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葉嘉瑩:詩不遠人 終身為教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先生于昨日溘然長逝,享年100歲。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如同一首長詩,充滿了傳奇色彩。她不僅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承者,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葉嘉瑩先生于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一個書香之家。她的祖父為光緒壬辰科滿漢翻譯進士,父親是北京大學英文系高材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葉嘉瑩先生自幼便與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三四歲時,她便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開蒙即學《論語》。成年后,葉嘉瑩先生更是將詩詞作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葉嘉瑩先生曾說:“詩詞是生命的救贖! 確實如此,她的一生充滿坎坷。剛考入輔仁大學的葉嘉瑩,原本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她的母親卻在這個時候因病去世,葉嘉瑩寫下八首《哭母詩》,悲痛不已。
親人的去世讓她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她仿佛一葉扁舟,被卷入了時代的洪流。
1948年,24歲的葉嘉瑩在南京結婚,不久在戰(zhàn)亂中隨丈夫遷居臺灣。那時,她未曾想過會歸期遙遙。到臺灣不久,丈夫因故入獄,一連幾年音信全無,出獄后再沒有工作,葉嘉瑩便靠著辛苦教書,承擔起養(yǎng)活家中老小的重擔。
在歷經種種磨難后,她依然能夠堅守初心,用詩詞來撫慰心靈、尋找慰藉。
葉嘉瑩畢業(yè)于著名學府輔仁大學國文系,后歷任中國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和密歇根大學客座教授,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她的研究涵蓋了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數十種著作。
除了學術成就外,葉嘉瑩在教育上也是成績斐然。她曾在南開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任教,用她那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方式,激發(fā)了無數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興趣與熱愛。
葉嘉瑩的古詩詞教育不僅局限于高等學歷人才,她更是一位注重詩歌的啟蒙教育。她尤為重視兒童時期的記憶力培養(yǎng),認為盡管兒童的理解能力有限,但他們驚人的記憶力能使其在幼年時期就種下古詩詞的種子。這些種子會隨著他們成長,在經歷人生的風風雨雨后,自然綻放出對古詩詞深刻而獨特的理解之花。
葉嘉瑩認為兒童時期背誦經典詩詞,將為其一生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不應因他們暫時無法理解古文的深意就輕視這一過程的價值。相比當下某些膚淺的內容,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寶更能啟迪心靈,引領孩子們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葉嘉瑩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古詩詞教育事業(yè)。她捐出自己的積蓄3500多萬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揚中華詩教,把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古典詩詞傳播到世界各地。
附葉嘉瑩部分詩歌作品:
對窗前秋竹有感
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
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
哭母詩八首(其二)
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
凄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
郊游野柳偶成四絕(其一)
豈是人間夢覺遲,水痕沙漬盡堪思。
分明海底當前見,變谷生桑信有之。
轉蓬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xiāng)根。
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
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絕句二首
一任流年似水東,蓮華凋處孕蓮蓬。
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搖九萬風。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附葉嘉瑩部分出版作品:
《一瓣心香——葉嘉瑩詩詞論稿》
是葉嘉瑩先生的詩詞論稿,講述了葉先生與蓮花及佛法的因緣,探討了中國詞體的起源與特美,論及中印文化交流對中國詩歌的影響,并“別求新聲于異邦”談到西方文論與中國詞學。書的最后還記錄了葉先生詩中的夢與夢中的詩,并以九十歲的回眸生動展現了先生詩詞一生的心路歷程。
《荷花五講》
生于荷月、小名荷花的作者在本書中以荷花為線,通過圍繞荷花展開的五次演講,記述了作者一生與中國古典詩詞為伴的經歷和與佛法不可思議的殊勝之緣。
《性別與文化》
本書是葉嘉瑩先生研究評論歷代女性詞人詞作的專著,從性別與文化的視角,為女性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演進構建了理論說明與評賞標準。通過本書,讀者不僅可以對古代女性詞作中所蘊涵的追尋向往、苦難悲歌多一份理解與同情,更會對現代女性詞作之能表現興亡歷史、時代關懷多一份傾心與尊敬。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對詞體的美感特質提出的一種本質性說法,其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采取約束和收斂的屬于隱曲之姿態(tài)的一種美。本書以詞人、詞史為線索,從文學體式、性別文化、歷史世變等多方面探討詞體的美感特質,是作者關于“弱德之美”之專論、講演、訪談的首次結集。
綜合央視《國家記憶》、中國青年報、新京報、三聯書店等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