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戲霸屏,我們究竟要培養(yǎng)怎樣的女兒?
近期,《泳者之心》《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高口碑、高熱度的影視作品不約而同地聚焦在女性成長這一主題上,盡管三部作品的背景設置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qū),但故事中的女主角都有著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
《詠者之心》《我的阿勒泰》豆瓣評分高達8.9
過去,勤勞善良、懂事可愛是一個“好女孩”的標配。但在今天,內(nèi)心強大往往是家長們更注重的“女兒的品格”。
養(yǎng)育女兒的路上,父母如何幫忙規(guī)避成長路上的“陷阱”,怎樣才能讓她勇敢地面對世界,自由地活出自己?三部熱播作品中的女性成長故事或許可以給家長們參考。
很多養(yǎng)女兒的家長一定都聽過這句話:“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富養(yǎng)”的大致邏輯是,為女兒盡可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讓她有更高的起點,更廣的見識。這樣,她至少不會因為一點廉價的物質(zhì)好處就受騙。
但仔細想想,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認為,家境不好的女兒就更容易上當。
爆款劇《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的成長和“富養(yǎng)”很難掛鉤——媽媽在遙遠的阿勒泰經(jīng)營著一家小賣部,文秀獨身一人在烏魯木齊一邊當服務員,一邊堅持文學夢。回到阿勒泰后,和媽媽一起的生活也是辛苦的。
文秀看起來“笨笨”的,總是把事情搞砸:打工被炒,遣散費被騙只能吃“啞巴虧”,幫媽媽要賬卻認錯人……
但她身上有一種永不停歇的生命力:
文秀有自己的夢想,堅持寫作;生活環(huán)境惡劣,帳篷漏雨,她就在帳篷里用塑料袋整出一堆人工排水道,苦中作樂。
每當季節(jié)變換,哈薩克牧民便開始浩浩蕩蕩地“搬家”:夏季來臨前從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秋季結(jié)束后再從高山回到河谷低地。轉(zhuǎn)場的生活無比艱辛又漫長,但李文秀依然樂呵呵地接受這一切。
從前,文秀認為要在大城市租一間房,安心寫作才能當作家,F(xiàn)在,她將阿勒泰的生活變成了文字,以未設想過方式實現(xiàn)了作家夢。
去愛,去生活,去感受
李文秀生命力的養(yǎng)成,不來自于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而是富足的精神滋養(yǎng)。
媽媽張鳳俠,名如其人,帶著一股俠氣。作為一名漢族人并不精通哈薩克語,但卻在村子里過得游刃有余,逍遙自在,她也總是身體力行地教會女兒豁達通透。
文秀把奶奶弄丟后急得快哭了出來,媽媽安慰她:“弄丟了撿回來就行了,我以前也弄丟過她好幾次!
晚上,文秀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文秀這邊的床塌了嚇得直喊媽媽。相比不少對孩子的風吹草動都感到緊張的家長,張鳳俠淡定地有些超過。
——她看都不看一眼女兒:“又不是天塌了,別影響我睡覺!比缓竺深^就睡。的確,多大點事,又不是天塌了。
在烏魯木齊結(jié)束了并不算順利的打工生活后,回到阿勒泰的文秀急于證明自己的價值,成功幫媽媽要回一筆賬后,她興沖沖地問:“我也是個有用的了人吧?”
