筌,山水師郭熙,人物師唐人,皆極精妙。 本幅成于大德三年(1299年)。繪松峙岸邊,亭安水上,其中一主一客,另五舟泛于江面。用筆老辣而含蓄,筆筆扎實,無一猶豫之處,似可直接宋人。
元 巴顏布哈 古壑云松圖 軸
元 巴顏布哈 古壑云松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巴顏布哈(生年不詳,卒于1359年),元史列傳作伯顏不花的斤。蒙古人,姓畏吾兒氏,高昌王的孫子。字蒼巖,號蒼崖。是元朝大書法家鮮于樞的外甥。官至江東廉訪副使。通曉音樂,以畫龍出名。本幅構(gòu)景很突出,蒼松高聳,峰嶺出于云表。筆墨頗具文人畫的趣味。
明 戴進(jìn) 墨松圖 卷
明 戴進(jìn) 墨松圖 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本卷款署:“西湖靜庵筆”,鈐“錢塘戴氏”、“文進(jìn)”、“竹雪書房”!爸裱⿻俊笔谴鬟M(jìn)在京時所用齋號,從畫面鈐印可知,此圖應(yīng)為戴進(jìn)在京期間所作。此圖承續(xù)宋元文人水墨畫的傳統(tǒng),用較放逸的水墨筆法畫具體真實的物象,墨色濃淡層次豐富,干濕對比鮮明,松枝草葉筆畫凌厲,顯示出戴進(jìn)吸收文人畫營養(yǎng)又不失個人筆墨風(fēng)格的繪畫面貌。
此圖與朱孔旸《湘江煙雨圖》同裝一卷。
明 沈周 古松圖 軸
明 沈周 古松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江蘇長洲人。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為人寬厚有大度,能詩工書,不但善畫山水,亦兼花果、翎毛等。 老松一株,藤蘿盤繞,左側(cè)主枝自右斜向左下,與主干幾成平行的角度,頗有意趣。構(gòu)圖簡單,用筆也看似草草而不經(jīng)意,卻極為沉著有力。約作于七十歲,并由款書來看,當(dāng)是為友人祝壽而作。
明 沈周 參天特秀 軸
明 沈周 參天特秀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參天特秀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遼陽劉獻(xiàn)之來吳,與沈周相識于姑蘇臺,周因?qū)懘朔浿。獻(xiàn)之材士,而松亦具凌云之高,蓋以松喻人也。畫此時為己亥(1479)周年五十三歲。后七年乙巳(1485)劉獻(xiàn)之以此幅轉(zhuǎn)贈陳鳳翔,陳又持來求沈周為之重題。后題周年五十九歲。五十三歲之題,筆力猶弱,與五十歲林逋手札二帖題句極接近。其中“我”字“有”字兩幀具有,用筆結(jié)體,幾于雷同。五十九歲之題,則筆力遠(yuǎn)為老練。畫筆始于此時由雅秀漸趨粗勁。
明 沈周 雙松 軸
明 沈周 雙松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沈周行書自題: 堂下有松樹,參云數(shù)百年。種松人未老,常作地行仙。沈周。
明 仇英 松陰琴阮 軸
明 仇英 松陰琴阮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澗邊,士人對坐蒲團上,彈琴撥阮于松風(fēng)澗響之間,與大自然之聲相融。后植虬松一株,以墨筆鉤畫,轉(zhuǎn)折勁捷挺拔;人物細(xì)筆白描,雅逸工整間頗具文人氣息,于仇畫中別自一格。 本幅構(gòu)景清曠,筆墨簡賅,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法,石用披麻皴法,此皆于仇畫中甚為鮮見,是仇氏有意回避鮮麗精巧的行家作風(fēng),而趨士人所尚之簡淡質(zhì)樸,并擇取明際文人雅尚之題材。
明 謝時臣 青松白云圖 軸
明 謝時臣 青松白云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謝時臣(1488-1548年尚在),字思忠,號樗仙,江蘇吳(今蘇州)人。能詩善畫,山水法沈周,得其意而稍變。尤善畫水,江潮湖海,俱見其妙。論者謂其氣勢有余,韻秀不足,雖屬吳派,卻兼有浙派戴進(jìn)、吳偉之風(fēng)。 本幅蒼松兩株,盤紆而上,其后襯以云氣。用筆蒼老而有力,以雄渾見勝。
明 程嘉燧 孤松高士圖 軸
明 程嘉燧 孤松高士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士依孤松遠(yuǎn)眺、小童攜琴相隨以及青山與江水相隔之景,頗有晉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之詩意。本幅款署: “崇禎四年秋九月,孟陽畫于虞山耦耕堂。”鈐“程嘉燧印”白文印。崇禎四年即1631年,作者時年67歲。
