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書法神韻斷想之十
在中國古代有關(guān)韻的論述中,北宋范溫的《潛溪詩眼、論韻》占有一個突出的位置,就像錢鐘書先生所說的:“吾國首拈‘韻’以通論書畫詩文者,北宋范溫其人也!薄捌渌撜摺驎嬛崱萍霸娢闹崱,洋洋千數(shù)百言,匪特為‘神韻說’之弘綱要領(lǐng),抑且為由畫‘韻’而及詩‘韻’之轉(zhuǎn)捩進階”。“融貫綜賅,不特嚴羽所不逮,即陸時雍、王士禎輩似難繼美也!
《潛溪詩眼》,是宋代比較有影響的詩話之一,宋以后亡佚。 今人郭紹虞在《宋詩話輯佚》中,從別的書中收集到《潛溪詩眼》的二十八條,所論述的大概是認同江西詩派的主張,重在句法字眼,并且以禪喻詩,提倡悟入之說。《潛溪詩眼》一書中最富有理論價值的,應(yīng)該是《永樂大典》卷八〇七“詩”字下所引的論韻的一段?蛇@一段文字長期以來很少有人知道。錢鐘書的《管錐編》中首先錄入了這段文字,那使“范溫論韻”以其見解的深刻、論述的詳備見重于世。
有關(guān)范溫史料不多,范溫,字元實,華陽(今四川成都雙流)人;兆谡统踉鍪。嘗學詩於黃庭堅,有《潛溪詩眼》一卷,已佚。
范溫系名臣范祖禹幼子,呂本中的表叔,秦觀的女婿。事跡在蔡絳《鐵圍山叢談》、呂本中《紫微詩話》、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等書有零星記載,蔡絳《鐵圍山叢談》卷四載:“溫(范溫)嘗預(yù)貴人家會,貴人有侍兒,善歌秦少游長短句,坐間略不顧溫。溫亦謹,不敢吐一語。及酒酣歡洽,侍兒者始問:“此郎何人耶?”溫遽起,叉手而對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聞?wù)叨嘟^倒。”
范溫所提“山抹微云”乃是他的岳父,大名鼎鼎的北宋詞人秦觀、秦少游、號淮海居士,文辭為蘇軾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風相近。山抹微云 乃詩人三十一歲赴會稽太守宴時,結(jié)識一位歌女,后分手,因感傷而作的。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這是一首廣泛傳誦的名篇,曾得到蘇軾的贊賞。稱秦觀為“山抹微云秦學士”,但又批評這首詞基調(diào)過分低沉。說他:“不意別后,公卻學柳七作詞!睂η赜^學柳永有所不滿。其實,秦觀詞雖受柳永影響,但秦觀畢竟是一個純情的詞人,是藝術(shù)上有獨創(chuàng)性的詞人。就這首詞而言,作者激情澎湃,而氣度卻沉著安詳,從容不迫;遣詞造句,意新語工,但又寓工麗于自然,婉轉(zhuǎn)而又含蓄,與柳永詞風有明顯差別。范溫自承是山抹微云女婿,可見秦少游之名早已婦孺皆知,秦觀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傳說中的蘇小妹。秦觀的婚姻生活不太和諧,常常與青樓女子鬧點風流韻事。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曾經(jīng)這樣論述:“書畫以韻為主”“書者能以韻觀之,當?shù)梅路!狈稖卦?jīng)跟隨黃庭堅學詩,受黃庭堅的影響很深。是最早對黃庭堅的“韻”作出深入闡釋的人
《潛溪詩眼》的主要內(nèi)容
論韻的開頭
王偁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予謂之曰:“夫書畫文章,蓋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為巧,奇,吾知其為奇;布置開合,皆有法度;高妙古淡,亦可指陳。獨韻者,果何形貌耶?”定觀曰:“不俗之謂韻。”予曰:“夫俗者惡之先,韻者美之極。書畫之不俗,譬如人之不為惡。自不為惡至于圣賢,其間等級固多,則不俗之去韻也遠矣!倍ㄓ^曰:“瀟灑之謂韻!庇柙唬骸胺驗t灑者,清也。清乃一長,安得為盡美之韻乎?”瀟灑就是清,清不過是眾長之一,怎們能夠說的上能夠算得上是盡美之韻呢?定觀曰:“古人謂氣韻生動,若吳生筆勢飛動,可以為韻乎?”予曰:“夫生動者,是得其神,曰神則盡之,不必謂之韻也!倍ㄓ^曰:“如陸探微數(shù)筆作狻猊,可以為韻乎?”予曰:“數(shù)筆作狻猊,是簡而窮其理,曰理則盡之,亦不必謂之韻也!蹦烁嬷唬骸坝杏嘁庵^韻!倍ㄓ^曰:“余得之矣。蓋嘗聞之撞鐘,大聲已去,余音復(fù)來,悠揚宛轉(zhuǎn),聲外之音,其是之謂矣!庇柙唬骸白拥闷涔8哦吹闷湓敚翼崘簭纳?”予曰:“蓋生于有余。請為子畢其說。自三代秦漢,非聲不言韻;舍聲言韻,自晉人始;唐人言韻者,亦不多見,惟論書畫者頗及之。至近代先達,始推尊之以為極致。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載之下,考諸載籍而不繆,出于百善而不愧,發(fā)明古人郁塞之長,度越世間聞見之陋,其為有包括眾妙、經(jīng)緯萬善者矣。 