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局部(唐 馮承素摹本)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敝,意即希世珍寶。
孫過庭《書譜》在書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形式與內容”雙贏。精辟獨到的書法藝術評論用瀟灑、流暢的行書表述出來,洋洋灑灑、三千余字盡顯作者深厚廣博、沉著飄逸的書學思想和書法功底。
書法最重傳承,說起書法總離不開世稱“書圣”的王羲之,《書譜》也不例外,而且在作者孫過庭的字里行間,你能感受到他對王羲之書法水平的服膺。
《書譜》中講到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的一段故事,耐人尋味:謝安隨王羲之學習書法,善尺牘。但他看不太上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有次挑選自己覺得寫的不錯的作品贈給謝安,不料被對方寫了評語退了回來,對此,王獻之深以為恨。謝安曾經問王獻之:“你的書法跟你父親王羲之相比如何?”王獻之回答:“當然超過了。謝安說:“別人可不是這樣評價的啊!蓖醌I之說:“他們哪里懂呀!
孫過庭在《書譜》中評價王獻之: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
“勝母之里,曾參不入”是《孝經》里的故事:曾參見到一個名為“勝母”的巷子,認為不合人情,拒絕進入。儒家文化重“仁”、重“義”,“孝道”更是古代文人堅守的“綱常”,王獻之自稱書法勝過父親,“不亦過乎!”孫過庭評價他這么做很過分。
在此,孫過庭態(tài)度已經很明確了:除卻有關“孝道”的人品問題,王獻之的筆法雖繼承自王羲之,但只是粗略地學到了一些筆法規(guī)則,并未把他父親的成就全部學到手。
書法創(chuàng)作雖然重“技”,但更講究的是蘊含其中的文化底蘊、思想內涵和文人情操!叭痪恿⑸,務修其本”:君子立身處世,務必致力于根本的修養(yǎng)。孫過庭認為書法能起到宣揚禮樂的作用。從藝術直接上升到教化,這是關乎風俗、教育、道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大事,也是文化傳播的基本核心,所以中國傳統的藝術評判標準一開始就直指從藝者自身,首先講“人品”。只有擁有高尚的品格,藝術家的作品才能組合成正能量的合力,真正承擔起美育、教化的作用,才能積極地影響文藝風尚和社會風俗。
學習講究對的方法便事半功倍,書法創(chuàng)作不僅要靠“筆冢墨池”般的磨練,筆后的人文修養(yǎng)更是最要修持的。
現在再來介紹一位集人品、政聲、書道于一身的清代書法家:伊秉綬。
伊秉綬生于清乾隆十九年,字墨卿,福建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惠州知府、揚州太守等官職。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在惠州、揚州,百姓出于對他的愛戴,都為他建立生祠,雖然后來伊秉綬堅請撤掉,但其深受百姓愛戴可見一斑。
除了善理民生,他還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設,獎掖后學,創(chuàng)辦書院,重用人才,為國家培養(yǎng)有用人才。在書法造詣上,他以擅長隸書著名,在筆法上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省去傳統橫畫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細變化甚少的平直筆劃,開拓了樸素真摯、雄厚古樸的書風,充分體現了他為人剛正、性出本源的人品內涵。
伊秉綬書法作品一覽
隸書臨漢碑軸 ,清,伊秉綬書, 福建省博物院藏
“琴尊、詞翰”五言,清,伊秉綬書,南京博物院藏
《五言》聯,清,伊秉綬書 故宮博物院藏
隸書 退一步齋,清,伊秉綬書 上海博物館藏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