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梵高之前,我想讓大家思考一個現(xiàn)象:在我們中國的畫家群體里,有很多的這個“院長”、那個“大師”?上У氖牵M管他們盡力地裝模作樣,他們的作品也很難為人們所知。但他們就是自己成立一個“畫院”,也要當個“院長”,仿佛這樣他們就是“畫家”,或是“著名的畫家”了。與此相反,一個叫梵高的外國人,什么頭銜也沒有,只活了37歲,可他,卻是享譽全世界的畫家。為什么?只因為他在真實的畫著,用生命在畫。他的大部分畫里,都閃爍著生命和靈性真實的光輝。
向日葵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qū),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xiàn)主義。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xiàn)已躋身于全球最著名與昂貴的藝術作品行列。他是個熱愛自然并能從簡單的事物看到純粹之美的畫家,他說他寧可畫從窗戶向外看到的樹影而不畫想象中的美麗幻像。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qū)里去當過教士,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于把他撤了職。這樣,他才又回到繪畫事業(yè)上來,受到他的表兄以及當時荷蘭一些畫家短時間的指導,并與巴黎新起的畫家(包括印象派畫家)建立了友誼。
1890年7月29日,梵高終因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jié)束了其年輕的生命,是年他才37歲。
十四朵向日葵布面油畫 100.5 x 76.5 cm
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xiàn)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凡·高以重涂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黃色和棕色調(diào)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現(xiàn)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然而在畫此作的同時,畫家死命想抓住的這個世界還是緩慢卻無情地溜走了。或許這畫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劇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終結(jié)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
梵高的螃蟹
阿爾勒臥室
梵高在阿爾勒創(chuàng)作的作品可不只那十幅豐收的風景畫,這幅《阿爾勒臥室》,就是那十幅風景畫之外的又一幅佳作。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梵高在盡力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構(gòu)圖極為的緊湊,顏色也是如統(tǒng)一的一股力量般。畫面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所有的物體都沒有投影,給我們一種失重的感覺,這也應該是梵高可以安排的,為的是讓畫面更為緊張。
月夜(一譯星夜)
很多人看到這幅畫的第一感覺是又安靜又熱鬧,炫動的筆觸給人流水般的動感,而這些筆觸有規(guī)律的排布又讓畫面顯出幾分靜謐;而在色調(diào)上梵高也是大面積的藍紫等偏冷偏沉的顏色來營造出一個安靜的夜晚,但他又在安靜中來了一些活潑,這些橙黃色如精靈般跳動在沉寂的夜空中,給人興奮快樂的元素。
本作品創(chuàng)作于1889年6月的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這幅畫中呈現(xiàn)兩種線條風格,一是歪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xiàn)種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構(gòu)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鹧鎰t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F(xiàn)藏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星空》中紅褐混合的火焰預示著要從情境內(nèi)逃出的痛苦,與畫布頂點的距離也是絕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的吞進吐出,困惑、解脫、痛苦不停纏繞。平靜的村莊上方占據(jù)了大篇幅的瘋狂與悲傷。畫布沒有真正的如“流動的星夜”中說的那樣流動,是悲傷在纏繞著作者,不是畫布,畫境永遠是靜止且立體的,每一筆都體現(xiàn)著作者當時的心情。時間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暈,不停掙扎著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村莊里面。仿佛幸福沒有照到悲傷里那樣。
遠處的田野
有房舍和農(nóng)夫的景色
落日下的深秋
夕陽下的播種者
夜間的咖啡館
夜晚露天咖啡座
一籃子蘋果
房子
從床頭望去的教堂(奧維爾教堂)