且以文章言之,有巧麗,有雄偉,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穩(wěn),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則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備焉,不足以為韻;眾善皆備而露才見長,亦不足以為韻;必也備眾善而自韜晦,行于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觀于世俗若出尋常,至于識者遇之,則暗然心服,油然心會,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其是之謂矣。其次一長有余,亦足以為韻。故巧麗者發(fā)之于平淡,奇?zhèn)フ咝兄诤喴,如此之類是也。自《論語》、《六經(jīng)》,可以曉其辭,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韻。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之書,意多而語簡,行于平夷,不自矜銜,而韻自勝。自曹、劉、沈、謝、徐、庚諸人,割據(jù)一奇,臻于極致,盡發(fā)其美,無復(fù)余蘊,皆難以韻與之。 唯陶彭澤體兼眾妙,不露鋒芒,故曰: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初若散緩不收,反復(fù)觀之,乃得其奇處。夫綺而腴,與其奇處,韻之所從生;行乎質(zhì)與癯而又若散緩不收者,韻于是乎成。是以古今詩人,唯淵明最高,所謂出于有余者如此。”
這則長達2000言的佚文,是范溫與王偁討論“韻”的對話記錄。討論即從“山谷之言曰:‘書畫當以韻為主’,(筆者注)”開始,范溫又以逐一駁論的形式來推進自己的觀點,真是一篇少見的論“韻”精彩對話。此文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獨韻者,果何形貌耶?”也就是“韻是什么?”
第一,王偁回答:“不俗之謂‘韻’”,“俗”是當時人們評價書畫的一個流行的標準。、 范溫因為“俗者,惡之先;韻者,美之極”,俗是與雅相對應(yīng)的一對概念,就如同惡與美一樣,不作惡不等于美,不作惡不等于是圣賢,“不俗”不等于“韻”。韻屬于更高層次美學的范疇!安凰住本嚯x“韻”的境界相差很遠,就如同一個不作惡的普通人距離圣賢標準太遠了一樣。
第二,王偁又提出“瀟灑之謂‘韻’”, 范溫認為“瀟灑”僅表現(xiàn)一個“清”字,前人提出過“沖淡清遠”清遠就是清淡幽遠的意境,就是清幽絕俗的藝術(shù)形象,所以范溫提出“清乃一長,安得為盡美之韻乎?”也就是說,“韻”乃“美”之集大成,而不是如“清”那樣只是個別的美的要素。
第三,王偁提出“筆勢飛動,可以為‘韻’乎”之疑,由于兩次提問都被范溫否定,王偁的底氣明顯不足。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zhuǎn),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一般生動傳神,北齊曹國人。曹仲達能畫梵像,他擅長一種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世稱“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后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范溫認為:“夫生動者,是得其神。曰‘神’則盡之,不必謂之‘韻’也”,也就是說“生動”只是屬于”神”的范疇?磥矸稖貙τ凇吧耥崱闭J識是分開的,“神”與“韻”是兩個概念,像吳道子那種生動已到了神的極致,但不能用它來衡量神。
第四,王偁又舉“如陸探微數(shù)筆作狻猊”的范例,是不是可以為‘韻’乎!,陸探微,生卒年不詳,吳(今江蘇蘇州一帶)人。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中國最早的畫圣。在中國畫史上,據(jù)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把東漢張芝的草書體運用到繪畫上,可惜今已難再見到他的畫跡。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載有他的畫達七十余件,題材十分廣泛,從圣賢圖繪、佛像人物至飛禽走獸,無一不精。與東晉顧愷之并稱“顧陸”;連謝赫的《古畫品錄》中也對他推崇備至。他是江南蘇州一帶最早的杰出畫家之一!皵(shù)筆作狻猊” 狻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八,是一種猛獸。形如獅,喜煙好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xiàn)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范溫認為,能“數(shù)筆作狻猊”,只算“簡而窮其理”,也算不得“韻”。
