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妻被局长的粗大撑满小说,国产熟女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 ,晚上睡不着求个地址,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游戏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名作賞析] 穿越時光的眺望——讀《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3 已有 184 次閱讀   2023-03-26 08:47
穿越時光的眺望——讀《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可謂“十年磨一劍”的專著《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已在案頭一年多,一直想寫篇書評,卻因作者用心之深超出我想象而無從下筆。讀完該書后的感受,本來跟作者初樞昊一樣熟悉的何懷碩先生,似乎反變得有些陌生起來——讓我陷入對一位別有懷抱的畫家、學人在這個時代語境里存在與意義的思考。

多年前去臺北拜訪何懷碩先生,就聽他說,跟大陸朋友通信,二十年來一直持續(xù)的有兩個年輕人,一個是北京的初樞昊,一個杭州的王犁,你們兩個人應該見見面認識一下。后來,雖和初樞昊有電話往來,但至今也沒有見過面,我們兩個當年的年輕人如今也到了時常感到精力不濟的中年。疫情三年,兩岸往來大為不便,時常惦念臺北的何先生近況如何?有朋友問起對海峽彼岸學者的印象,我一閃而過的感覺,就是讀完他們的著作后再接觸作者,還有很多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處理事物價值觀穩(wěn)定,有舊學底子,文筆言辭典雅,書信往返禮儀周到,內地只有在日漸凋零的前輩學人身上才能感受得到。

1

初樞昊年長我一歲,我們倆,一個北方膠東小城文登的小伙與一個南方浙西小鎮(zhèn)排嶺的小子,在相同時代不同地點,那么相同的機緣開始接觸何懷碩先生的信息,《心象造境》的自序《識荊三十二載——書信與交往中的懷碩先生》,記述了與我何等相似的經(jīng)歷。初樞昊最早看到何先生的畫作,是在1986年第4期《迎春花》雜志上——雜志刊登了何懷碩《斜暉》《荒寒》《枯樹賦》《蒼山殘照》《空茫》等作品;我應該是從1989年第2期《迎春花》雜志上第一次看到何先生的作品,這一期以他的畫作《蟠木林》局部為封面,配有杜滋齡《深沉的苦澀美感》一文,內文刊發(fā)《蟠木林》《雨巷》《李后主詞意》《古月》《獨行》等作品,這次的初遇,如該書作者第一次看到何先生作品感到的震撼一樣,如此的滄桑、深沉、孤獨和深凝澀古。初樞昊說:何懷碩三個字,從此深深烙印在他的藝術地圖里。當時,他自然不會想到,在南方某處的我,也記住了何懷碩這個名字。對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我們來說,更多的是比遙遠還遠的陌生的距離,更多也是對遠方渴望的眺望。

《迎春花》中國畫季刊1989年第2期封面

何懷碩《蟠木林》,1986年,紙本水墨設色,66×128cm

何懷碩《雨巷》,1981年,紙本水墨設色,66×66cm

何懷碩《古月》,1979年,紙本水墨設色,67×81cm

初樞昊本科讀北師大經(jīng)濟系時,我可是在南方的中學為考試不及格而愁眉苦臉。在他上大學時的1991年,曾與一本何懷碩的港版畫冊失之交臂;而我1995年上大學的階段,卻幸運地在天津美術學院門口一家書畫用品店買到何先生第一本大陸版文集《何懷碩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才恍然知曉,原來他不僅是畫家,也是卓有見地的評論家,談藝論文之余流露更多的是知識分子關心天下事的古道熱腸!逗螒汛T文集》水天中序和賈方舟序都提及何懷碩的寫作對那個時代他們的影響,“多少年過去了,提起何懷碩的書,‘參與感’便油然而生,那是一種進取、開放、生氣勃勃的感覺。雖說這多少反映著當時特殊的讀書環(huán)境,但更主要的是他的思想和文風留下的鮮明印象!保ㄋ熘姓Z)

何懷碩《寒林墜月》,1973年,紙本水墨設色,134×67cm 何懷碩早年的《寒林墜月》(1973),有意強化線條的排沓、穿插,以線之繁復,對比月之簡空

何懷碩《白屋》,1964年,紙本水墨設色,71×79cm

何懷碩的文章、繪畫如此深地引起內地幾代畫家、學人,長者如李可染、葉淺予等,平交如周思聰、郎紹君、邵大箴等,還有我們這撥無名后生的注意,回想起來,應該是不同的語境和開闊的視野,他身兼畫家與知識人兼濟天下的擔當和勇氣,“外警西化的狂潮,內警沉酣之迷夢”(余光中語),對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我們來說,是何等的超前意識。∽鳛閭體面對整個時代變化的問題意識,不止縈繞在我們面前,更深植我們心底。