1890年6月,凡高在奧維爾一邊接受加歇醫(yī)生的治療,一邊進行創(chuàng)作,這幅梵高油畫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繪的是奧維爾當?shù)刈钪饕慕烫?建筑是 12,13世紀的,融合了羅馬式與哥特式的風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里。
穿藍衣的女子
暴風雨的天空
埃頓花園的回憶
阿姆斯特丹的海邊
有星星的夜空(塞納河上的星夜)
天空的星光與岸邊燈光的倒影,互相響應。這種光線的處理方式,反應了梵高獨特的視覺美學。而畫中使用分色性的筆觸,可以上溯到"拉杰特塞納河大橋"的作法。
在一個溫暖的9月夜晚,梵高前往羅納河的堤壩上,突然,他靈感迸發(fā)。在這幅《羅納河上的星夜》中,星星和天空懸在上面,城中的煤氣燈閃著小仙女般的甜蜜,倒映在河中。他將這夜的瞬間轉(zhuǎn)化為自己長久以來的信念:人間和天堂的邊界消弭不見。阿爾勒縮減為細長的一條,幾乎無法隔開緩緩拍打的水面和星空。一對中年夫妻,手挽手,全神貫注,望向天際,就像他筆下的播種者,似乎在水面行走,并要進入奇跡的核心,在無限的門口擁抱。梵高和他們一起,和那天空一起,到達了自己驚人的想象:他們感受到的,就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我們看到的,是令他們心醉神迷的景象,捕捉下這景象的,不是平淡無奇的人物描畫,而是完全無法用言語形容、無法測量的感官陶醉。
臥室
鄉(xiāng)村小路
尋找
鳶尾花
梵高在醫(yī)院中所畫的最初的油畫中,畫滿了這里的花或植物。其中最出色的顯然是在花園里畫的一幅大油畫,這幅梵高油畫,其畫中的鳶尾花好像是由花和葉子精致編成的紡織品,上面幾乎既看不見地,也看不見天。整個畫面構(gòu)圖以相同形狀的花、相同形狀的葉子、相同的顏色反復出現(xiàn)來表現(xiàn)百花盛開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情景。
舞廳
單純
割耳后的自畫像
風車小鎮(zhèn)
水果靜物
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展現(xiàn)出貧苦的一家人勞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卻只有土豆而已。畫中右手邊的老婦人,生活的重壓剝奪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機械地倒著手中的咖啡,目光不與餐桌上的任何一個人交接;畫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視著對面的母親,似乎為自己的胃口充滿了負罪感。昏黃的燈光下,圍坐在餐桌邊的一家人眼中卻仍然透露出饑渴的神情,此時無聲勝有聲,他們似乎在靜靜地訴說著他們的哀傷……。
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觸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與前面以織布工為題材的作品相比,這幅畫的明顯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雖然因為離模特太近,導致透視比例產(chǎn)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這幅畫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寫實主義的“冷靜旁觀”。一家人身處如此悲慘境遇,卻是那樣的安詳和平靜,令觀者對人生、對命運產(chǎn)生無限的感慨。梵高說:“我要努力學會的,不是畫一個比例正確的頭像,而是畫出生動的表情。簡單地說,不是描摹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畫鮮活的生活!
大街上
聚會
有垂柳的公園是詩人的花園
在阿爾勒的梵高住所的周圍,有三個公園,梵高為此畫了一些草圖和油畫作品,梵高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畫出了公園的一角。這幅畫繪于1888年,色彩極其艷麗而清新,使人觀之眼前一亮、心曠神怡,繪制的應該是春季的景象,是梵高為數(shù)不多此類作品中的典范。
麥田云雀
麥田云雀畫于1887年夏天,此畫一見即令人聯(lián)想到梵高他在奧維爾所作的《麥田群鴉》,但與后者比較起來,有完全不同的感覺。這幅畫讓人感到清閑明朗,好像可以聽到遠處清晰婉轉(zhuǎn)的歌聲。梵高采用修拉與西涅克的色彩分割理論,又從印象派畫家那里學習到短促筆觸的并置以及從光線中捕捉色彩的瞬間變幻,以色彩的禮堂混合手法來表現(xiàn)。
這幅畫的彩度高,向上向下的短促筆觸,使畫面洋溢著勃勃的生氣; 云、麥田、草地均富動態(tài),云雀的聲音暗示了在畫面上所看不到的垂直軸。麥穗順著風向俯偃,仔細觀看會有一種寫實的感覺,同時又讓人覺得在遙遠的彼方有一種虛無縹緲的憧憬 。
小餐館
塞納河上的大杰特橋
靜物魚、水果
田園村落
成熟的向日葵
果園
小樹林
小船和漁翁
豐收的季節(jié)
收獲
風雨橋
樹根
多比尼花園
風起云涌
皮鞋
庭院
有云雀的麥田
烏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麥田
這幅畫含有深深的冥寂, 好像要呑沒梵高的一切。在地平線那一端所表現(xiàn), 不再是德倫特時期作品中可以看到的靈魂的憧憬, 而是要將他的身心召回的凄病態(tài)而恐怖的壓迫感。
似乎是要突出表現(xiàn)奧維爾得天獨厚的富饒的自然條件, 這些橫長形畫面上的構(gòu)圖一般都是側(cè)邊敞開并且延伸的余地。除了多比尼家花園那個隱蔽處, 其他作品的的場景基本上都沒有圍欄之類的東西。田野是自然的存在——它們不屬于任何人, 大地看起來廣袤無垠。
暮色蒼茫的氛圍顯得頗有浪漫色彩, 這蒼茫的暮色籠罩著奧維爾莊園的田野。
凡高的線條像舞臺上的音樂,含有律動感。柔軟的筆觸時而強、時而輕,那種緩急輕重感,變得很自在。
