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李白名氣震古爍今,正史中為什么很少記載他,都是他性格造成的
李白是唐代大詩人,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李白的名人效應依然不遜色于當代明星。在史書上,關于李白的記載,論字數(shù)確實不多,在《新唐書》中將《李白傳》歸類為《文藝列傳》,書中關于記載唐代文人中,關于李白的記載字數(shù)最多,足以證明史學家對于李白的重視。
但是李白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聲名顯赫,如果用李白和其他歷史人物動輒幾千字記載相比,史書關于李白的記載確實有些寒酸。為什么史書對于唐詩的集大成者李白著墨甚少,其中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第一:李白行蹤飄忽不定,史料難以搜尋整理
歷朝歷代史學家肩負著公正寫史,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記錄歷史的時候,對于歷史的真實性十分嚴謹,李白一生縱情山水,行蹤飄忽不定,關于他的事跡大多源自民間傳說,根本沒有官方權威記載。
對于李白游歷期間發(fā)生的故事、接觸的人物沒有任何權威資料可以考據(jù),后代人了解和研究李白生平事跡,只能通過他的詩歌來推測揣摩。只能大概的推測某年某月在什么地方發(fā)生什么事情,同時也沒有其他資料佐證,僅憑李白的一面之詞,史學界根本無法記錄他的歷史,以事實為依據(jù)這是歷史學家記載歷史的原則,不可能隨便臆想。
第二:李白雖然當過官,但是做官時間短并且官職低
李白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浪跡天涯,真正穩(wěn)定下來做官的時間只有在天寶年間,隨唐玄宗做了兩三年翰林學士,這個官至非常低微,甚至無品無級,這個官職也是個閑職,只是給皇帝作詩取樂的,和其他身居要職,參政議政的王公大臣相比,李白對歷史的影響微乎其微。
由于他在皇帝身邊工作幾年,所以宮廷的起居錄關于他的記載有一些,但都是野史秘聞,真正的正史中關于李白的記載,幾乎屬于空白。正史中關于高力士給李白脫靴研墨,這種不足為奇的細節(jié),都被史學家記錄在《唐書》中,足以顯示史學家對李白的偏愛。
第三:李白真正結交的都是民間人士,地位較低,真正有歷史影響力的權貴他從來看不起
李白雖然游歷四方,每到一個地方必有追隨者,儼然已經是唐朝的一大明星級別的人物,但是李白結交的人,都是和他差不多的落魄文人,或者游俠義士,還有一些修道的道士,這些人都是民間地位較低的人,雖然交際頗廣,但是都不值得歷史記載。
如果他能結交一些權貴,可能關于他的記載就會很多,但是他這種持才傲物的人,怎么會結交權貴呢?他在詩中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個討厭權貴的人,怎么會結交權貴呢?
在新舊唐書中,記載了一段大詩人賀知章對李白的評價,賀知章是武則天時期的狀元,官至禮部侍郎,賀知章對李白的評價足以證明結交一位大人物對李白的影響有多大,李白又稱謫仙,就是賀知章看完他的《蜀道難》,頓時驚得以為他是天人下凡,賀知章是當時唐朝的正三品大員,因為賀知章的知名度,所以李白才在正史中被一筆帶過。
綜上所述,李白似然文采斐然,并且在文壇影響深遠,但是正史中關于他的記載卻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當官時間短,并且官至較小,平時又游歷四方,行跡飄忽不定,另外他結交的權貴非常少,結交的大多都是社會底層的人士。史學家并不是刻意對李白的記載輕描淡寫,或者故意省略,特別是在新唐書的記載中,史學家將李白的孫女都記載了,可見史學家對李白已經極盡恩寵。
參考資料:《李白傳》《新唐書》《唐書》《文藝列傳》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