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不特:未刊書信里的“胡適世界”
作為開一代風氣的人物,胡適與北大的關系不可謂不深。某種意義上,沒有北大這一平臺,就沒有那般“舍我其誰”的胡適——至少胡適在近代中國會是另一個樣貌?上驳氖,與胡適有關的材料仍時有發(fā)現(xiàn)。且不提周質平先生二十多年前整理的《胡適未刊英文遺稿》(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1年),去年即有付祥喜先生編著的《胡適未刊日記輯注》(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年)付梓,今年年初又有鄒新明先生編著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胡適未刊來往書信》(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下文簡稱《未刊書信》)問世,且是皇皇兩巨冊。
3月初推薦大學圖書館采購《未刊書信》,4月下單,5月底納入館藏,6月初我從圖書館借得此書。16開,精裝,淺綠色的封面,清新典雅,假使胡適復生,見到此書,大概也會嘖嘖稱嘆。
據(jù)前言介紹,《未刊書信》包含兩部分,上冊主要收錄夾在胡適藏書中的書信,其中中文書信110余封,英文書信50封,且不乏名家的手筆。下冊則收錄胡適卸任駐美大使職務后,美國政要、教育界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以書信形式給胡適的留言,共計130封,144頁。后面這部分書信“所用信箋整齊劃一,裝在特制的函套內”,是胡適特意送給北大圖書館的。胡適大使卸任后的這些名人留言,其實是賽珍珠和Mrs. Hughes發(fā)函征求而來的,所以大都對胡適離任表示遺憾,稱贊胡適擔任駐美大使期間的貢獻,“難免溢美之詞”。這些留言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如果有人單單以這批材料來評價胡適作為駐美大使的成績,則未免為材料所欺,難稱高明。
順便一提,關于胡適駐美大使的功過,鄙意以為目前最具參考價值的當屬齊錫生先生的力作《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zhàn)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1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齊著的一個好處在于,它不是專門研究胡適的,而是立足于中美關系,充分利用官方檔案和私家文獻,對蔣介石、胡適、宋子文、陳光甫等都有深入的考察和剖析,當然對胡適大使的成敗得失也有所評騭——我們不必完全贊同其具體評判,但這種整體視野和比較的眼光是不可或缺的。
前面扯了這么多,主要是針對《未刊書信》下冊的一些感想。綜合上下冊而言,我最大的感覺是,《未刊書信》與其說是研究胡適本人的一筆材料,不如說是步入胡適世界的一把鎖鑰。本書雖然題作“未刊來往書信”,其實絕大多數(shù)是寫給胡適的,胡適寫給他人的則屬少數(shù),真正構成往復關系的更是寥寥。就此而言,這些出自名公巨卿或無名小卒之手的書信和留言,構造了一個“胡適世界”。換言之,我們只有更廣泛更深入地了解這個“胡適世界”,才能更充分地把握胡適其人其學其思。這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論世知人”。尤其是看到目錄上那一連串的英文人名,如果對那些人名背后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缺乏理解,那就等于關上了走近胡適的一扇窗。胡適終身推崇美國,熱愛美國,如果我們對美國的了解僅限于胡適的見聞,那自然不免被胡適牽著鼻子走。
慚愧的是,筆者對那些英文人名背后的世界所知極其有限,所以下文主要是對《未刊書信》上冊所收中文書信的一個整理,附上幾句粗淺的讀后感。
就內容而言,這些中文書信大致可以歸為六類:(一)批評推薦,(二)學術研討,(三)實際事務,(四)文字改良,(五)日本相關,(六)其他。當然,這只是一種便宜的歸納。
