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生靈的歌》中篇
佳展回顧
地址:喜瑪拉雅中心
策展人:王旭東 王純杰
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古人花了一千多年開鑿出南北長1680米的敦煌石窟群;從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到如今的敦煌研究院,一代代“敦煌人”用七十余年把中古時代的繁華之地再現(xiàn)于世人面前;從2014年到2015年底,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與敦煌研究院合作,花了兩年的時間,將敦煌位移至上海。
2015年“敦煌:生靈的歌”大型展覽于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開幕。展覽由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顧問王純杰聯(lián)合策展;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為藝術總監(jiān),有“敦煌的女兒”之譽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擔任學術顧問。
"敦煌:生靈的歌”還原8個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并將展出經(jīng)典的彩塑臨摹11件、壁畫臨摹品(常書鴻、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藝術頂級大師作品)60件、藏經(jīng)洞絹紙畫復制品25組件、藏經(jīng)洞文物五十余件等共計165組件源自敦煌的藝術沉淀。在8個石窟中,除莫高窟晚唐第17窟(藏經(jīng)洞)之外其它洞窟因保護的原因不對外開放,其中北涼第275窟是最早的洞窟之一,窟內塑有整個敦煌石窟系列內少有的交腳坐菩薩像,塑像造型雄健,面相豐圓,神情莊靜,高髻寶冠,發(fā)披兩肩,上身半裸,肩掛披巾,腰束羊腸裙,造型與衣飾可以看出中原傳統(tǒng)雕塑藝術與西域佛教藝術的融合。
在特別展出的五十余件珍品文物中,其中16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大般涅槃經(jīng)如來性品經(jīng)(北魏)”等在內的源自藏經(jīng)洞的繪畫、古代寫本、刻本的作品,都是在敦煌的陳列廳都是很少拿出來展覽的寶貝。寫本和刻本所使用的語言文字除漢文外,還有藏文、于闐文、突厥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希伯來文等。
不同于以往,在呈現(xiàn)最經(jīng)典之敦煌藝術的同時,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作為當代藝術館,將首次實現(xiàn)敦煌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通過白南準的《藍佛》(Blue Buddha),邱志杰的《總會有人信》……等作品。
圖片均為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
謝絕未經(jīng)同意直接拷貝到自己公微號發(fā)布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lián)系后臺。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