2

1997年春夏之交,初樞昊在中國美術館偶遇史國良先生,史先生告訴他可以給何先生寫信,他會很愿意回信談論藝術問題。我本科畢業(yè)在浙江藝術學校工作,教學壓力輕,有閑暇讀書,積極尋找機會參與社會諸事。當時髙世名還在讀碩士研究生,不滿足于本校的課程,常去浙江大學、杭州大學聽課,途徑黃龍洞藝校時來我的宿舍小坐,他當時在讀柏拉圖《理想國》,聊天中流露出非凡的學術視野和閱讀野心,對我只關注當代學人的著作提出警策,我說起何懷碩時,他說有一張何先生來中國美院參加林風眠紀念活動時留的名片。我于是獲得了何懷碩先生的聯(lián)系方式。其時,七零后畫家才出道,我糾集央美畢業(yè)的朋友一起做活動,大家集資,自費編印了一本簡陋的畫冊《多向選擇——第二屆人物畫聯(lián)展》,寫了封信一起寄給何先生,不久就收到他的回信,直言直語:“‘多向選擇’其實完全相反。我們只見大陸的新人物畫差不多是這個調調,從南到北,國家這么大,畫家這么多,但互相影響、互相模仿、共同形成潮流,很少人敢走出這個模式,創(chuàng)造個人獨特的方向和風格!保2000年10月6日信)這封回信我請人打印后,經(jīng)他校正同意,以《缺乏屬于自己的有意義的方向——關于“多向選擇”展的一封信》為題,公開發(fā)表在《美術報》評論版。也由此開始了與何懷碩先生通信往來。

如初樞昊所說,我們這一代人,生在動蕩年代,長在改革年代,舊禮多已缺失,新禮不知何處,凡事隨意,時或魯鈍……這也體現(xiàn)在我和何先生平時的書信往來中。如何先生2001年7月12日給初樞昊信中探討日常往來的稱呼問題;而在此前一天,即2001年7月11日給我的信里也談到書信往返的字跡和稱呼問題:“你的書法實在欠功夫,也許因為當前青年不重書法,所以你想‘惡補’非常有益,我覺得先得從‘楷’‘隸’入手,再去寫‘行’‘草’,別從行草入手,你寫信應該改正的地方是:不可把字寫的那么逼近四邊,應該留些呼吸的空白,希望你立刻改正過來,如圖所示(紫色圈內寫字,上下左右留些空白)。而依照中國傳統(tǒng)尊稱長輩,在見面時稱‘潘先生’,寫信時卻不可直書其姓,應寫‘天壽先生’‘天壽老師’,而見面說話卻不可呼‘天壽先生’!比缡。何懷碩先生慢慢在來信中,從稱呼我為“先生”“同學”,慢慢變?yōu)椤袄系堋敝两,我也在學院本、碩、博的攻讀研習之外,多了一位可以終生為師的前輩。

何懷碩《孤旅(原漂游)》,2003年,紙本水墨設色,66×111cm

何懷碩《凍云》,1985年,紙本水墨設色,76×100cm

我也像初樞昊一樣,看到有意思的書就寄給他。余華沉潛多年后的《許三觀賣血記》才上市,我在矮黑的平房里看完,感動得天天給自己炒豬肝吃來補血,也寄給何懷碩先生一本。他在上下班的地鐵上看完回復:“我在臺北買到臺北出版余華的《活著》,讀了覺得極好,幫我買《余華作品集》(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蔽乙蚕癯鯓嘘灰粯,多次收到他委托香港的妹妹和上海的友人寄來兩三百美金不等的錢,補助剛工作年輕人經(jīng)濟能力的不足。“我知道大陸人收入不多,請你容我把錢托上海親友寄給你。錢不算什么,我也不是要你回報。因為你對書如此用心,或許會找到此書!保ā缎南笤炀场返7頁)前輩的用心,二十年前發(fā)生在北京的初樞昊身上,也發(fā)生在杭州我的身上。

何懷碩《原始森林》,1987年,紙本水墨設色,95×178cm

與何懷碩先生通信,總是匯報自己最近在做什么,看什么書,或面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卻不敢寄自己畫的圖片給他看。

3

一次我?guī)W生皖南下鄉(xiāng)寫生歸來,放下行囊剛坐下準備午睡休息一下,突然有某種意識需要下樓看一下信箱,驚喜地收到一封何懷碩先生相約上海見面的信。何先生難得來大陸,告訴我會作蘇州和上海之行,是否可以到上海見個面?看日期就是當天,我趕緊洗漱一下趕往火車站,記得是在一家由周信芳滬上舊居改建的南伶餐館,第一次見到通信已久的何懷碩先生。