批評推薦
這些中文書信大都是夾在藏書里的,基本上是贈書,請胡適批評、推薦或作序的。比如,何天行1931年考入中國公學,1935年轉學至復旦大學,1945年任西湖博物館歷史部主任,1949年任浙大人類學古器物學兼職教授。他在1948年出版了《楚辭作于漢代考》一書,給胡適寄了一冊,抬頭“適之先生校長鈞鑒”,末署“門人 何天行拜上”,信中交代原委:“自離母校中公后,違暌教誨者已十余年矣。引詹風猷,恒切心馳。茲坿奉拙作《楚辭作于漢代考》一冊,原為十年前舊作,自太平洋戰(zhàn)前即交中華書局印行,今始出版,擬請先生德便賜正!”(85頁)
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暴得大名”后,追隨者、仰慕者數(shù)不勝數(shù),尤其是年輕一輩。書中收錄了一個叫羅雄飛的青年寫給胡適的信。這位羅雄飛“生平不詳”,可以說是再普通不過了。然而也正因為他的平凡,羅氏此信(凡三頁)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此處不厭其長,抄錄于下:
我的親愛的先生:
我不敢怎樣講愛先生,我為先生走了路八千,一次走邵陽,二次走祁、衡,三次走永豐、湘鄉(xiāng)、藍田,四次走邵陽新設民眾圖書館,五次走筆上桂林,六次走筆下南京;但終以為不上心,七次又親自下長沙,書本呢?書本真的在缺莊的書店里(僅僅購得一種《廬山游記》)。在這個當中,本有朋友介紹到湖大;可是一來沒有心情,二來有種小說自號《羅雄飛說》,分《太平說》《文藝說》《愛情說》《事業(yè)說》……《太平說》分《治世大綱》《治世方略》,《文藝說》分《十八般文藝》《文藝通考》……很想找個理想的地點,理想的先生,求合我的理想,達到我的志愿。我想胡先生決不是那個小圈子的胡先生,而是四萬萬同胞的胡先生,普遍天下的胡先生;凡屬現(xiàn)代青年都有格向胡先生請問,胡先生對于現(xiàn)代任一青年都有答問的天職;于是第八次乃決意北上,不料行至長江,行李誤墮江心,這分明是天意不許,為什么不能感動呢?敬錄《文藝說》一篇呈寄,請求指教,不要嫌棄。
你的望門生羅雄飛寄于漢口,現(xiàn)住湖南邵陽中鄉(xiāng)靈官殿老官橋,八,十(181、183、185頁)
估計很多讀者跟我一樣,不知道信中所謂“我為先生走了路八千”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分明可以感受到一個理想主義青年的心境和抱負——只是他的抱負,或許由于時乖運蹇,在歷史上終究未能留下鮮明的印跡。而這正是“胡適世界”的一個縮影——跟那些名家相比,書中這類名不見經(jīng)傳者的片言只語更引人遐思。竊以為,這恰是《未刊書信》最大的價值所在。
胡適提倡新詩,影響甚廣,《未刊書信》中也有所反映。譬如,清華外文系學生曹葆華于1930年底出版了《寄詩魂》,他將這本詩集寄給胡適,“若是先生認為值得介紹給大眾,我便希望先生寫一篇評文公諸報章”(21頁)。此外,書中還有兩人給胡適寄過自己的詩集。一位是唐世隆,生于1901年,卒年不詳,他曾在劉文輝川軍歷任排長、連長、副官、參謀等職,抗戰(zhàn)爆發(fā)后擔任川軍某軍少將參謀長,1949年后以中醫(yī)行醫(yī)。他的《民間疾苦詩》是個油印本,一函兩冊,第二冊是第一冊的刪改本,出版于1931年。他在信中說這個詩集“差不多是依據(jù)先生的主張和意旨而選成的”,“皆不出白話的范圍”,希望胡適能“賜以序文”(233、235頁)。另一位叫祝實明,原名祝世德,生卒年不詳,1927年任教于四川萬縣某中學,1931年任教于江西璧山縣某中學。他曾在1932年給胡適寄過一首故事詩《楊媽》,“偶蒙獎飾,至今心感”,“我這十五年來,在工余尚不能忘情寫作。今將自費印行的兩部詩集寄上,聊以表示歡迎先生回國的熱忱”(417頁)——祝氏寫于1946年7月的這封信夾在《不時髦的歌》一書中。
