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最容易丟分的題目之一,為何這么說呢?
首先古代詩詞浩如煙海,很難猜到會考哪一首?
既然猜不中詩歌,很多人便開始琢磨如何套模板。
可問題是有時候連題干都令人難以捉摸。
例如去年全國乙卷考的是王勃的《白下驛餞唐少府》,這是首送別詩,不難理解,卻依然令很多考生頭疼不已,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簡答題考的是: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何不同?
很多同學不會答是因為不懂“什么是排遣離愁的方法”。
其實考的就是抒情方法,題目不算難,就是很坑。
考生走出考場,紛紛抱怨,“我比王勃還愁”、“愛送別的王勃,終于把我給送走了”……
幸好,今年的詩歌鑒賞題沒有那么坑了。
從公布的新課標二卷來看,無論是選的詩歌還是出的題目,都相對簡單,很容易得分。
二卷選的是北宋著名隱士林逋的一首七律,一字一句美如畫卷,沉醉了千年的時光。
《湖上晚歸》
林逋【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
古代有很多隱士,并不是真正的遠離紅塵,不問俗事,而是為了營造好名聲,引起當權者的注意,達到出仕的目的。
成語“終南捷徑”便是一個關于隱居終南山,求得高名,后順利進入官場的典故。
即使是備受后世推崇的王維,也只是半官半隱,一腳入佛門,一腳踏紅塵。
然而林逋卻不一樣,他是真正的世外高人,一生都不曾涉足官場名利。
并非沒有機會出仕,只是他志不在此。
他曾言“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年輕時,他曾在江淮一帶漫游,40歲以后便隱居杭州孤山。
以山水花鳥為鄰,以清風明月為伴,不問紅塵是非。
這首《湖上晚歸》的具體寫作時間不得而知,大概是他隱居西湖期間所寫吧。
通過描寫秋日傍晚歸家途中所見的風景,營造出了一種極其恬淡寧靜的氛圍,即使過了千年,依然令人沉醉不已。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首聯便點題,描繪了一幅宛如仙境的湖上泛舟圖。
“臥枕”二字看似普普通通,實際卻將詩人那種悠閑自在的情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蓬瀛”就是指蓬萊與瀛洲二島,是傳說中仙人居住的仙山,縹緲神秘。
僅此二字,便可知詩人望中所見之景有多美!
再來看頷聯兩句,“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詩人開始具體描寫眼前的景色。
正值秋日,夕陽西下,小橋、流水、林木、遠山、寺廟都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幽遠寧靜。
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橫”和“倚”這兩個動詞。
原本小橋與寺廟都是靜止不動,詩人以動詞修飾,不但沒有破壞這寧靜的氛圍,反而令整個畫面便顯得更加鮮活靈動,這便是煉字的絕妙之處。
接著的頸聯兩句,“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嫋似相迎”,以擬人的手法描繪了湖上的動植物,側面烘托了詩人此時的愉悅心境。
“翠羽”就是指有著翠色羽毛的鳥兒,以局部指代整體,這是古詩詞中很常用的一種借代手法。
例如李白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便是以“帆”來指代船。
而“紅蕖”就是指紅色的荷花。
試想一下當時的場景:詩人的小舟驚動了棲息在水邊的鳥兒,它們振動著翅膀,急急忙忙地飛走了;
鮮紅的荷花,迎風招展,姿態(tài)裊娜,散發(fā)著迷人的芳香,仿佛在歡迎著詩人。
無論是“翠羽濕飛”還是“紅蕖香嫋”其實都是湖上很常見的一幕,然而詩人卻賦予了它們以人的情感,生動細膩,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切景語皆情語”,可見此時詩人心情多喜悅了。
“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最后的尾聯,詩人又從聽覺角度著筆,描寫了詩人的居所環(huán)境。
“誅茅”原是指剪除茅草,最早出自屈原的《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后又延伸為“剪割茅草以為房屋”,多指代隱居之處。
臨近居所時,詩人隱隱約約聽到了雞鳴犬吠的聲音。
還記得關于桃花源的那段描寫嗎?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只是短短8字,一幅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圖便躍然紙上。
詩人這里也是如此。
途中景色宛如仙境,固然令人陶醉,但那雞鳴犬吠的田園居所更是詩人心中的樂土。
越是靠近,心情越是愉悅。
整首詩來看,以詩人的歸途行程為線索,截取了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將秋日傍晚湖上的風光刻畫得宛在目前。
由遠及近,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隱居田園,寄情山水,怡然自樂的浪漫情懷。
再來看看此次高考題目,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簡答題,其實難度都不大。
詩人的心情一路上心情都十分愉悅,所以很明顯,C答案是錯的。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所謂的“有我之境”。
這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觀點,同樣適用于詩歌鑒賞。
詩人筆下的景物都是圍繞著詩人的心情展開描寫,只要抓住這一點,便不難得分。
不知你們覺得這道詩歌鑒賞題難嗎?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