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史品鑒
魯迅,一直都是中國人們引以為傲的一個文化標識。盡管歷史上的人對魯迅的評價并不相同,有贊揚的聲音當(dāng)然也有貶低的聲音。例如秋瑾,這個英勇的革命戰(zhàn)士,不同于魯迅筆誅口伐,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反抗,就不怎么欣賞魯迅,甚至對其破口大罵并拔刀相向。還有蘇雪林、郭沫若、王朔等等,都對魯迅的言論及作風(fēng)有著自己的思量。
有人說過,很難想象魯迅一生罵過那么多的人,也很難想象魯迅被那么多人罵過,這或許是最中肯的解釋了。但無論如何,他確實是20世紀的一位文化巨人,用自己的筆為自己發(fā)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氣腫病逝于上海。
魯迅先生已安詳?shù)娜ナ?/SPAN>
他曾留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guān)于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xué)家或美術(shù)家。六、別人應(yīng)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dāng)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fù)、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從魯迅的遺言中也能看出這位老人一直都秉持著自己做人的原則,即使去世了,也依然記在心里。
上海當(dāng)時的情況
魯迅去世的噩耗很快傳遍了中國,整個國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無數(shù)敬仰魯迅的人們都趕到上海來參加魯迅的葬禮。
魯迅去世后,很快就成立由蔡元培、內(nèi)山完造、宋慶齡、史沫特萊、沈鈞儒、蕭參、茅盾、胡愈之、胡風(fēng)、周作人、周建人等十三人組成的治喪委員,專門進行協(xié)調(diào)管理,因為據(jù)說,第一天前來吊唁輪訓(xùn)現(xiàn)實的有近五千人。還將魯迅的大致遺言內(nèi)容以訃告刊的形式登于上海中文和日文的報紙上。
吊唁之人很多
從十月十九日逝世至二十二日安葬這四天間,無數(shù)人都赴萬國殯儀館瞻仰遺容以及伴送至萬國公墓參與葬禮。
從殯儀館到萬國公墓的路程大約有十多里,無論年長都一律步行,十分自覺。行列在前面的是歐陽山、蔣牧良,兩人分左右執(zhí)撐著“魯迅先生殯儀”一幅白布制的特大的橫額,中途也有其他人進行輪流替換。當(dāng)時在滬西一帶,到處都是低著頭,沉著臉,衣袖上纏著黑紗的男女青年。各個吟唱著挽歌,情緒低沉。
抬棺的人包括著名作家巴金、葉圣陶、張?zhí)煲怼⒙櫧C弩、胡風(fēng)、蕭軍,還有蔡元培、宋慶齡、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胡愈之、王造時等人,都是一些大有來頭的人。
抬棺的情形
《毛澤東文集》曾說:“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圣人,魯迅則是現(xiàn)代中國的圣人!辈粌H如此,郁達夫也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些偉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數(shù)以千計的人為魯迅先生送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魯迅則是現(xiàn)代中國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