此幅構(gòu)圖取法倪瓚“一江兩岸”式,重點突出孤松與高士,點明了高逸的主題。山體采用疏散的披麻皴,有元人筆意。人物神情凝重,刻畫入微,筆法細(xì)膩舒朗。設(shè)色清雅,以花青入色,山色青翠,古松秀郁,整體畫面呈現(xiàn)出儒雅清麗的韻致。
清 王翬 仿沈周古松圖 軸
清 王翬 仿沈周古松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蒼松兩本,虬枝盤結(jié),于夜霧暝濛之中,樹后盡作倒垂松影。細(xì)觀此畫,松與影上下枝有對稱處。或是墨汁未干之時,將畫紙折疊,使畫成部分移印于另一端,故松影錯雜,意象空濛,異于成法也。據(jù)印文為八十歲畫,干支署戊子,應(yīng)為七十七歲畫。
清 惲壽平 松竹圖 軸
清 惲壽平 松竹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右上自題五絕一首并款署: “徒倚白云外,盤桓陶徑深。相看惟石友,同有歲寒心。甌香館制,白云溪外史壽平!鈐“南田草衣”白文印,“壽平”、“寄岳云”朱文印。收藏印有:“仲麟鑒藏”白文印、“婁東陸愚卿愿吾氏秘篋圖書”朱文印。
此圖所繪松、竹、石是文人畫家慣寫的題材。因惲氏晚年自號“白云溪外史”,題畫詩中首句“徒倚白云外”當(dāng)為實寫。“盤桓陶徑深”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表達(dá)了作者擬學(xué)陶淵明而歸隱白云溪之意。所繪松竹蒼勁秀麗,畫面所呈現(xiàn)出的明潔秀逸正是畫家晚居時悠然淡逸心境的寫照。
清 李方膺 墨筆古松圖 軸
清 李方膺 墨筆古松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古松一株,姿勢挺健,仿佛一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迎風(fēng)立于畫中。全幅布局簡潔,筆法蒼勁,意境深邃,表現(xiàn)出作者剛正不阿的個性,是李方膺晚年的代表作品。
清 趙之謙 墨松圖 軸
清 趙之謙 墨松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畫家自題,此圖參用了篆、隸、草三體的書寫技法來描繪松樹,落筆圓渾滋厚,與作者的書法風(fēng)格同一格調(diào)。樹干、枝條、松針以草書筆法表現(xiàn),秉承了文人畫豪放灑脫的傳統(tǒng)。畫上行書落款筆力雄健遒勁,其金石韻味與松木的畫法相映襯,意趣橫生。此幅不愧為趙之謙以金石、書法入畫的代表作。
本幅款署:“同治十一年七月,梅圃仁兄大人屬。趙之謙!扁j“趙之謙印”朱文印。“同治十一年”是1872年,趙之謙時年44歲。
民國 吳昌碩 蒼松 軸
民國 吳昌碩 蒼松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吳昌碩行草書自題: 郁勃縱橫誦天保。南山并壽成習(xí)慣。黛凝霜雪。濤翻星斗。秋老唳風(fēng)巢鶴穩(wěn)厓?諊u氣。成龍后。破寂寥。窗外聽弦詩。蒼冉叟。移云海。閑揮肘。騰谷嘯狂張口。莽天涯。敢試斧斤。誰手唐篤石床聽便好。秦封東岱。公何有邈前塵。一語問。留舊從游不。貞壯索寫大幡即乞兩正。丙辰(1916年)夏。吳昌碩年七十三。
民國 王震 松鶴 軸
民國 王震 松鶴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王震行書自題: 蒼松拔地干霄勢,久有清陰覆綠苔。夜半風(fēng)濤相應(yīng)和,月明千歲鶴歸來。辛未(1931年)上田先生雅屬。白龍山人寫。
近現(xiàn)代 傅抱石 松溪觀山圖 軸
近現(xiàn)代 傅抱石 松溪觀山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題: “暮年留眼但看山。抱石寫苦瓜詩意于金剛坡下山齋。”鈐“抱石之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長方印。
題跋中所提“苦瓜”指苦瓜和尚,即明末清初的畫家石濤。
此圖布局滿密,但見峰巒疊嶂,壁立千仞,一線飛流倒懸山間,水于山下匯為溪流,淙淙不息。長松挺秀,枝條紛披,有遮天蔽日之勢。文士立于橫跨兩岸的板橋上縱目遠(yuǎn)眺,似為這幅天然圖畫所折服。
此圖為傅抱石夫人羅時慧捐獻(xiàn)。
(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相關(guān)資料。)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