何懷碩《劫后》,2006年,紙本水墨設色,67×91cm

何懷碩1983年的《不盡長河》草圖

何懷碩《不盡長河》,1984年,紙本水墨設色,136×406cm

其間,曾介紹山水畫家曾三凱去過一次何先生的家,聽三凱回來后說起何先生書房的壯觀,到臺北拜訪何先生,也成為我去臺最期待的事。何先生新居所在的碧潭,位于臺北捷運最南端。原來離市區(qū)較遠的碧潭景區(qū),因捷運的開通,成為臺北鬧中取靜的去處,據(jù)他介紹,決定移居此地,是一次來看好友傅申先生的意外收獲。何懷碩先生居住的樓房依山而筑,有通車的大橋和步行的吊橋與對岸的小鎮(zhèn)聯(lián)系,窗外就是碧潭景區(qū),樓上眺望遠山逶迤,在酷暑仍然可以感覺到山風徐徐,最炎熱時只需借助電扇即可消夏。

何懷碩《武漢鋼鐵公司高爐寫生》,1960年,紙本水墨設色,52×41cm

何懷碩《流云》,1989年,紙本水墨設色,92×135cm

這是何懷碩喜書的一副對聯(lián),不僅自用,也給莫士撝、古劍等老友寫過,此為莫士撝的收藏

這是何懷碩喜書的一副對聯(lián),不僅自用,也給莫士撝、古劍等老友寫過,此為莫士撝的收藏

何懷碩先生的書房已超越一般意義的坐擁書城。一層樓,除一戶鄰居,其他五戶都是澀盦何宅,其中四戶打通,何懷碩先生好像在家里玩空間構成,各種姿勢的書架延綿不絕。進門右側是餐廳,餐廳鄰廚房,一面是白色的書架,以小十六開1980年代出版的文學書籍和大陸畫家贈閱的圖書為主;一端窗戶邊的空墻上掛著一副王福庵的隸書聯(lián),地上有臺跑步機,從跑步機的擺放可以看出,主人并不是常用它;進門有兩個頂?shù)教旎ò宓慕饘贂埽蛷d一側是整套的港版《名家翰墨》和一些故宮典藏圖錄,還有河北教育版的“二十世紀書法叢書”等;廚房的外墻對著大門有個斜角,他按墻面大小量身打造的隸書聯(lián)“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隨即就是一個框架金屬結構書架和養(yǎng)懸掛植物的空間,架上大部分是《文星》等先生年輕時代看過的刊物,以備用時查閱!書架的結構處理,便于踩踏上隔層取閱;這是一個主廳,縱深處迎面是一堵書墻,主要是人文類書籍,記得上端還有一套何懷碩先生喜歡的批評家李長之的全集,先生說以前看過選本,后來出全集還是買了一套;南面三個大窗戶臨著碧潭,視野和采光都很好,在窗戶和窗戶之間的墻面掛著一個小鏡框,記得有一幅是錢慧安小品,先生邊介紹邊感慨,古人有很多這樣的畫家,沒什么創(chuàng)意,但傳承了文雅和精致,也很好看!還有陳曼生聯(lián):“無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緣”;靠里的那個窗戶邊用書架間隔了敞開的空間,內里放著一個工作臺,有電腦等物件;其實在這個大空間里,沿墻都放置一些舊式的寫字臺,靠窗也是橫豎兩張,兩面放著日據(jù)時期留下的敦實原木的三腳圓坐靠背椅,每個工作臺上都放著些文具,仿佛隨時可以拿起來就工作,來的客人可以各自坐在自己的桌子兩旁對話聊天;另一面嵌有鐵片的氈墻,時常掛一些先生喜歡的書法,這個廳的懸梁上有幾個橫鏡框,里面掛著臺靜農(nóng)和葉公超等寫的字,記得還有一幅臺靜農(nóng)寫的隸書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具體忘了掛在哪塊墻面。這個廳左轉一個空間和過道,空間放著書和寫作的資料,還陳列著幾件古董鳴鐘,寫作間里有坐姿的臺板,也有站姿的臺板,抬手就可以取資料的分類格,是懷碩師按自己的工作習慣,精心設計的,隔板墻面有提醒的記事紙,有常用電話號碼,還有一張與大陸老友的合影,照片上是邵大箴、水天中、何懷碩、范景中、曹意強;過道兩面是書架,書架上是美術理論類的書和畫冊,過道入口上方掛著一件康有為旅日避居時期寫的字:“避島”;書架以外的墻面是壓克力做的文玩雜件的陳列格,大多是先生各地旅行時的紀念;過道里面是先生的畫室,也是一個幾間打通的廳,記得第一次拜訪進去過,后來幾次就沒有進去。