除了自己寄呈“拙作”外,也有通過第三方轉贈的,比如熊十力請蔡元培代呈《尊聞錄》(出版于1930年)給胡適。張光祖遵囑將友人萬宗一的《墨辨新詁質疑》(出版于1946年)轉呈胡適,懇請“教正”。另外,老師也會推薦學生、后輩的作品,請胡適指正。比如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文典將學生曲瀅生的畢業(yè)論文《韋莊年譜》寄給胡適,褒揚曲君“厚重樸質,治學甚勤”,強調該書乃“經(jīng)師友之慫恿,始印數(shù)百部,意在就正于有道,非為名計也”,期望胡適能“時時訓誨教導之”(171頁)。馬衡將青年學者石松原的《論語正》《孝經(jīng)正》二書寄呈胡適(193頁),又是一例。
學術研討
身為著名學者,胡適經(jīng)常通過書信論學問難,所以本書出現(xiàn)學術討論、學術批評的內容,毫不足奇!段纯瘯拧愤@方面的材料雖不算多,但亦有幾例。比如,范振生(1936年畢業(yè)于北大史學系)1934年9月致信胡適,對《章實齋先生年譜》中萬經(jīng)、邵晉涵的年歲提出質疑(51、53頁)。又如,胡先骕評林語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吾民》),雖字數(shù)無多,卻不能不嘆服其評判精準周正:“林語堂君大作已讀畢,其文字極佳,惜所見不少淺陋之處,而批評每每過火,然較之一般西人之著作自遠勝也。原書今走價奉還,余不一一!保107頁)附帶一提,所謂“走價”,意指派遣仆役。再如,袁同禮在寫給胡適的信中直言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所論諸子各節(jié),頗多有可商榷之處”(361頁)。
《未刊書信》中最有意思的一篇文字大概要數(shù)王季同寫給胡適的三紙批評。和書中大部分留言性質的短箋相比,這封天頭地腳幾乎塞滿毛筆字的來信可謂罕見。據(jù)書中介紹,王季同(1875-1948,一說生年不詳)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在現(xiàn)代數(shù)學、物理學、機電方面均有不俗的成績,1928年任中研院工學研究所研究員,晚年研究佛學,著有《佛法與科學之比較》《佛法省要》《因明入正理論摸象》等。王季同此信寫于1943年11月18日,他聽兒子王守競說胡適離任駐美大使后,到紐約繼續(xù)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下編。對此王氏說,胡適在十余年前為寫下編而讀佛書,可是“讀佛書不得要領,于是佛教與禪宗,乃至受禪宗影響而產(chǎn)生之宋明諸儒哲學,皆無從寫起,而不得不擱筆”。繼而王氏根據(jù)胡適擔任大使期間拒絕演講佛法的傳聞,斷定胡適在佛學方面大抵裹足不前,“足下既不能把握佛法旨要,則大箸下編惟有滿紙敷衍文章,如清代應舉者第三場之五道空策而已,非但毫無精彩,且恐帶累頭二場文字亦減色不少矣。”因此奉勸胡適“不寫為妙”,“若足下決計完成此大箸,則請放棄其西學于歐美先入為主之唯物成見,一依弟勸,則弟可保足下寫一冊最有精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下編也”(257頁)。王氏主張佛法禪道為“宇宙間唯一真理”,他對自己的佛法極其自信,且認為唯有胡適“飽讀佛書,兼精科學,必能認識拙箸之真價值”(259頁)。言下之意,胡適的《哲學史大綱》下編若要成功,必須參考我王某的佛法理論,故奉呈《因明入正理論摸象》一書,最后再次強調“佛法所以異于一切宗教,是真理而非迷信”(261頁)。鑒于胡適一貫視宗教為迷信的思想,他恐怕很難認同王氏的觀點。順便一提,王季同育有五子二女,其兒女多為著名大家,此信中提及的王守競在量子力學方面成績卓著,歷任浙大、北大教授、物理系主任,1949年赴美。
實際事務
名滿天下之后,胡適的心思并不局限于學術方面,他人也會因名人效應而有各式各樣的請托。加之世事紛紜,滄海橫流,時人不能不做出應對。書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譬如,有個叫蔡正中的作者寫了一冊《今后我國的出路及人類之將來》(出版于1933年),寄呈胡適,信中表示“這是我的處女作,是我不傍任何門戶的處女作,是我欲救黨國人類的處女作,若一得之愚,尚不大謬,可堪方家一笑,不吝賜教,更所歡迎”(17頁)。
抱有這種救世熱忱的當然不止蔡氏一人,一位名叫“智武”的作者給胡適寄了一冊《援世寶鑒》(出版于1947年),印刷體的函件內容如下(標點為筆者所加):
