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我們?nèi)绾谓庾x《清明上河圖》?
一位癡迷藝術(shù)的皇帝,一幅藏滿秘密的傳世名畫,它們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近日,三聯(lián)書店推出祝勇新作“微觀故宮系列”——《在故宮尋找宋徽宗》和《在故宮解密<清明上河圖>》,以獨特的“微觀史”視角,走進故宮的收藏寶庫。在“微觀故宮系列”的線上首發(fā)分享中,祝勇與讀書博主趙健以“和祝勇一起微觀故宮:從《清明上河圖》到宋徽宗”為題,講述了千年前的帝王與市井背后的宋朝文化。
作為祝勇的開創(chuàng)性嘗試,他試圖從細節(jié)出發(fā),探尋這座凝結(jié)了千年文明的宮殿的歷史真相:在尋找宋徽宗的故事里,畫師張擇端是個微不足道的配角;而在解密《清明上河圖》時,那位藝術(shù)天才皇帝又退居幕后,成為《清明上河圖》流轉(zhuǎn)過程中的背景。兩條看似平行的敘事線索,最終編織出一幅完整的宋代文化圖景。
其中,在《在故宮解密<清明上河圖>》一書中,祝勇對這幅傳世名畫深度解讀。世傳以《清明上河圖》為名的畫卷有 40 余本,真本只有一卷,就是故宮博物院藏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在故宮博物院180余萬件文物藏品中,《清明上河圖》是爭議最多的一件。自古至今,對《清明上河圖》的詮釋莫衷一是,從未形成過定論。如學者李冬君所說:“《清明上河圖》作為十大傳世名畫,早已不是一軸‘界畫’所能定義的,千年來,它還承載了除繪畫之外的歷史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敘事功能。”
近日,作家、文化學者祝勇(左)與讀書博主趙健以“和祝勇一起微觀故宮:從《清明上河圖》到宋徽宗”為題,在線上進行了“微觀故宮系列”的首發(fā)直播分享,分享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在故宮尋找宋徽宗》和《在故宮解密<清明上河圖>》。主辦方供圖
祝勇試圖破解這幅畫卷背后隱藏著的無數(shù)謎團:它描繪的究竟是哪個季節(jié)?創(chuàng)作于哪個時代?又為何成為千古名作?畫中的舟楫往來、商販云集,究竟是盛世的繁華,還是危機的前兆……他將帶你跟隨張擇端的筆觸,深入汴京的大街小巷,感受歷史的脈搏,深入這幅傳世名畫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同時也為我們解讀一座古代都市乃至那個時代的政治、文化與社會風貌。
祝勇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這幅畫并非僅僅描繪“清明時節(jié)”,而是融合了春夏秋冬四時的景象。通常認為,《清明上河圖》所繪的自然是清明時分,但問題是長卷中有許多細節(jié)并非來自清明節(jié),而是指向其他時節(jié)。祝勇通過對畫卷細節(jié)的分析,結(jié)合古代中國的“循環(huán)時間觀”,將《清明上河圖》解讀為一卷含納了冬、春、夏三季的景象,并依此推斷缺失的部分,當為秋景。 作者認為:“《清明上河圖》是一部含納了春夏秋冬四時(古人不說‘四季’,只說‘四時’)的畫卷,有如《詩經(jīng)》里的《七月》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伴隨著時令季節(jié)的推進,排布出人世間的滄桑與繁華。”“假若我們把《清明上河圖》卷首和(已消失的)卷尾連接起來,就會形成一個閉環(huán),像一圈完整的年輪,讓汴京城的春夏秋冬運轉(zhuǎn)輪回,永無止境。”
關(guān)于此圖的繪制時間,祝勇也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觀點的看法。根據(jù)宋徽宗在畫上所題的“清明上河圖”五字,以及加蓋的印章,學界通常認定它繪制于宋徽宗時期。但祝勇認為:《清明上河圖》的風格與宋徽宗的喜好不符,作者更不大可能以它來呈給皇帝,向他進諫。從繪畫的風格與時代背景來看,它大概率是畫于宋神宗年代并進入內(nèi)府,同時與王安石變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到了宋徽宗時期,宋徽宗把它賞賜給了對自己登上皇位有恩的向氏家族,從而由內(nèi)府流入民間,這才開啟了這幅曠世之作在人間的傳奇旅程。
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解讀《清明上河圖》這幅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的傳世名作呢?
