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法神韻斷想之八
在中國書壇上有一段佳話,這段佳話牽動著兩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也開創(chuàng)了藝術之間的借鑒、啟示、學習。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 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 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 風塵鴻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 女樂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 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繭荒山轉(zhuǎn)愁疾。
——杜甫幼時觀公孫大娘劍器舞作《劍器行》
在詩的前面,詩圣杜甫還撰寫了一篇《序》。韓愈是以文為詩,杜甫是以詩為文,。此序主語虛詞大半省略,在感慨轉(zhuǎn)折之處,用跳躍跌宕的筆法。序文的內(nèi)容清晰,不失詩史的風格,把寫成《劍器行》的前因后果交代十分清楚。公元767年,唐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六十五歲的杜甫在四川夔府別駕元持家中見到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見其雄渾多姿、壯其蔚跂。一問才知道他是一代名滿天下的公孫大娘的弟子。勾起杜甫的回憶,開元五年,公元717年,15歲的杜甫在郾城觀看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的盛況,“瀏漓頓挫,撫事慷慨”,詩圣杜甫作《劍器行》,一記此事。
何謂“劍器舞”?唐代的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劍器舞屬于健舞之類。晚唐鄭嵎《津陽門詩》說:“公孫劍伎皆神奇”,自注說:“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司空圖《劍器》詩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可見這是一種女子穿著軍裝的舞蹈,舞起來,有一種雄健剛勁的姿勢和瀏漓頓挫的節(jié)奏。
詩的開頭八句是先寫公孫大娘的舞蹈,善舞劍器的她名聲轟動四面八方。觀眾人山人海她戎裝威武,雄姿英發(fā),全場寂靜中,她悄然登場,手中一柄太阿劍,青光燿目。驟然起舞。急管繁絃中,公孫大娘身姿綽約,龍飛虎躍。只見銀光熠熠,劍影閃閃;箭步躍起,劍尖剌天,觀看到驚險處觀眾無不動容驚嘆失色,仿佛天地隨著她的劍器舞而起伏低昂,久久無法平靜!盎羧玺嗌渚湃章洹彼木,描繪公孫舞蹈的絕妙。,公孫手持劍作旋轉(zhuǎn)或滾翻式舞蹈,好象一個接一個的火球從高而下,滿堂旋轉(zhuǎn),如羿射九日;公孫翩翩輕舉,騰空飛翔,飛腿翻騰,恰似帝王神仙駕著蟠龍飛馬翱翔雲(yún)端;舞蹈開始時猶如雷霆之勢,收發(fā)自如;舞至高潮,天地為之變色,仿佛大唐將士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豪,殺敵之聲,雷霆萬鈞,直搗黃龍,將軍百戰(zhàn)死!倏然之間,舞至尾聲,聲勢收斂,,舞場內(nèi)外肅靜空闊,好象江海風平浪靜,水光清澈。收勢舞畢,戰(zhàn)場不見了,一切仍回歸河南郾城的一個小廣場,千軍萬馬只是公孫大娘一人,沙場征戰(zhàn)只有她手中的一柄劍,那劍刃猶如平靜的江河湖海,凝聚著一道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轉(zhuǎn)到公孫身后劍器舞的沉寂無聞,一代風華公孫大娘,可惜籍貫年紀身世皆無考,生平事跡僅見於動容者的散筆記載數(shù)則。古來聖賢皆寂寞,不禁讓人感嘆不已。幸好晚年還有弟子繼承了她的才藝!跋鹊凼膛饲恕币韵铝洌P勢又一轉(zhuǎn)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貞涢_元初年,當時政治清明,國勢強盛,唐玄宗在日理萬機之暇,親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園,親選樂工,親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藝術的空前繁榮,當時宮廷內(nèi)和內(nèi)外教坊的歌舞女樂就有八千人,而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獨出冠時”,號稱第一?墒俏迨隁v史變化多大!一場安史之亂把大唐帝國鬧得風塵四起、天昏地黑。一切繁華在這一場浩劫中煙消云散了,如今只有這個殘存的教坊藝人李十二娘的舞姿,還在冬天殘陽的余光里映出美麗而凄涼的影子。對曾經(jīng)親歷開元盛世的文藝繁榮,親眼目睹公孫大娘《劍器舞》的老詩人杜甫說來,的確是他晚年難得的精神安慰,撫今追昔,睹物傷情,這一切又是多么地令他黯然神傷!這一段是全詩的高潮。善于用最簡短的幾句話集中概括巨大的歷史變化和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正是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終并沒有離開公孫大娘師徒和劍器舞,但是從全詩那雄渾的氣勢,從“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這樣力透紙背的詩史之筆,又感到詩人的確是在通過歌舞之思,反映五十年來興衰治亂的歷史。這首詩既有“淋漓頓挫”的氣勢節(jié)奏,又有“豪蕩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壯的杰作。開頭八句,富麗而不浮艷,鋪排而不呆板!敖{唇珠袖”以下,則隨意境之開合,思潮之起伏,語言音節(jié)也隨之頓挫變化。全詩既不失雄渾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渾括錘煉的功力。篇幅雖然不太長,包容卻相當廣大。從樂舞之今昔對比中見五十年的興衰治亂,沒有沉郁頓挫的筆力是寫不出來的,詩圣之神韻可見一斑。
