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正是孔乙己
在魯迅筆下的諸多角色中,孔乙己無疑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這個人物有著太多的矛盾點。通過魯迅高超的文筆,時至今日,在他的身上,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樣子。
或許如今的人們,都應該重新讀一讀孔乙己,因為魯迅的文章值得細細品讀,沒有一定的閱歷,是很難理解其中真意。
1918年冬,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創(chuàng)作了這篇名作,在一些人看來,這篇文章顯然有不少不合時宜的地方。
當時清政府已經(jīng)覆滅,然而孔乙己,卻是一個科舉制度下的窮書生,是典型的封建社會落魄文人。自打隋代誕生科舉制度開始,落第書生便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尤其是到了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明清時期,落第書生在社會中顯得格外突出。
在古代,讀書準備科舉是一個十分耗時耗錢的事情,一般的人家很難負擔得起。可若是能考中,哪怕是中舉人,都意味著人生實現(xiàn)階層跨越。因此,有無數(shù)的人拼盡全力都渴望能考中,現(xiàn)實卻非常殘酷,不要說中進士,就是中舉人都是鳳毛麟角。在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過程中,孔乙己便是不幸被淘汰的人之一。
文章的開篇并沒有特意介紹孔乙己,而是花費不少的筆墨介紹了一下咸亨酒店。這段精彩的背景介紹,描繪出了一副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畫面。
而在酒店中的顧客群體內(nèi),又以穿長衫與短衫為標志,區(qū)分出了兩個特定的群體。這便是科舉制度下,制造出來的不同的階級?滓壹旱某鰣鐾瑯雍苡刑攸c,作者并沒有交待孔乙己的背景,甚至全文中連他的真實姓名都沒有出現(xiàn),只是以人們給他起的外號來稱呼他。
孔乙己的家世等諸多信息全部是謎,這樣的描寫,就已經(jīng)能說明出作者描繪的孔乙己,并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人,而是一類人的綜合代表?滓壹哼@類的落第書生,沒能實現(xiàn)通過讀書考科舉完成階級跨越的夢想,又無法通過務農(nóng)等方式謀生。
他的形象就很好說明了這點,孔乙己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由于沒有穩(wěn)定的謀生能力,自己早就沒了所謂的體面。可他又不甘心與那些穿短衫的底層民眾一樣,因此到酒館喝酒的時候,他始終穿著自己那件破舊的長衫,用來顯示兩者身份的不同。
可那些真正穿長衫在單間喝大酒的人們,自然也不會將孔乙己這樣的人當做是自己這個階層的一員。于是就出現(xiàn)這么一個奇怪的畫面,孔乙己成了酒店里唯一一個兩邊都不沾,獨自站著喝酒的人。
這樣矛盾的生活,還體現(xiàn)在孔乙己的言談舉止上。他始終都不肯融入到那些短衫漢子的群體里,而是張口閉口便是之乎者也等文縐縐的言語。這類言語完全并不屬于這些底層的大眾,而是文人書生常見的特點。他們以這種方式彰顯著自己的文化,與底層大眾的區(qū)別。
然而,孔乙己唯一能彰顯的東西就只有這個,他說著文縐縐的話,過著和底層民眾一樣困苦的生活。平日里沒有謀生的能力,勉強靠著給人抄書混碗飯吃,即便這樣他也做不下去。經(jīng)常放下工作選擇逃避,又或者是去偷別人家的書。他經(jīng)常由于偷竊而挨打,身上的傷疤成為他明顯的標志之一。
矛盾的是,孔乙己過著這樣的生活,卻還是有著自己的操守。
比如他喝酒從來不會賒賬,哪怕一時間沒有酒錢,也會盡快還清。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信譽,而且像他這類偷盜的行為,卻是以偷書為主,并沒有什么人討論過孔乙己盜竊其他財物。
每當人們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孔乙己都會紅著臉與別人爭論,他的這種行為雖然會引得大家嘲笑,卻也能證明孔乙己并不是真的壞,他與一般的小偷小摸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為什么孔乙己會過著如此矛盾的生活呢?