何懷碩《悲愴》,1971年,紙本水墨設色,134×68.5cm

這些年,先生又把寬敞的書房按自己的喜好與工作習慣做了調整,以滿足儲放仿佛自己會膨脹生長的圖書。每次到臺北與先生聊天都是半天以上,吃完晚飯接著聊到最晚一班地鐵,聊天內容大多是對文化境遇的思考和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

4

愛聽好話是人之常情,近代很多大家晚年自述都會刻意修飾自己的歷史,給健在的人寫評傳更是一種冒險,怎么做到“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實則是一件非比尋常的難事,稍微理性的學者都不愿觸碰。因此,讀《心象造境》這本書,不僅了解研究對象的藝術人生,也看作者初樞昊以怎樣的識見避開情感的雷區(qū),抵達可以捫心自問的無愧。

何懷碩《湖北藝院宿舍》,1960年(2010年補題),紙本水墨,51×40cm

何懷碩1941年出生在廣東潮安,1956年考上武漢藝術師范學院附中(即后來湖北美術學院附中),他也曾和我聊過,以“反右”前后一個愛閱讀的高中生,如果留在內地,不知能否平安渡過后來那些運動。由于父親在香港工作的背景,他得以僑生身份考入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1965年臺師大畢業(yè),1970年代初赴美舉辦畫展,并留下深造,結識夏志清、王季遷等在美華人學者與藏家;1977年獲美國圣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學位;1979年回臺北,先后在多所大學任教,深得葉公超、梁實秋、臺靜農(nóng)等前輩賞識。數(shù)十年來,撰文幾百篇,真的是著作等身,與傳統(tǒng)守舊派與崇美西化派論戰(zhàn),早就享譽海外華人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逐漸被內地讀者所了解。記得有一次,一起在臺大對面的胡思書店買書,有一位年長的女士聽到我們聊天,說自己是臺大哲學系畢業(yè)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退休,年輕時?春蜗壬趫罂系奈恼,悄悄問我何先生現(xiàn)在還寫嗎?我引見給何先生,讓她自己直接問,何懷碩先生回答中流露出對當下環(huán)境的失望和自己繼續(xù)思考的努力。

何懷碩《孤旅》,1971年,紙本水墨設色,69×108cm

何懷碩《劫后》,2006年,紙本水墨設色,67×91cm

與《心象造境》作者初樞昊一樣,有幸成為何先生忘年交的我也在想,美術史出身的初樞昊以怎樣的理由,愿意花這么長時間針對一位當代臺灣畫家撰寫幾十萬字的專業(yè)著作,而在撰寫的過程中又需要多少定力突破那些認知的邊界,為自己找到不同于年輕學者本應更多撰寫論文闖蕩學術江湖的理由:“自己美術史出身,懷碩先生不正是活的美術史嗎?以我對他的理解與認知,不正適合寫一本關于他的書么?看似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甚遠,但哪種歷史不曾是今人的創(chuàng)造?‘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不是因為私交,而是因為他的藝術曾帶給我的靈魂戰(zhàn)栗,雖坐久落花多,感動慢慢淡化,但真的創(chuàng)造永遠不應被漠視!保ā缎南笤炀场返17頁)

何懷碩出版物書影 近半個世紀以來,何懷碩出版的主要畫集與文集

初樞昊這般努力給我們呈現(xiàn)的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在我看來,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畫家評傳,而是對一位享譽海內外的當代畫家、學人的心靈史的探究。何懷碩雖在內地陸續(xù)出版了《何懷碩文集》(1994)、《給未來藝術家》(2005)、《大師的心靈》(2008)等著作,卻沒有正式出版過一本畫冊,大陸讀者只是從雜志刊登他的零星畫作和有限著作中,在一鱗半爪間感受到這位臺海前輩為文為藝的風采而難窺全貌!缎南笤炀场芬粫熅幹x赫,與我相識頗久,熱誠勤勉,在她的細心?毕拢突徒600頁的16開精裝書,近300幅畫作全彩印刷,拿起來幾如磚頭般厚重,卻依然精美得一絲不茍,清晰勾勒出何懷碩創(chuàng)作與理論大概,內中何懷碩作品之豐富,不止為大陸讀者基本所未見,甚至臺灣地區(qū)與海外讀者也大都所未見,不啻為何先生畢生創(chuàng)造的縮影,足以成為海內外熱愛何懷碩,乃至真正熱愛藝術與思考的讀者得窺這位前輩全豹的一扇窗口!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初樞昊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

對于該書,何先生在質樸簡明的前言里說:“我好像在別人的鏡子中看到昨日的自己、今日的我與依稀可辯的明日的我!焙蜗壬侨昵澳贻p時候的我們眺望的對象,其中一位眺望者完成了《心象造境》,讓我們知道這個時代還有這樣一類執(zhí)著的的堅守者,只是不知現(xiàn)在年輕的讀者在眺望誰?

2023年2月7日杭州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