蓋一國興亡,匹夫有責,況今內亂外患,豈忍坐視而束手待斃者乎?予志本欲為國為民,乃因家此年邁又恙,故不克分身,而無奈祗可一面侍親,一面著書,贈與當今執(zhí)政諸公,以作治國之參考耳,且亦略了平生之愿。俟母恙愈體康時,再懇高堂允予從軍,誓決首平內亂,而后復吾國所失之領土邊疆,重振祖國之榮光,以達成世界第一強國,而后方休。(404頁)
從中不難體會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心境和志向。
此外,陳萬里寄呈《江蘇兩年來的衛(wèi)生工作》,程敷鍇寄呈《黃山旅游指南》,戴堅奉上《兵學研究綱要》,焦易堂《縣自治法草案縣自治法施行法草案》征求意見,金國珍《市政概論》、孫澤英《獨裁政治之理論和實際》等,大體皆可納入此類。
改良文字
清末民國,危機深重,無數(shù)知識分子贊成“漢字有罪論”,認為漢字拖累了國民,導致國家落后于時代。在翻開《未刊書信》之前,我決沒想到書中有這么多信跟改良文字、普及教育有關。例一,廣東新會人陳瑞祺在香港設立道字總社,與其子陳子民創(chuàng)造拼音“道字”,以期改良文字。陳氏與胡適“素昧平生,且天涯海角,各處一方,關山遙阻,欲拜訪而不能,但素聞大名,如雷貫耳,尤以改良文字為己任”,遂介紹自己的“文字科學化”經(jīng)驗,并奉上《道字初刊》一書,“倘蒙認為有研究之價值,還請隨時頒示指導”(29、31頁)。例二,山西臨汾人賀生樂在信中表示(印刷體):“昔年對于漢文字畫意義頗感高深,平民未易普及,不揣冒昧,積十數(shù)年寒暑,竊取各種文字之長,著成《平民新字說》《平民新字原》《平民新字匯》各一冊”,“乞賜斧正,幸有以教之”(90頁)。例三,福建永定人黃學周在鄭州致信胡適,寄奉自編讀物《布丁》一冊,以助推國語羅馬字拼音運動,藉此達到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的目的。例四,生平不詳?shù)暮單慕o胡適寄了《簡筆字匯稿本》一書。例五,江西宜黃人歐陽溱將《簡體字之研究》奉上,請胡適匡正。例六,廣西桂林人易熙吾致信某根泰,請后者將自己在抗戰(zhàn)八年間寫成的《常用字源》轉呈胡適,希望“胡校長加以指導鼓勵”(355頁)。由此可見,曾有多少人為文字問題所擾,并為之付出無數(shù)的努力。
日本相關
胡適雖然沒有留日的經(jīng)歷,但他與日本學者多有往來。書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青木正兒和桑原騭藏給胡適的信札。青木正兒早年在京都大學師從狩野直喜和鈴木虎雄,是較早對中國新文化運動作出呼應的日本漢學家。這封信寫于1921年2月,夾在《李卓吾先生批點忠義水滸傳》一書中,信的內容也跟《水滸傳》有關。京都漢學耆宿桑原騭藏在信中寫道:“素聞大名,無緣面晤,常以為憾。頃日所著蒲壽庚一篇獻贈左右,謹請指正。并頌文安!倍镀褖鄹论E》正是桑原氏的一部代表作。
另外,李大釗的信中提及日本學者帆足理一郎的《哲學概論》,該書譯者請李大釗轉交給胡適核閱。不過書中沒有提供中譯本和譯者的信息,尚待進一步考證。還有,顧頡剛1935年的信中提及聞宥的《論字喃之組織及其與漢字之關涉》(《燕京學報》1933年第14期),說“《東洋學報》曾介紹過,稱為日本人尚未研究過的問題”,可見當時學人對日本學界的動向也是相當關注的。
最讓人感慨的則是陳榮捷1942年4月26日于夏威夷檀香山寫給胡適的信:
昨天鈴木大拙博士寄來他的著作兩本,其中一本是他叫我轉寄先生的,已經(jīng)立刻轉遞了。他說,在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之下不能夠直接呈上,真是可惜,只希望“Peace will soon be restored between us when we are rational beings again”。高楠先生的信也有“有口難言”的話,辛酸的很。先生替祖國做了許多工作,我們留檀的人都很感佩。
此時胡適還在大使任上,日軍正在大陸肆虐。鈴木大拙和胡適圍繞禪宗有不少討論,當此之際,兩國學人的關系甚為微妙。所以鈴木大拙說希望早日恢復理性,實現(xiàn)和平。信中提及的“高楠先生”當指高楠順次郎,也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學者,1929年獲得法國儒蓮獎。