這點從其他客人對他的嘲諷就能看出來,孔乙己最大的軟肋便是自己科考失敗,不要說進士或者舉人了,他連秀才都沒能考中。
文章中并沒有交待孔乙己考不中的真實原因,從后來他體現(xiàn)的一些能力來看,孔乙己并不是那種不學無術(shù)的人,起碼他的文化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然而,封建社會下的教育體系,給孔乙己這類讀書人灌輸了錯誤的思想。他們做學問,努力讀書,基本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中第讓自己成為人上人,至于讀書、做學問原本的意義,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
從孔乙己的遭遇就能看出來,在酒館里,是沒有誰會去惹那些坐在包間里穿長衫喝酒的貴客們的。這些人與孔乙己一樣,都是有文化的讀書人,當時社會底層人們遇到這類人的時候,會發(fā)自本能地尊敬他們,覺得低人一等。
可孔乙己同樣是有文化的人,他不僅得不到尊重,反而還成了笑話,甚至他拿出自己的學問用來顯擺,得到的也是嘲笑,哪怕連“我”這樣的小伙計,遇到孔乙己愿意傳授自己學問的時候,也是不屑一顧。
顯然,人們尊重的并不是這些人的學問,而是這些人的身份地位?婆e制度將文化知識與權(quán)力金錢牢牢綁定在了一起,哪怕你只是剛剛?cè)腴T中了秀才,都能享受到超乎常人的待遇。
往后從舉人再到進士,這一步步跨越的過程中每一步都能享受到巨大的實惠。不僅僅是來自財富的提升,還有來自地位的提升。正因如此,人們在這樣的社會下生活,就會本能地將兩者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
當你的文化知識沒能兌現(xiàn)成為權(quán)力與財富,那在大眾的眼里這些東西就顯得沒有什么意義,甚至還有些可笑,因為這類人往往都會像孔乙己一樣,過得非常艱難,卻由于文化學識而與其他底層人們顯得格格不入。于是,他們反而會成為被人們嘲諷的對象,學識這些東西不會給他們帶來什么幫助,反而還成了他們受排斥的原因之一。
悲劇的是,在現(xiàn)存體制下,孔乙己這類人幾乎找不到什么出路。他們與諸多勞苦大眾本來就有一定的不同,在古代那樣的條件下,從小堅持讀書一直到大去走科舉道路,這中間不僅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更是要耗費大量的財力。
很多人往往為了科舉,敗光了自己的家產(chǎn),成了落魄的窮書生。即便普通人在自己的道路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兩者的努力與期望值是完全不同的。
支持孔乙己這類書生不斷付出一切讀書研究學問的動力,是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人上人。這一點他們就與普通人的期望目標完全不同,他們在不斷讀書求學的過程中,已經(jīng)逐漸與普通人脫節(jié),有了全新的自我認知。因此,當他們無法實現(xiàn)原本目標之后,要讓他們回歸到底層民眾的群體里,難度同樣是非常大的。
長期以來付出所求的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巨大的落差,這是他們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同樣,在不斷追求功名過程中形成的自我認知,以及他們所付出的東西,反過來驅(qū)使他們不可能接受身份的改變。
誠然,科舉制度在古代已經(jīng)是一個相對公平的進階通道,但任何制度的公平大多只存在于理想化的世界,現(xiàn)實中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孔乙己這類讀書人所追求的科舉,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階層控制下的工具,其用意原本就是為了維護王朝統(tǒng)治,籠絡士人的工具,而不是奔著打破制約,追求平等。
歷代王朝,有關(guān)科舉的丑聞層出不窮,從一開始隋唐科舉被世家門閥壟斷控制,到后來明清科舉被官僚集團控制。這個看起來非常公平的制度,也只是在那個爛透了的封建社會里,通過同行襯托體現(xiàn)出來的。
統(tǒng)治階層并不會考慮得那么全面,既得利益者們同樣不會去考慮得那么長遠。這就導致科舉制度誕生以來,一直都有像孔乙己這樣的特殊群體存在。這個群體注定是矛盾的,注定會隨著科舉的失敗,逐步變成了與社會割裂的群體。