第四、此后范溫提出“有余意之謂韻”的命題,王偁恍然大悟,領(lǐng)會到就像鍾聲,并從“韻”原由聲音發(fā)生的角度,闡釋“大聲已去,余音復(fù)來,悠揚宛轉(zhuǎn),聲外之音”來理解“韻”。盡管這已經(jīng)接近“韻”了解了一個大概,但還不能準確的說明。范溫又進一步提出“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藝術(shù)的“韻”是衡量藝術(shù)美的唯一標準!氨M其美”才是韻,韻不多,藝術(shù)的美感就喪失了。在范溫看來,“韻”應(yīng)是具有獨立性和極致性的審美范疇,它顯然與筆畫、線條或句法、字眼并不處于同一層面上,而是指超乎形態(tài)以外的一種情蘊韻致之美,能提供無限的體悟、鑒賞的空間!皞浔娚贫皂w晦,行于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為“韻”的條件!凹缺M其美”即“美之極”只是充足條件,而“有余意”即“聲外之音”、言外之意才是“韻”的必要條件,下面他從文章舉例。,提出“兩不足以為韻”即:“有巧麗,有雄偉,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穩(wěn),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則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備焉,不足以為韻;眾善皆備而露才見長,亦不足以為韻”。上述要求中一條都不符合的,談不上“韻”,雖然有眾善,但有“露”的表現(xiàn)也不能算有“韻”,
“……備眾善而自韜晦,行于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觀于世俗若出尋常,至于識者遇之,則暗然心服,油然心會,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其是之謂矣”“韜晦”“深遠無窮之味”這是在講“含蓄、有回味”而“暗然心服,油然心會,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是從欣賞這的角度體會“韻”,范溫推崇陶淵明,認為“是以古今詩人,唯淵明最高”!“體兼眾妙,不露鋒芒,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初若散緩不收,反復(fù)觀之,乃得其奇處。夫綺而腴,與其奇處,韻之所從生;行乎質(zhì)與癯而又若散緩不收者,韻于是乎成。”
“體兼眾妙”的妙就是: “巧麗,雄偉,新奇,巧妙,典雅,豐富,深刻,穩(wěn)重,清遠,古樸,”但必須“含蓄”,“不露鋒芒”;看上去很質(zhì)樸,細察又綺麗;癯:瘦、清癯、癯瘦。
腴:腹下的肥肉。桀紂之君,垂腴尺余!狈逝郑贺S腴。看上去很瘦,深究后又感覺很豐腴;初看散漫,也就是形散,反復(fù)琢磨后,又見其高明處,新奇處,韻就是從“綺、腴、奇”中生出來的,外形“質(zhì)樸、癯瘦、形散”是成就韻的。
中國的書、畫、詩歌等藝術(shù)的追求目標,發(fā)展到唐代以后,逐漸從理論的探討,到自覺的韻味的追求,使藝術(shù)產(chǎn)生了一次大的飛躍。就書法而言,早在晉代就有“尚韻”之說,六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他提出品評人物畫六條標準,稱為“六法”,首先將氣韻視為六法之首。五代荊浩的《筆法論》中,又將“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氣韻中單獨突出了“韻”,把書畫藝術(shù)講求“韻味”、“余味”和“象外”等審美追求突出了出來。
上述范溫論韻是《永樂大典》卷八〇七“詩”字下所引的論韻的一段。王偁(1370~1415年),字孟揚,又字密齋,永?h(今永泰縣)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舉人。永樂初,薦授翰林院檢討,進講經(jīng)筵,充《永樂大典》副總裁,最為總裁解晉所推重。為人英邁爽發(fā),學博才雄,工詩、善書。其詩質(zhì)樸清新,不落窠臼,行草類蘇軾。永樂八年(1410年),因解縉被誣案,受株連下獄死。著有《虛舟集》5卷。當然此王偁不是彼王偁,從年齡上考察相差90左右,但是作為《永樂大典》的總裁、副總裁對保存這段珍貴的論韻資料是功不可沒的。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