《有烏鴉的麥田》曾經(jīng)被認為是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但具體怎樣也是眾說紛紜無法得出一個正確的結(jié)論。不管它是不是梵高的最后一件作品,我們能在畫面中看到的是這樣一幅場景,黑壓壓的天空壓著金黃的麥浪,沉重的讓人透不過氣來,一群狂躁的烏鴉配合激蕩的筆觸,更是加重了畫面的壓迫感。由此可見當時作者是極度的壓抑和痛苦。
收獲景象 這是一幅梵高描繪收獲時的風景畫,這張作品與梵高大多數(shù)的作品有些不同,筆觸較為柔和,顏色上沒有非常強烈的對比,構(gòu)圖也較為平和。這幅作品是梵高在阿爾勒寫生時創(chuàng)作的十幅作品之一,畫面中,梵高以精準的用色以及幾何形的構(gòu)圖收法來表現(xiàn)豐收時極具縱深感的景象。給觀看者以高視點遠眺景色的印象,并且可以讓天空只占到畫面的六分之一,讓藍色手推車成為畫面的焦點。
有婦女在洗衣服的阿爾勒吊橋
梵高晚年的時候(相對于他只有三十幾歲的壽命而言)住在阿爾勒這個小鎮(zhèn)上,畫了這個吊橋來表達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春天的一個傍晚,幾個洗衣婦在河邊洗衣服,身旁是綠色的,黃色的小草,鏡子般的水被洗衣婦攪起一道道波紋,阿爾勒的吊橋在洗衣婦的旁邊,在橋的磚上有不下三種色彩,橋是由鐵索吊起來的,馬車正從橋上走過,馬的前蹄還在動,這就是“阿爾勒吊橋”的景色。
這幅畫可以說是梵高的色彩實驗,畫家大量使用藍、橙補色,整張畫在三原色調(diào)的展現(xiàn)下,達到畫面平衡和諧的效果。光影的感覺在畫中不太明顯,全然以顏色為主導。筆觸縱橫交錯,細致入微,賦予作品濃郁的日本風格。
梵高在阿爾勒的家
曳起橋與打傘女士
1888年,梵高生活在法國南部阿爾勒。阿爾勒的朗格盧瓦橋,即曳起橋與打傘女士,梵高以它為主題畫了四幅油畫,另外還有一幅水彩畫,這一時期梵高將了常規(guī)繪畫技法和創(chuàng)造性進行了融合。充分利用的鏡框透視,用他在海牙時創(chuàng)建的精確線條和角度,以表現(xiàn)事物的獨特視角。
此幅畫畫面呈現(xiàn)一片寧靜,寬闊的天空和水面上幾個稀疏的物體,在他的安排下成為色彩的實驗;畫上的主題只是讓顏色得以伸展的景物罷了,顏色彷彿是這些物體的第二層表皮。從堤防上遠眺,天空向四周延展,水的面積相對的渺小,曳起橋在正午的陽光下左右相對,橋上的人成了幾個影子,以及用白色調(diào)表現(xiàn)的日光等,都是印象派畫家的畫風的痕跡,梵高在這地方顯然深受影響。
午睡
米勒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一位現(xiàn)實主義大師。梵高一向?qū)γ桌胀瞥鐐渲,他對米勒的敬仰終生未改。梵高像米勒一樣關注世人疾苦,內(nèi)心蘊藏著深厚的愛,并借助作品來傳達愛。梵高對米勒畫作的臨摹和再創(chuàng)作,人們能夠體會到二者對同一主題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現(xiàn)手法,也能看出兩種繪畫風格的鮮明對照。從兩兩對應的作品中,既可以領略梵高是如何將米勒的簡練、樸素、凝重演繹成梵高的色彩鮮明、生氣勃勃、狂野奔放。
在圣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
梵高在這幅畫中,用輕亮的色彩,明快的筆觸,表現(xiàn)自然界的景象;用濃重的色彩,細致的筆法,描繪人造的船只。
有絲柏的道路
梵高自創(chuàng)的短碎筆法在這幅畫中展露無遺。梵高在阿爾勒時期的色塊運用,在此全轉(zhuǎn)成了線條。中置的柏樹主控整個畫面,道路、稻田、野草相互輝映。馬車和人物的位置則有平衡畫面的效果。
“這是一次最新的嘗試。一顆星星發(fā)出了被夸張的光,在群青色的天空中,呈現(xiàn)出玫瑰色與綠色的柔和的光輝,一些云朵匆匆掠過天際,天空下面有一條邊上插著一些黃色長棍的道路,黃棍子后面是畫面上顯得較低的阿爾卑斯山;一家古老的客棧,它的窗戶透出黃光;一株很高的、筆直的黑色絲柏;路上有一輛由一頭帶著挽具的白馬拉著的黃色二輪馬車和兩個走夜路的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說這是非常浪漫的,但是我認為,普羅旺斯本來就是很浪漫的!
大樹下
蹣跚學步
這幅作品是梵高臨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畫面是一個農(nóng)村的耕地,背面是農(nóng)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nóng)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nóng)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
這雖然是梵高臨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畫都顯露出梵高個人的風格。畫面用色鮮明,多用藍,黃和綠色。這些高明度及屬于自然界的顏色,讓人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他讓畫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實的黑色線條,這明顯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亦讓畫面增加實在的感覺。
另外,他亦以彎曲旋轉(zhuǎn)的筆觸繪畫樹、灌木和農(nóng)作物。這是他成熟畫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這畫增加生氣勃然的氣息。整幅農(nóng)村景象讓人感到農(nóng)民的實在生命,平凡但躍動又充滿親情。
桃樹花開
此畫又名《盛開的桃花》。是1888年梵高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而畫的作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