張鳳俠聽后不解:“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這是一個內(nèi)核無比穩(wěn)定的媽媽,對生活給予的一切坦然接受,對自我價值自信篤定。更為可貴的是,她有自己的生活法則,卻從不限制女兒的選擇,即便不理解。
我們需要教育孩子的,不是從“未見過的世界”里去獲取新鮮刺激,不是拋下眼前的生活追逐“詩和遠方”,而是擁有一顆能夠感知生活的心、一個強大穩(wěn)定的內(nèi)核,在周遭世界的變化時也能堅定自我,泰然處之。
《玫瑰的故事》中,玫瑰出生于一個北京“高知”家庭,父母是高校教授,哥哥是建筑院的小領(lǐng)導,從小吃穿不愁。她喜歡藝術(shù),恰巧自己的城市也能提供極大的養(yǎng)分。
玫瑰“不負眾望”地成長為了足夠耀眼的少女——工作能力強,性格討喜也明事理。她既能把本職工作打理得緊緊有條,也能在社交場合侃侃而談,甚至在職場交到了好朋友,連老板也夸她:樣貌、學識、品味都很不錯。
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自由度對玫瑰的“長成”尤為重要。
在家長們最為關(guān)心的學業(yè)方面,盡管父母都是高校教授,但他們不干涉女兒對于藝術(shù)、輪滑的喜愛,也從不要求玫瑰一定要做出什么“大學問”。
每當女兒遇到難邁的坎,媽媽都在令人舒適的范圍內(nèi)給予了支持。
玫瑰初戀結(jié)束后,選擇去讀研。媽媽沒有刻意回避家長們難以開口的“戀愛話題”,但也不刨根究底問個究竟,而是希望女兒明白,痛苦的情緒是正常的,這不意味著軟弱。
她理性地告訴女兒:“多巴胺的分泌要持續(xù)18個月,你們才談了幾個月?正是那東西最旺盛的時候。有時候痛苦,正是因為做了正確的決定。割舍割舍,都動刀子了,能不疼嗎?這就像戒煙的戒斷癥一樣!
玫瑰怕媽媽責怪她亂選專業(yè),媽媽卻說:“選什么專業(yè)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我療愈的方式。凡事都有原因,但不一定都有對錯。”
作為母親,她尊重個人界限與隱私,女兒不說,她也不問,她只告訴玫瑰:“我不盲目偏袒你,但我無條件支持你!
在她的眼里,玫瑰不等同于自己、自己的“一部分”、或是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是一個外在的、獨立的、有自我判斷力的人。
父母和孩子不一定要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也不是每個小孩都適應超高濃度的情感。或許,當家長同時以“親緣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兩個視角審視自己與女兒的相處模式,情感關(guān)系時,或有不一樣的感悟。
暑期檔前夕,一部以基于真實歷史改編的“女性視角”勵志電影《泳者之心》斬獲豆瓣8.9的高分。影片改編自自格倫·斯托特的小說《年輕女子與!罚╕oung Woman and the Sea),聚焦史上第一位游泳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格特魯?shù)隆鄣蔓悺?/div>
1926年8月6日,她成功游過了英吉利海峽,成為首位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
英吉利海峽位于英國與法國之間,最寬處約180公里,最狹窄處只有34公里,由于水流、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游泳者需要面對復雜多變的海洋環(huán)境。
在那個年代的美國,學習游泳、參與競技體育、橫渡英吉利海峽,每件事對于女性來說都極其不易。
小時候父親不愿意讓特魯?shù)聦W游泳,因為泳裝太暴露,不得體;長大后,母親想讓女兒加入游泳隊,父親表示反對,因為女孩不適合拋頭露面。
特魯?shù)虾荛L一段的游泳生涯都受到了來自父親、媒體、社會、甚至專業(yè)游泳人士的阻礙。
好在母親無比堅定支持女兒的興趣,也希望她能游到更廣闊的天地。在父親以“拒絕支付學費”的方式表達不滿時,母親威脅父親,如果不讓女兒學游泳,她就拒絕做家務。為了給女兒籌集訓練費用,她賣手工花賺錢營生。
這才有了接下來的熱血故事。
特魯?shù)喜粌H證明了自己能游泳,甚至比大多數(shù)男性專業(yè)運動員更厲害;
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她耗時14小時39分鐘成功到達英國多佛爾,成為第一個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
不僅如此,特魯?shù)蠙M渡英吉利海峽還打破了此前由男性保持的紀錄,將原紀錄提高了2小時。
特魯?shù)系墓适掳l(fā)生在近一個世紀前,但這并不是簡簡單單的“遙遠的勵志故事”。
如今,并不乏父母以性別刻板印象為索引,選擇養(yǎng)育方式或是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等情況,例如男孩一定要擅長某項運動,女孩一定要學會某項樂器;男孩不能太愛打扮,女孩最好不要太鬧騰。
我們當然明白,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發(fā)展地如特魯?shù)弦话,載入史冊,拍成電影。
但傳統(tǒng)社會對于不同性別的角色標簽,正隨著觀念的開放、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作為家長,也不必守著對于性別的傳統(tǒng)認知,而是注重于孩子的興趣與潛能,支持其發(fā)展自己的愛好。
長成樹,或是開成花,那是將來的事。
文丨嘻排版丨阿喬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