從杜子美的詩中人們了解了一位色豔群芳,技壓千古、劍器第一的公孫大娘。在公孫大娘英姿颯爽的劍器舞中,不僅舞出精神,舞出神韻,還舞出了雄渾輝煌的大唐風。
玄宗時,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舞劍為「三絕」,當時,發(fā)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藝壇佳話。裴旻喪母,特請吳道子在天宮寺壁畫,以度亡母。吳道子請裴將軍舞劍一曲,以觀其豪壯氣概,助己作畫。裴旻即除孝服,欣然起舞,突然擲劍入雲(yún),高達數(shù)十丈,旋即如電光般從空中投射下來,裴將軍手執(zhí)劍鞘接劍,劍入鞘中!數(shù)千觀者譁然驚歎。吳道子奮筆作畫,當即而成,為天下之壯觀。又由張旭題字,才成其為所謂「一日之中,獲睹三絕」之千秋佳話。
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畫圣吳道子的畫,世稱三絕,畫圣吳道子從裴旻的舞劍獲得靈感和啟示,裴將軍欣然應允作即時表演,畫成后張旭又題詩獻書,三位絕世高手聯(lián)袂出手,肯定是轟動京城。一方面說明大唐藝術風氣高古,超凡入圣,高手之間注意相互學習,交流,大家們都注重向姊妹藝術借鑒,汲取營養(yǎng)。取其神韻與精華,這是這種藝術高水平的探討,才使大唐人才輩出,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草圣張旭、唐楷中的歐、褚、顏、柳……盛唐藝術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一座奇峰。
公孫大娘成為名動四方的劍器名家,她同樣是廣收博采,對裴將軍的神奇技藝,公孫大娘亦盡得其髓。她擅長的《裴將軍滿堂勢》,即是效法裴將軍飛劍入鞘的招式,而滿場飛舞,驚心動魄,猛厲無比的劍舞,那豪邁、矯健、靈活,蔚為壯觀的舞風,都得益于將軍對陣殺敵勇敢尚武精神“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粗”,如此雄健的健舞由一位美艷女子節(jié)節(jié)舞出,怎不令人心醉神迷!
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同樣滋養(yǎng)著其他姊妹藝術,特別是草書。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中說:“……昔有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shù)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原來一代草聖張旭的長進成名,是從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到啟發(fā)的。甚至還有說懷素也是得益於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張旭的書法在公孫大娘劍器舞的啟示下,始得低昂回翔之狀,超越了筆墨技巧程式,線條中那仿佛走龍奔蛇、剛圓道勁、倏忽之間變化無常、急風驟雨般不可遏止的情態(tài)姿勢,直令人重溫激烈旋轉(zhuǎn)的劍器舞的節(jié)奏。李頎在《贈張旭》中形容張旭寫字的神態(tài):「露頂據(jù)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苟敢钥窭^顛」的懷素,論結體佈局則孑奇萬狀、連綿不斷、忽擒忽縱,論筆勢則電閃雷鳴、不可端倪、不可遏止,論意態(tài)則筆止而意未盡、書停而韻未絕,正所謂「唯觀神彩,不見字形」。草書二聖的狂草把中國「線的藝術」推上了抒情的最高峰,這等無上傑作,透出的是不可一世的傲岸精神,是盛唐浪漫的激情、骨力和風氣,也是公孫大娘劍器舞蘊含的絕代神韻。
張旭草書繼承前人筆法,又傳給了崔邈和顏真卿。他曾對學生說,當初看到公主與一位挑夫在路上相遇爭道,悟出了筆法上的爭讓之理。後來又見到公孫大娘舞劍,領悟到草書的神韻。張旭得悟於這兩個女子,書藝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常於酒酣之後,乘興而書,一邊揮毫一邊大叫,有時竟以頭發(fā)蘸墨縱情大書,時人稱之「張顛」。
畫圣吳道子從裴將軍的神奇技藝中汲取什么?是激情,是醞釀情緒,是取其神韻
公孫大娘從裴將軍的《裴將軍滿堂勢》中汲取什么?不僅是招式,絕技,還有豪氣、雄健,是取其萬馬軍中縱橫馳騁的神韻!
張旭從公孫大娘劍器舞中汲取什么?是狂放,是勁舞的流動的動感,是千姿百態(tài)的舞姿神韻,情緒不足時,以酒助之,李白斗酒詩百篇,武術中的醉拳,都是深得個中三昧
借用一句詩“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為“好酒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