酒店里只有孔乙己是站著穿長衫喝酒的,其他兩個群體,他哪個都融入不進去。已經(jīng)完成知識兌現(xiàn)的舉人老爺看不起他,底層的民眾同樣由于各種因素瞧不上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中不同的人,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許多人選擇了繼續(xù)讀書,堅持考科舉,就比如像范進那樣,哪怕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自己一把年紀了,仍然還在堅持讀書考科舉?杉幢阆穹哆M這樣的人,大多數(shù)也只是出現(xiàn)在小說里面,哪怕是在小說中取得成功,還是靠著運氣中舉。
這部分人們的命運可想而知,在北宋的時候,就有許多落第的書生,他們有不少人接受不了這樣的現(xiàn)實。于是在科舉失敗后,紛紛選擇了自殺。
這部分人在群體里面仍然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人只有像孔乙己這樣,注定了不上不下。畢竟要想堅持讀書繼續(xù)考科舉,仍然是非常費錢的事情,古代絕大多數(shù)的權(quán)貴家庭,就如同紅樓夢里面的四大家族一樣,他們都有著自己的門路,并不需要指望科舉。
想要堅持走下去的人,又根本沒有這樣的家底支撐,可能他們大部分人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家里早就已經(jīng)被自己給掏空了。
那么這部分人,真的只是由于認知與期望落差,才無法回歸普通群體的嗎?顯然不是這樣,周圍人嘲笑孔乙己的時候,經(jīng)常會有人拿孔乙己科舉失敗說事。這里面其實能體現(xiàn)出人性里面自私的一面,按理說孔乙己科舉成功與失敗,主要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與外人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
可絕大多數(shù)人,似乎都喜歡抓著這點不放。他們這些短衫的漢子,對于那些科舉成功的長衫老爺們尊敬,更多是敬畏對方手里的權(quán)力與財富,同時更多是羨慕這些人的生活。
這些東西并不屬于他們,自然就會有不平衡的心理,于是當他們看到有孔乙己這樣成不了長衫老爺?shù)拈L衫窮書生的時候,這種情緒就會轉(zhuǎn)化,以對孔乙己嘲諷為由來發(fā)泄他們內(nèi)心的不滿。若是要他們?nèi)ψ谀抢锖染频拈L衫老爺們?nèi)フf,他們是絕對不敢的,畢竟對方真的有權(quán)有勢。
孔乙己就不一樣了,他失敗了,他沒能跨過去,他與大家一樣本質(zhì)上都是弱勢的群體。不會有人在乎孔乙己的感受,也不會有人真的去同情這些人。這種底層的輿論,某種程度上反過來綁架了孔乙己。
其實像孔乙己這類的讀書人,他們或許是迂腐,但絕對不可能是真的傻。如果要讓他們放棄原來的道路,從頭開始學習經(jīng)營等事情,他們并不見得就真的做不好。
問題是,當周圍人都盯著你考科舉,而你最終失敗的時候,你的失敗就已經(jīng)成了你做一切事情的原罪。
不妨設想,孔乙己和他們一樣賣苦力打工掙錢,看客們的看法真的會改變嗎?
大概率是不會的,他們會換一種方式繼續(xù)嘲諷。
比如說孔乙己讀了那么多年書,花了家里那么多的錢財,前后忙活這么多年,到頭來還不是跟咱們一樣只是一個賣苦力的。這類的嘲諷是非常微妙的,看起來它并不是最狠毒的攻擊,卻往往能徹底摧毀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尊嚴。
絕大多數(shù)孔乙己這類的人,寧可繼續(xù)窮下去,把那件長衫穿到底,他們也不愿意放下這些東西。而當他們做出了這種選擇,悲劇自然就會發(fā)生。文藝作品里面非常樂于塑造孔乙己這類窮書生的形象,但古典文學作品中這些人往往都會被安排一些相當美好的結(jié)局。不過,這些更多只是幻想,現(xiàn)實就如同魯迅塑造的孔乙己一樣,這些人絕大多數(shù)的結(jié)果是非常凄慘的。
他們真的錯了嗎?
其實他們本來沒有錯,只是因為他們失敗了,所以他們才錯了。
這反而是看起來非?尚Φ氖虑,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權(quán)力,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改寫人生的能力,更何況是處在封建社會那樣一個本來就等級森嚴,不可能公平的社會。在那種體制下,他們的失敗真的完全是個人的失敗嗎?
顯然不可能是這樣,因為這個群體中的人們,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他們自身的割裂感會逐漸演變?yōu)殪鍤狻?/p>
這種戾氣不斷積累,最終就會徹底爆發(fā),因此我們看到了,在許多王朝覆滅的過程中,落第書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更是有像黃巢這樣,以暴力血腥的方式一刀斬斷一切的人物。
事后來看,這些人真的是沒有才能嗎?顯然不是,那么他們原本倒在科舉的面前,就真的是他們自己的失敗嗎?
