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鄭州上軍校的原因,曾經(jīng)多次去過洛陽。每到洛陽,都要去一趟龍門石窟。
雖然每次去龍門石窟時的季節(jié)和環(huán)境都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但在龍門所看到的場景卻無二致:蒼蒼茫茫的龍門山、浩浩蕩蕩的游人,氣勢威嚴的斷崖石壁,石壁上人為鑿出的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石洞,以及一洞又一洞的斷頭佛像……。然而,那時卻怎么也沒想到仔細看看那鑿刻在石壁上的銘文。
轉(zhuǎn)眼,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三十年過去了……。后來,學起了書法。突然發(fā)現(xiàn),過去無論去過多少次龍門石窟,除了留下一兩張說明“到此一游”的照片之外,沒有任何收獲,都是等于白去。因為,論起看山,龍門山比不了咱們山東的泰山,甚至比不了與之相距不足百公里的嵩山;論起佛像,它沒有寺廟里的佛像完整,沒有依山而雕的佛像之氣勢;說是看佛像,倒不如說是看佛身,因為龍門石窟佛像十有八九有身無頭。而龍門石窟之所以每年還吸引如此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更在于它那獨有的文化魅力。其中,龍門造像中的題記銘文,便是其中之一。而《北魏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shù)的精華之作,是學習魏碑楷書繞不過去的精典碑拓,是書法王國里的耀眼明珠。
因為跟隨老師學習書法的緣故,連續(xù)五年、六年、七年,一年年都在撞擊書法的大門,而書法的門打開了一扇又一扇,似乎永遠都有門在等著你。篆書學了、隸書學了、楷行草書學了;然而,篆書里又有大篆小篆秦篆清篆等,每個門類的篆書里面又分這家那家,似乎永遠有得學,不學哪個帖子都是一種遺憾。單說楷書,去年一年,老師帶著學生馬不停蹄串了一家又一家,幾乎是以每月一帖的速度在臨習,然而臨來臨去,到了年底一看,還沒能走出唐楷的門。
春節(jié)過后,還沒有關上唐楷那扇窗,老師又帶著眾子弟敲開了魏碑的門。
過去,雖然認為魏碑屬于楷書中的另類,臨多臨少無所謂,等老師打開了這扇門,突然發(fā)現(xiàn),這里又是一個大世界,還有大大小小的門要開,還有各種各樣的碑要臨。
書法,是一種充滿人性的藝術(shù)。就像這魏碑,讓學習書法的人又憎又愛。在憎者的眼里,它是那樣古板,斧鑿刀刻,棱棱角角,用一枝軟軟的毛筆如何體現(xiàn)?而在愛者眼里,也正是看中了它的斧鑿刀刻,棱棱角角,代表了一種剛直不阿的秉性,便要不遺余力地去摩仿、去臨習。在違背書寫規(guī)律的前提下去尋求規(guī)律。
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的奇妙,奇妙到可以用在臨習魏碑的身上。以柔克剛,剛?cè)嵯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真正進入了魏碑這扇門,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臨習魏碑。臨習魏碑,決不像平常思維所想的,因為它的方方正正,棱棱角角,就一定要選用筆毫較硬的毛筆去寫;恰恰相反的是,要表現(xiàn)魏碑的棱角,表現(xiàn)斧鑿刀刻的精神,唯有用筆毫較軟的筆才能表現(xiàn)。
我不知道老師帶著我們走進一扇扇魏碑的門,能不能領略到更多獨特的風景;但我知道,等我走完這一片片斧鑿刀刻的世界,書作中一定會增加很多魏晉時期的蒼茫和三國爭霸一樣的豪氣!
——人老了,書也老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