其他
所謂“其他”,包羅甚廣,且略舉數(shù)例。有請教西洋哲學史和論理學(即邏輯學)的英文參考書的(包鷺賓),有上門取手稿的(顧隨),有請幫忙催促稿費的(馮沅君),有商請他人到商務印書館就職的(高夢旦),有交換圖書的(北大圖書館以《五禮通考》與胡適交換《羅念庵集》,胡適致皮宗石單不廣),有幫學生向胡適求助的(沈從文),有請胡適幫忙物色教職的(趙貞信)。
上文提及“胡適世界”,不僅包括今人熟稔的胡適的“朋友們”,還包括許多我們此前從未耳聞的名字,或者雖曾耳聞實則不甚了了的名字,這些名字背后的世界也是“胡適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試舉一例。羅章龍——因不研究中共黨史,筆者雖然知道這個名字,但直到這次閱讀《未刊書信》時才注意到他生于1896年,去世于1995年,享年100歲。羅章龍是湖南瀏陽人,早年跟毛澤東等發(fā)起組織新民學會,曾參與創(chuàng)建共產(chǎn)主義組織,多次參加領導工人大罷工,1923年中共三大上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局委員,在中共四大、五大、六大上當選中央委員,1931年因反對王明被開除出黨。另一個出乎意料的地方是,羅章龍在經(jīng)濟學方面也有成績,他1934年出任河南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后又在西北大學、華西協(xié)合大學、湖南大學任教。1948年7月,羅章龍給胡適寄贈了“拙著《經(jīng)濟史學原論》一冊”,“先生哲史泰斗,海內文宗,至祈不吝賜正為禱”!@恐怕是某些“胡適迷”所無法想象的。
我們之所以能從《未刊書信》中了解到很多人的信息,自然要歸功于整理者的辛勤付出。比如,整理者考證出信件作者的姓氏和寫作年份,更不要提字跡辨認這類最普通也最煩難的問題了。此書有影印,有錄文。錄文方便讀者,影印則提供了錄文難以直接呈現(xiàn)的很多信息,最明顯的如作者的書法。整理者在前言指出,李大釗的信雖僅寥寥數(shù)語,卻是北大圖書館迄今為止收藏的唯一一封李大釗的手跡;蔡元培給胡適的信,也屬于北大圖書館館藏中的吉光片羽。此外,我們對照青木正兒和桑原騭藏的書法,或可窺探日本東洋學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由影印件還可看到青木正兒信箋中縫有“守拙蓬廬”的字樣,這大約是青木氏的書齋名(206、208頁)。劉文典的“國立清華大學用箋”上欄有孫中山遺囑的片段,下欄有“天下為公”四字,側欄有“同志仍須努力”字樣(170頁),大約是羅家倫執(zhí)掌清華后的遺影。再如,張國維的“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用箋”(376頁),也在某個側面反映出“賽先生”在近代中國的印跡。這類例子所在多有,恕不一一。
本書的整理是非常細致的,閱讀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差錯,不過仍不免無心之失。一是在援引他人論文時遺漏了作者的名字(409頁),《中美關系歷史大潮和個人學術追求——以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朱士嘉為例》(《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著者是王成志。二是下冊提及Dorothy Canfield Fisher 最著名的著作為兒童讀物Understand Betsy(771頁),不過書名中的“Understand”應為“Understood”。
讀罷此書,最讓人感動的是整理者鄒新明先生在前言中的一句話:“時光匆匆,每個人都不完全是時間的主人,因此能真正好好做事,且能夠做出點事情的機會并不多。”就這兩巨冊的《未刊書信》而言,鄒先生的的確確把握住了機會,好好做了一番事情——這是時間的饋贈,勝過俗世的任何獎狀。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