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西游記:不要覺得悶不吱聲的沙僧多老實,其實這背后藏著一個秘密
86版西游記把八戒塑造成了一個非常憨厚的人,其實他在加入取經(jīng)隊伍之前,可是個“狠角色”!
比如第八回,觀音菩薩跟惠岸使者經(jīng)過八戒藏身的高山時,二人什么都沒做,八戒發(fā)現(xiàn)了之后,二話不說舉起釘鈀就朝菩薩頭上筑。
不問也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下手就是狠手,這著實有點蠻不講理吧?不過,八戒最兇狠的地方還不是在這里,而是在他給菩薩講述的自己的一點過往。
“不期錯了道路,投在個母豬胎里,變得這般模樣。是我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在此處占了山場,吃人度日!
看看,短短幾句話就把八戒的罪行給點了出來:弒母殺兄殺弟,強占別人財物,肆意殺人。尤其是那個“吃人度日”更是恐怖。啥叫吃人度日?不就是把人當成“主食”?
看過《西游記》的都知道八戒的食量有多大,所以八戒在這之前得害過多少人的性命?不過,八戒犯下的這些罪行,若要跟沙僧相比 ,則還要稍遜一籌。
千萬不要覺得沙僧是一個三棍打不出屁的老實人,真實的沙僧其實遠不是他表現(xiàn)出的那般老實忠厚。
第一點,就是菩薩和木叉途經(jīng)流沙河時,二人還沒說啥,沙僧看到了之后也跟八戒一樣,二話不說抄起武器就沖上要打人家。要不是跟木叉打了幾十個回合還沒贏,他都不會主動問上一句。其脾氣有多火爆,所以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點,這也是沙僧犯下的最大的罪行,是啥呢,就是沙僧殺死了金蟬子的轉(zhuǎn)世,而且還是殺了九次。
沙僧對菩薩表示愿意皈依佛門之后,曾說了一個細節(ji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shù),向來有幾次取經(jīng)人來,都被我吃了!
尤其是后面的幾句話,更是坐實了沙僧的罪行。
“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惟有九個取經(jīng)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頑耍。”
大家在看西游記的時候,應(yīng)該記得妖怪總喜歡說這么一句話——“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
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沙僧殺死了九個取經(jīng)人,這不正是九世?所以再加上這一世,唐僧正好就是修行了十世。這么說,筆者可不是胡亂猜測,是有依據(jù)的。
第一個證據(jù)是《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里面就有類似情節(jié)——唐僧不光是第三世取經(jīng),并且前兩世都是在流沙河被住在里面的妖怪給吃掉的。
第二個證據(jù),是楊景賢的雜劇《西游記》。里面寫得非常直接,就是“卷簾大將”吃了轉(zhuǎn)生“九世”的取經(jīng)人。
很顯然,吳承恩是借用了這樣的說法。
我們之所以弄不清,是因為《西游記》這部小說寫得太過出彩了,名氣蓋過了吳之前的,從而導致很多讀者缺少了解西游前情的機會。
所以了解了沙僧這幾句話背后隱藏的信息之后,再去看他在取經(jīng)路上的沉默就非常清晰了。他之所以表現(xiàn)的勤懇老實,其實可能并非是出于真心,而是害怕唐僧一不小心就把他給辦了。
畢竟在武力值方面,悟空和八戒隨便拉出一個他可都是打不過的,所以為了保命,就只能低調(diào)低調(diào)再低調(diào)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