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有一段極重要的論述: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樹石之狀,妙于韋偃,窮于張通。這位張通便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畫家、理論家張璪。
張璪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畫史上是以畫松石、山水著稱于世的。
《歷代名畫記》卷十中記其:尤工樹石山水,之前也記載了樹石之變,窮于張璪。
《唐朝名畫錄》記載:張藻(璪)員外,名冠文學(xué),時之名流,畫松石,山水,當(dāng)代擅價。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
《宣和畫諳》中也有這樣的記敘:衣冠之行而一時名流。善畫松石山水。
王維《伏生授經(jīng)圖》
中國水墨山水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璪的弟子劉商在其被貶后,曾賦詩曰:苔云蒼蒼臨澗水,谿風(fēng)裊裊動松枝,世間惟有張通會,流向衡陽那得天。前二句細致入微地描述了一幅白云、小風(fēng)、松動、流水的優(yōu)美水墨畫卷,后二句則表達了張璪走后的惆悵與懷念,同時又是對他的繪畫成就的高度評價。
張璪,字文通,吳郡人。受知于唐代宗廣德元年宰相劉晏,官至檢校祠部員外郎。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長安被陷,張璪、王維及鄭虔等一大批人被逼做了“偽官”。
郭子儀收復(fù)長安后,唐玄宗及肅宗重回長安,包括三人在內(nèi)的許多人因陷賊官罪,被囚于宜陽里待決。后因為權(quán)人崔圓愛畫,使三人作畫,鄭虔等向崔求情,方免于死,但也皆被貶官。
后來在王維之弟王縉的推薦之下,于唐代宗廣德元年任奏檢校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其后卻又因坐事被貶衡州司馬,移忠州司馬。
王維《山陰圖》
雖然張璪一生官運不暢,但他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卻是卓然的。
五代時把中國山水畫推上畫壇首席寶座的決定性人物荊浩深為推崇的兩位畫家之一便是張璪,另一位是王維。
他在《筆法記》中給張璪以極高的評價:
張璪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真思卓然,曠古絕今,未之有也。而他對王維的評價是王右丞筆墨宛麗,氣韻高清,巧寫象成,亦動真思。明顯地沒有對前者曠古絕今的評論來得高。
《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記云:
通能用紫毫禿峰,以掌摸色,中遺巧飾,外若混成。
王維《雪山行旅圖》
可見用禿筆和墨色作畫是張璪繪畫的筆墨特征之一,表現(xiàn)了一種狂放、粗獷的畫風(fēng)。中遺巧飾外若混成,是說他在繪畫時用水墨之樸代替青綠之艷,同時墨色,線條結(jié)合巧妙,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
又在卷十中記載張璪與張彥遠同宗,因此彥遠祖父曾令畫八幅山水障,在長安平原里,破墨未了,值朱泚亂登時逃去。在這段記述中,我們可以認為破墨山水也是他的筆墨特點之一。
《筆法記》中記其畫筆墨積微,不貴五彩也表明了張璪主要用水墨塑造形象。
米蒂《畫史》記收張璪松一株,下有流水瀾云,近溪幽濕處,全籍墨煙濃。由此描述又可知張璪的水墨渲染已達到很高水平,完全自然天成無人造之痕。
王維《江干雪霽圖》局部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的藝術(shù)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經(jīng)典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名言成了一千多年來中國繪畫發(fā)展的真理和理論基礎(chǔ)。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法則也,師法也;自然,造化也!痹馐钦f君王行事,應(yīng)當(dāng)“道法自然”,以自然、造化為師。第一次明示了對自然的認識態(tài)度,最初是指君王處事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姚最在《續(xù)畫品錄》關(guān)于蕭繹段落的引述也提到自然的問題,“天挺命世,幼秉生知。學(xué)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fù)景行所希涉”。
這里所說的心師造化還并非完全意義上的繪畫創(chuàng)作問題,而是明顯帶有贊美圣人和圣王的套話。
王維《長江積雪圖》局部
