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先來說說楷書。 我們現(xiàn)在一提楷書,立即會想到唐代的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quán)、顏真卿……而古人對楷書的概念與現(xiàn)代人不一樣的?瑫墒斓奈簳x時代,不叫“楷書”,當時人叫“正書”,或叫“真書”。正書規(guī)范了點、橫、豎、撇、捺、折、勾,后人以此為楷則,所以才稱“楷書”,即可作楷模的書法。文字既然發(fā)展到能做楷模,是可以不變了。當然,沒有一個時代像唐人這樣,把正書的技法發(fā)揮得如此豐富多彩、淋漓盡致。 以唐楷為楷、為宗,代代相傳,世世勉修,學書兒童莫不日課苦練,文人書家莫不駕輕就熟?瑫鋵嵲诰嗵萍s五百年前就已完備。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葛祚碑》,是三國時期的名碑,12個大字,堂堂正正的楷書。 南京市博物館藏東晉王羲之家族的《王閩之墓志》,楷書,稍稍有一點隸意。 1998年夏天,南京又發(fā)掘了東晉名臣高崧的墓,其中有兩方磚質(zhì)楷書墓志,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東晉之前就有楷書,證明了王羲之書體存在的真實性,當年與郭沫若為《蘭亭集序》墨跡真?zhèn)握摫娴母叨m先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請注意,書法史上,在楷書出現(xiàn)之際,屢屢提到一種書體——“八分書”。 “始創(chuàng)八分書”最早者,數(shù)東漢上谷人王次仲。奇怪的是,這種“八分書”到底是什么樣子,在歷代碑帖中從來找不到對應的圖版,在歷代書論中也含而糊之、云里霧里。 王次仲是何許人,與我不相干,我只關(guān)心“八分書’’是何許書體。 當年,我就是死死揪住這個“八分書”,把許多書都翻卷了角,一心要弄個究竟。我由此連串了許許多多問題,兜了好大的一個圈兒,終于還是有個“究竟”了。 有關(guān)“八分書”,書史上有三種解釋: 其一,是“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其二,像“八”字的造型那樣“分”清筆勢向背;其三,寫的字有八分大小。 前者,就篆隸兩種字體的取舍而論,說明“八分書”產(chǎn)生的緣由及字體形狀,雖然含混了些;次者,實際上是在強調(diào)一種有“向背”、有分勢的用筆方法;后者,顯然是說字的大小尺寸。 三者好比盲人摸象,各說各的。我花時間讓它們?nèi)^會面,暢所欲言,原來說的是同一樣東西。 我首先不放過那個次者。它是最隱秘的,也是最關(guān)鍵的。
資料來自網(wǎng)絡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問好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