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 | 童畫素描 | 油畫國畫 | 設計周邊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
畢加索之夢
001
畫家、劇作家、詩人、雕塑家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阿維農(nóng)少女》開創(chuàng)了立體主義的新局面。
阿維農(nóng)少女
002
《阿維農(nóng)少女》 1907年 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藏
《阿維農(nóng)少女》,是第一幅具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它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的重大轉折,也引發(fā)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畫面中左邊三個平靜的女人形體受到了古伊比亞雕塑的啟發(fā),右邊兩個狂野的形象更多來源于非洲雕刻。她們的身體似乎是斷裂的,觀者能夠看到只有在不同時間、從不同角度才能看到的不同身體部位。傳統(tǒng)繪畫中的空間秩序和結構完全消失了,畢加索把塞尚對形式和空間的革新又推進了一步,徹底背離了西方藝術自中世紀以來形成的古典的美與和諧的理念,展現(xiàn)了一種時空交錯的新的再現(xiàn)方式。
在題材上,畫面描繪的既不是女神,也不是畫室的模特,而是巴塞羅那阿維農(nóng)街的妓女,通過她們,藝術家體現(xiàn)的是關于性、生命本能、死亡威脅和原始主義的主題;
在美學上,藝術家在畫面中增加了時間的維度,打破了傳統(tǒng)的繪畫空間,表現(xiàn)了平面和立體、再現(xiàn)和抽象的對抗;
在文化上,這幅畫表現(xiàn)了非洲與歐洲、原始與文明的較量。
由于《阿維農(nóng)少女》在視覺再現(xiàn)上的創(chuàng)新,它被看作是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開端。
少女之《夢》
003
《夢》1932年
畫中的女主角是瑪麗·泰瑞莎,是畢加索欽慕的對象,畢加索在年老時寫給她這樣的一句話感人至深“與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開始!奔t色的椅子代表畢加索的愛把少女團團地圍住。少女沉醉于愛情的夢里。而少女的胸部呈現(xiàn)出半遮半掩的青澀,衣服上的波浪水紋,是畫面橫向流動的美感。手部的六個指頭,是畢加索愛玩神秘的習慣,留下懸疑,讓觀賞者猜測。
這幅畫是畢加索對精神和肉體愛的最好呈現(xiàn),是畢加索中期的重要作品之一。這個時期的他喜歡用明快、對比強烈的顏色。該作品是畢加索平面派描畫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作風相分離的產(chǎn)物,線條和顏色自在組合的杰作,F(xiàn)代繪畫與古典繪畫的差別在于:現(xiàn)代繪畫的線條與色彩的自由組合。觀賞抽象繪畫時,除了欣賞畫作內容的線條和色塊,要更多地運用自己的想象空間和思維自由。
畢加索繪畫
▼畢加索自畫像
▲拿煙斗的男孩
1905年 創(chuàng)作
畢加索代表作之一
憂郁的唯美之作
▲ 不同時期的自畫像 ▲
藝 術 歷 程
畢加索從很小就很有藝術天賦,創(chuàng)作了許多驚人的繪畫作品,榮獲全國金獎!19歲時,他第一次來到巴黎,受到現(xiàn)代藝術運動的影響,他開始探索新的繪畫風格。
1904年,畢加索定居巴黎,住在前衛(wèi)藝術家聚集的蒙馬特區(qū),這個時期,他的生活境遇不佳,曾先后用藍色和粉紅色調,描繪街頭貧窮的殘疾人、老人、江湖藝人、小丑等,被稱為“藍色時期”(1900-1903年)和“粉色時期”(1903-1906年)。
1908年,畢加索創(chuàng)立了立體主義,立體主義者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在藝術形式上,而且體現(xiàn)在社會批評上。通過對原始藝術和非洲藝術的借鑒,對“低”藝術和它文化介紹到“高”藝術或者精英藝術之中,具有反藝術、反文化和社會等級制度的意義。
因此,立體主義后來也被當作是無政府主義、反傳統(tǒng)的前衛(wèi)藝術的先驅。
1912年,畢加索和布拉克發(fā)明了“拼貼法”,也就是從卡紙或其他媒介上剪下圖形,貼在畫面上,與畫面上的圖形共同構成一個主題。這種方法的運用標志著立體主義進入了新時期——綜合立體主義。畢加索的《有藤椅的靜物》就是最早的拼貼畫之一。
1925-1932年是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其創(chuàng)作特點是將生與死,夢境與現(xiàn)實統(tǒng)一起來,具有神秘、恐怖、怪誕的氣氛。代表作有《哭泣的女人》、《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雕塑家》等。
▲ 有藤椅的靜物 1912年 拼貼畫 綜合立體主義作品
12歲素描作品▼
輝煌的一生
畢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fā)現(xiàn)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阿維農(nóng)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杰作,更因他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
畢加索完成的作品統(tǒng)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xiàn)。在畢加索1973年過世之后,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加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格爾尼卡》,1937年,305.5×782.3厘米,馬德里索菲亞王妃藝術館 館藏
畢加索的巨幅作品《格爾尼卡》用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方式把分析的和綜合立體主義的形式混合在一起,傳達了強烈的政治信息。
格爾尼卡 是西班牙北部和法國內局部巴斯科地區(qū)的重鎮(zhèn)。1937年4月26日,納粹空軍在光天化日之下,向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qū)投下了炸彈,當?shù)厮劳龊褪軅藬?shù)達7000人。畢加索在6月很快完成了這幅巨作,以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在整幅壁畫中,沒有出現(xiàn)納粹德國的飛機和炸彈。畢加索用立體主義畫法和黑、白、灰三種顏色真實地表現(xiàn)了格爾尼卡遭受轟炸后支離破碎的慘狀。
在畫面中間,躺在地上的戰(zhàn)士手握短劍,一只受傷的馬在驚嚇中轉身踐踏在他身上。在右邊的三位女人正從一個著火的房子里求生,在左邊的畫面上,一個女人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哀號,在她上方,一個牛頭怪獸正在冷冷地觀察這一切,仿佛古代克里特傳說中的牛星怪獸,它唯一與人相同的地方是平坦的面孔和一雙眼睛。據(jù)畢加索說,它代表著“殘忍和黑暗”,影射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合伙的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
畢加索:
我13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
但我畫了一輩子才畫得像個孩子。
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及《外國美術史》
兒童創(chuàng)意 · 素描 · 油畫 ·國畫
·↑點擊二維碼,預約體驗課哦↑·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