而作為畫家的張躁面對自然時則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言簡意賅,讓人叫絕,此絕非前人古語的套用,是張磉在“尤工樹石山水,自撰《繪境》一篇,言畫之要訣”的基礎(chǔ)之上,答畢宏“一見驚嘆,異其唯用禿毫,或以手摸娟素。因其所受”時對自己藝術(shù)的總結(jié)。
它來自于個人長期的積累與成熟的思考,相較于姚最的認識顯然更勝一籌。它體現(xiàn)出了畫家對藝術(shù)活動認識的不斷發(fā)展,是畫家向主觀心境的深入探索,愈來愈接近于藝術(shù)思維的本質(zhì)。
張璪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明確為藝術(shù)的根源,師法自然是畫家產(chǎn)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繪畫不再是對自然萬物的模仿,而是重現(xiàn)自然事物給人的感受,是人的內(nèi)心領(lǐng)悟的體現(xiàn)。
王維《雪溪圖》
中國指畫的開創(chuàng)人之一張璪在畫史上是以畫松石、山水著稱于世的,《宣和畫諳》記敘:衣冠之行而一時名流。善畫松石山水。此外張璪也有一些人物畫,據(jù)《宣和畫譜》記載:今御府所藏六,除松石圖二寒林圖二之外還有太上像一、松竹高僧圖一?上н@些繪畫作品現(xiàn)已全部失傳。
張璪是一位天才型的畫家。他有著極高的天賦,絕頂?shù)牟胖,同時有著做官的意向,原本在政治上可以做一番大事業(yè),但他卻不幸先后被貶官。
政治抱負已不能再實現(xiàn),入世之路既然已被斷決,所以張璪只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出世之中,寄情于山水樹石,表現(xiàn)在繪畫上就是山水意境的提高,這使他的創(chuàng)作進入前所未有的得意之境。
王維《長江積雪圖》局部
他的貶官促使他流連山水間,對自然的認識提高,又促使他整個素質(zhì)水平的提高。這時繪畫之境也就到了玄鑒之境,即道的境界。這時他已不再抱泥于物的短長,妍媸等外在特征,而是進入寫神之境,也就是說他已到了寫意之妙境。
在《唐朝名畫錄》中有這樣的形容,其山水之狀,則高低秀麗,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噴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精巧之跡,可居神品也。
此外,張璪慣用禿筆作畫,是一位激情派的畫家,畫到酣處,難以自己,不禁以掌摸色。
《歷代名畫記》:毫飛墨噴,悴掌如裂。悴掌是指作畫時用手掌在絹素上快速滑動,這時的掌雖然與現(xiàn)在的用手指或指甲勾線,以指肚或手掌著墨或著色的指畫概念還有一定的差異,但是無疑地可以認為張璪是中國指畫創(chuàng)始人之一,這對后來王墨的腳蹙手抹的繪畫方式影響極大。
王維《長江積雪圖》局部
當(dāng)然,在這其中,激情的成分大于理智,畫的寫實程度降低,寫意、寫神成分增多,表現(xiàn)內(nèi)心與自然的結(jié)合更加淋淳盡致。
另外,張璪在當(dāng)時還有一種工夫著稱于世,那就是他可以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槎枒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yīng)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
這也似乎可以算是開了中國特技繪畫之先河,雙管齊下同畫一枝不是很難,難的卻是一心二用同時寫出生、枯枝。而且造型、氣韻、筆墨意境絲毫不受影響,給人以單手作畫相同的感受。
繪畫的功力實在是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想象張璪當(dāng)時的瀟灑顧盼之姿,不禁令我們后人心曠神怡。
傳唐 王維作品 著色山水-江皋會遇圖
結(jié)語:
唐代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興盛時期,除了李思訓(xùn)、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外,吳道子、王維、張璪等人的水墨山水畫也逐漸的興盛起來,形成與青綠山水畫并駕齊驅(qū)的局面。
據(jù)記載:張璪的水墨山水畫在五代、北宋時期的影響很大,荊浩在《筆記法》中把張璪的水墨山水畫列入“神品”,其成就在吳道子、王維之上。他的經(jīng)典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隊山水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由于張璪的作品現(xiàn)已全部失傳,文圖配圖為與他齊名的中國水墨畫開創(chuàng)者之一王維的作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