以下內(nèi)容節(jié)選自《在故宮解密<清明上河圖>》,已獲得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
《在故宮解密〈清明上河圖〉》,祝勇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5年1月版。
那個名叫張著的金朝人,輕輕地打開一只木匣,一卷色彩微黃的古畫赫然入眼。他啟匣取卷,放在畫案上小心翼翼地展開,仿佛在奔赴一場古老的約定。但見它裝池華美,卷前有宋徽宗以他著名的瘦金體題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字簽,鈐雙龍小印,處處體現(xiàn)著“宣和裝”(宋徽宗時期的裝裱形式)的精細與優(yōu)雅。接下來,他看到了遠山,看到了荒樹,看到了田野,看到了漫漫春水,看到了那曾經(jīng)輝煌、如今已消失在黃河淤泥下的華美都城。那里城市絢爛、物質(zhì)繁盛,仿佛一個集華美與富饒于一身的人間理想國。掩卷遐思,那業(yè)已消失的北宋江山刺痛了他的心,于是蘸墨揮毫,在竹紙上寫下那段著名的跋文。
余輝先生說,他曾經(jīng)在庫房查驗過,張著的這段跋文是單獨的一張接紙,接在《清明上河圖》卷之后,縱約80厘米,橫約50厘米,文字沖天撞地,沒留天頭地腳,不合書寫的規(guī)范,很可能是從別處移過來的文字,上下的寬幅都被裁去許多。在這段金代跋文被“移植”到《清明上河圖》卷尾之前,《清明上河圖》卷尾是否還有跋文,我們不得而知了,但張著跋文的確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裝裱在《清明上河圖》卷后的最早文字了,題跋時間是“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即公元1186年3月30日,此時距離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已經(jīng)過去了60年。
《清明上河圖密碼》(2024)劇照。
張著仿佛一個知識考古學者,借助他的目光,湮沒已久的《清明上河圖》才被“發(fā)現(xiàn)”,仿佛一具復活的僵尸,從地下返回人間。
依張著所說,張擇端本是東武(今天山東諸城)人氏,在東京汴梁學習繪畫,并在那里成為一名卓越的畫師,舟車、市橋、郭徑,無所不能。正是這強大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完成了《清明上河圖》這樣一卷鴻篇巨制。
張著輕輕打開那只木匣,就像開啟了一個神秘的寶庫。如今已經(jīng)過去了800多年,這幅浩瀚的圖卷就像一個裸奔者,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目光打量過、審視過、丈量過。世上似乎還沒有一幅畫,像它那樣被那么多的目光撫摸、覆蓋、探究。它的絲絲縷縷、本本末末,都袒露在觀者視線里了。可800多年過去了,《清明上河圖》依然成謎。我們只知道一個名叫張擇端的畫者,在5米多長的畫卷里,堆砌了無以數(shù)計的人物牲畜、車轎船只、房屋城門、橋梁碼頭,組成一幅壯闊無邊的畫卷,引誘我們走近它;但它就像一座結(jié)構(gòu)復雜的迷宮,一旦走進去,我們就會被它的浩大迷離所吞噬,仿佛變成畫里的一個人物,消失在熙攘擁擠的人群中。
VR影片《清明上河圖》(2016)劇照。
研究者對它的每一個細部的研究考證似乎都能成立,但若放到一起,則產(chǎn)生了混亂、齟齬,甚至彼此矛盾,好像一部剪輯錯了的電影。
有人說,張擇端畫下這卷大畫,是為了拍皇帝的馬屁——你看這幅畫上,開頭是一片郊野風光,田野廣漠,薄霧輕籠,有馱木炭的隊伍,還有掃墓踏青者,從荒疏的樹林中走過,給寂靜的郊野帶來些許聲色;然后就是一條大河出現(xiàn),自右向左,由靜水流深到波瀾壯闊,徐徐展開,層層遞進。有許多條大船,經(jīng)大運河迢迢而來,給都城帶來百物眾寶,這才有了京城的紅塵十丈、燈火繁華。大船與河水爭流的景象,讓人不禁想起北宋周邦彥在《汴都賦》里對汴京水路的經(jīng)典描繪:
舳艫相銜,千里不絕。越舲吳艚,官艘賈舶,閩謳楚語,風帆雨楫。