這就值得人們深思了,孔乙己是這個群體里面,溫和又麻木的一類人,他們絕大多數(shù)人會被這黑暗的現(xiàn)實吞噬,可這龐大的群體里面不可能只有孔乙己這一類人,總是會有戾氣十足,又有膽略的人。
以孔乙己為代表的這類群體,他們確實不應該被社會所忽視。而孔乙己身上的悲劇,乍一看是那個封建社會下,制度弊端造成的悲劇。
實際上,孔乙己在今天真的消失了嗎?
社會的發(fā)展讓人們對于這篇文章又有了不同的認識,無數(shù)人都是通過上學時候的課文里了解孔乙己的。
那個時候的學生們,還沒有走入社會,仍然是青春年少的時候。甚至大家對于自己的人生都沒有足夠的了解,很多人或許只是以嘲諷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個故事。
隨著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之后,嘲笑孔乙己的人似乎慢慢變少了,同情孔乙己的人似乎慢慢變多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答案很簡單,很多人逐漸從孔乙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要好好讀書,以后才能有出息。于是,無數(shù)的家庭從孩子一早便開始了瘋狂內(nèi)卷,卷的規(guī)模甚至涉及到了諸多方面。從小卷到大,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不知自己或者自愿,或者被強迫讀了多少的書籍,掌握了多少的知識。
然后,大家發(fā)現(xiàn)自己比孔乙己要好一些的是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因為無論你考什么樣的分數(shù),社會上都有學校能接納你。
可問題是,隨著人們步入社會,我們發(fā)現(xiàn)讀書與知識更多的還是與權(quán)力財富掛鉤。父母天天叮囑的好好學習,為了提高成績所作的一切努力,更多只是讓你以后能有一份好工作。社會上人們對于高分學生的推崇,更多還是看中他們高分背后那不錯的工作或者更加光彩的身份。
這本來并沒有什么錯,畢竟孔乙己可能根本就不是為了愛與理想才選擇科舉的,絕大多數(shù)像他這樣的讀書人,一開始就是奔著那背后的實際利益去的。
問題就在于,一切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如今更加寬松的招生制度,越來越多的學校,確實能吸納各種不同分數(shù)的學子們。然而這樣一來,日益龐大的學生群體,又很難被現(xiàn)存的產(chǎn)業(yè)崗位吸納接受。在父母年輕的那個時代,大學生是非常稀缺的。
如今,學生這個群體似乎成了一個特別的群體,內(nèi)卷等一系列的名詞用在了這些人的身上。無數(shù)的人從學生時代就卷,到了畢業(yè)之后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xù)卷。
我們也看到了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許多人畢業(yè)之后,并沒有選擇自己的人生。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畢業(yè)生選擇了繼續(xù)考試,卷學歷以及一切能卷的東西?佳小⒖脊、考教師等都成為了學生們畢業(yè)之后的熱門選項,甚至還誕生了一個龐大的蹲考族。
許多年輕人并不愿意去工作,有不少人只是選擇了繼續(xù)在家里待著,或者以蹲考等各種名義逃避現(xiàn)實。于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類似直播等各種新形式的產(chǎn)業(yè)開始受到許多人的推崇,靈活就業(yè)等方式同樣成了年輕人熱門的選項。
這些真的是他們原本的初衷嗎?
相信很多人最開始學習的時候,往往都會對未來充滿了向往,哪怕長大之后,步入大學校園的時候,依舊會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期待。
真正一開始就奔著蹲考這些選擇去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那么,他們與孔乙己之間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孔乙己作為科舉制度下的失敗者,是因為他沒能將自己的知識兌換成等價的回報與利益,而我們所取得的學位與學歷,又是否真的在社會中獲得了等價的回報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或許年輕人就不會越來越多選擇躺平放棄了。他們并不是真的不愿意去工作,更多只是不愿意去接受那些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的工作。
對于他們來說,與當初的孔乙己一樣,他們可以放下一切去選擇最基本的方式謀生,但他們之前努力所取得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他們在社會中,又真的能與其他群體融入到一起嗎?
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孔乙己這類的悲劇并沒有真的結(jié)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xù)存在下去。
個人的意志在時代的潮流面前顯得如此渺小,許多事情是無法靠著個人的努力而改變的,然而問題并不會因此就消失?滓壹褐惖谋瘎,是應該值得社會深思,如何該有效安置這個群體,如何該避免這種割裂繼續(xù)下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孔乙己這類人的群體越來越龐大,割裂感越來越重,這是一件不容樂觀的事情。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