隨著行船的方向,城市的面貌逐次展開,我們看到了市廛之居、寺觀之廬、官府之衙,更有鱗次櫛比的酒家商鋪,肆有官窯瓷器,架上杯盂滿陳,畫中的人與物,多至不可勝數(shù)。假若不看《清明上河圖》,如此極致的繁華幾乎令人無法想象,因此才有元人李祁在《清明上河圖》卷后的跋文中感慨道:
觀者見其邑屋之繁,舟車之盛,商賈財貨之充羨盈溢,無不嗟賞歆慕,恨不得親生其時,親目其事。
與靜謐的鄉(xiāng)村形成對比,畫家向觀者展示了一座盛大、永恒之城,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物質(zhì)極大豐富、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烏托邦,恰似孟元老在北宋滅亡后對昔日皇都的追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薄煜绿降臅r光太久了,到處都是一片繁華的盛景;你看那還未束發(fā)的兒童,皆忙于學鼓練舞;你看那白發(fā)的老人,早已不認識打仗的武器。而《清明上河圖》里的“清明”,亦被九百多年后的一些美術(shù)史研究者解讀為“政治清明”,包含著“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
也有人說,這幅畫非但不是拍皇帝馬屁,相反是暗藏殺機。君不見,畫者在繁榮的表象背后,植入了太多的“社會陰暗面”,諸如商賈囤積的糧食、慵懶的遞鋪官兵、撤防的城門、沉重的商稅、嚴重的通貨膨脹、泛濫的酒患、懸殊的貧富差距等等,不一而足;畫面上瘋狂的驚馬、虛設(shè)的望火樓、即將撞向橋頭的船只等等,也都成為對社會危機的隱喻與警示。這個張擇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是歌頌皇帝,實則在指桑罵槐,批判朝政,用今天話說,叫“低級紅,高級黑”,用心何其毒也。
張著說《清明上河圖》和《西湖爭標圖》一起被“選入神品”,證明它在當時就被指認為是一幅杰出的畫卷,但在有宋一朝,除了宋徽宗的題簽和張著跋文中提到的這本《向氏評論圖畫記》,就再也找不到關(guān)于《清明上河圖》的線索了。是時人都不曾見到過《清明上河圖》,還是有什么原因,讓所有見過這幅畫的人都集體沉默,直到北宋滅亡60年后,才由一個金朝官員寫下第一段跋文?這“空白”的60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這幅已被選入“神品”的杰作經(jīng)歷了“死寂般的沉默”?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極致精微的畫,但它也是一幅復雜難解的畫,一幅泥沙俱下的畫,一幅讓人五迷三道的畫。沒人確切地知道,張擇端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這幅長卷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顛沛,才來到我們面前。
《清明上河圖密碼》(2024)劇照。
《清明上河圖》里最明顯的地標,就是東西橫亙的那條大河——“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中,關(guān)鍵字就是“河”字。那是汴京的生命之河——汴河,汴京城的珠簾十里、簫鼓樓臺、車馬喧鬧、升平風物,全仰賴這條大河。而《清明上河圖》本身就是一條大河,河道寬廣,水浪翻卷,層層推動,奔騰不息,擁有著容納社會、歷史內(nèi)容的豐沛容量,因此專家們在面對這幅畫卷的時候,要動用政治史、軍事史、美術(shù)史、城市史、建筑史、橋梁史、船舶史、漕運史、經(jīng)濟史、氣候史、醫(yī)藥衛(wèi)生史等知識武器,火力交叉,協(xié)同作戰(zhàn),才有可能讀懂!肚迕魃虾訄D》是一個無比復雜的文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讀不是一個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就像我們面對《紅樓夢》時一樣。
原文作者/祝勇
摘編/何也
編輯/何安安
校對/劉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