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詩刊》2020年12月號上半月刊
作者:葉丹,1985 年生,安徽歙縣人。
豆腐理解
歲暮,我的祖母,一個
平生低卑的農(nóng)婦,竟會
動用一個私有的星系。
“她對所有的收成愛惜、禮待,
以至于她的手掌
也會像豆莢那樣裂開。”
那些擁擠在水桶里卵石般的
星球,仿佛是來聽祖母
解經(jīng)的人;準備脫去囚服,
只求焚身殉道的人。
星球屏住呼吸,它們身體
緊挨著,甚至不能
同時容下兩次回眸。
它們站在歷法的尾韻上,
因為站了一整夜而麻痹,
但終于避免了道場的片幫。
“無論井水的挽留有多甜,
也不能動搖它們赴死的決心!
它們將在磨盤的轉(zhuǎn)動中
加冕,換得嶄新的面貌,
并在柴火拷問下吐露,滾沸。
祖母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星群。
“我贊美鹽鹵,危險又精準的
指揮家,瞬間馴服了宇宙塵!
從被囚禁的黃到重石壓出的白,
一顆顆星球粉身,換了形骸
來到它們的理想國,
執(zhí)著地完成與真理的約定。
當打開箱蓋的時候,
我的祖母,小心翼翼地
掀開包袱,貓著腰細察,
極像一位校對經(jīng)文的布道者。
黎明的戲劇
我有黎明即起的習慣。用冷水
洗臉,在似有的光線中探索
靜謐的極值和物什褪去聲袍后
露出的輪廓!斑@輪廓是黑夜
與白晝的中介!比缓笤诩埳夏M
發(fā)聲,學習如何與黑暗共處,
與它對坐,眼看它一點點敗壞。
我會在廚房里遇到四點鐘
便起床的沃爾科特,他修補海浪
之前每每向咖啡求援;書桌一側(cè),
年輕的實習記者略薩早已經(jīng)將
兩頁稿紙涂改得滿滿當當,
我和他會在八點前外出,各自
謀生,忍受外物相似地磨損。
有那么幾次,在那能量即將
從匣子溢出的時刻,“它總有
無法壓制的動力!蔽矣龅搅
上個世紀末的自己。他幾乎
是摸著黑,為冷卻的灶臺生火,
雪菜炒飯里沒有一絲辛酸
味道。吞咽之后,他騎著那輛
時常掉鏈子的單車趕往鎮(zhèn)上
晨讀,頂著一團從未缺席的濃霧。
在那被綠叢挾持的山區(qū)泥路上,
他見證了黑暗像創(chuàng)世的球體
那般,因為膨脹而變淡。
四十分鐘,霧由灰色漸變成棕色,
十幾里寬的幕布,足以安插黑夜
褪盡、光明展開的全部情節(jié)。
梅山往事
1
我曾寄居梅山三年,在比你家
略低的山腰,學習在紙上占卜。
我喜歡你把石榴花鑲在指間的
天真,也喜歡你情急之中吐出的
結(jié)巴的歙縣方言,而屯溪的雨
多于日出,但好在積水純凈得
很絕對,連倒影都清晰過老師
心虛的無神論。也沒用任何技巧,
山頂上退役的鐘樓支起了水汽
搭成的山體,我站在樹和影的
默契里等你,綽號就是暗號,
就好像我們早已經(jīng)學會命名。
2
這些年,我?guī)状卫@道經(jīng)過梅山,
那面陡坡并未因記憶的模糊
而絲毫徐緩——“把自行車
喚作鐵蝴蝶算不算一項發(fā)明!
后輪甩出的水的虛線,像我們的
尾鰭!皟蓷l下山游泳的魚。”
白天,我們汲汲埋首,以免
課本中的真理在我們手上發(fā)霉。
晚上,至少有兩盞燈在梅山
傘狀的幽暗中跋涉。但零點以后,
火必須熄滅,我們要把溫柔的
黑暗還給枇杷枝杈之間的鳥巢。
轉(zhuǎn)山少年,贈表兄吳璐
“如今,我們在不同的城市
類似地夢游;而回鄉(xiāng)之路
斷絕,被不透風的荊棘綁縛!
那條路屬于艱辛的九七年盛暑,
為了避免在群山之中沉沒,
你變身為自己鑄劍的瘦騎士。
三十里以外歙縣竦坑中學的
初三復讀生,逢周六放假
徒步回采石村向大姨領伙食費,
沿著山脊穿越鄉(xiāng)界,盡管
山路的語言迂回到本地的走獸
才能理解,但還是沒能甩開
緊追的暑熱。你是常年在黃昏
巡走的丘陵衛(wèi)兵,有夕光
反復鞭撻過的滾燙的脊背。
“有多少條岔道,就有多少顆
緩慢升起的星宿!碧炷
先是紅色,爾后變淡又入濃
這個變化中,無主的弦月完成了
在各個山澗里的繁殖,
就好像寄居在石縫里的石雞
才是月亮隱秘的生母。
在月光普及不到的最后幾里,
你必須討好會發(fā)電的螢蟲。
到家時,月光斜照進你家院子,
照亮了大姨半喜半憂的額頭。
那是屬于貧窮時代片刻的溫馨,
那時我還不懂得它的短促,
也未曾發(fā)覺到山路是一件容器,
接住了少年消融成滴的背影。
雪梨考
廢黃河像截可以重復點燃的
引線,葬送過多少個碭山
失意的落日。但是,甜引我至此,
“是淤積的沙濾去了黃河的
酸楚!睂さ搅祭骀(zhèn),鄉(xiāng)道難以
消化那么多外省牌照的貨車。
梨園隔著車窗以五碼的速度
堵在視線里,像苦役那般看不到
盡頭。不如停車,走進林中路,
看光線如何穿過葉隙的針眼
落入地面,比克里姆特①的技藝
還要精湛,陌生的梨農(nóng)邀請我,
在他的焦慮里,所有的枝干
忍受著引力的權(quán)威,見證
甜的極限,將一座座袖珍湖泊
舉在半空,拼成全新的星座。
“它們因為來自雪而冰潔,滿是
前世的風格,天空肥沃,逢四月
就賜一場暴雪給本縣的農(nóng)民!
“這尤物落地之前先赤身于空中婚床,
它越赤裸就越貞潔,才能沖入
輪回的磁場,等待阿多尼斯②來復盤!
雪是一種來自殉道者的愿望。
“像今年這樣流星頻仍的年份,
梨格外得甜。你若是上樹的話,
要牢記兩點:梨必須手采,
不可墜地沾土,摘果子的人也需
禁欲,以免果肉如棉絮般松垮!
——————
注①: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奧地利畫家,畫以繁復著稱。
注②:阿多尼斯(Adonis):希臘神話中的春季植物之神。
紀念日
今天,我們有不錯的天氣。
樹木鮮綠,天空蔚藍,
多像一塊碩大的布匹
晾在半空。云朵是免費的
棉花糖,被疾風運往長江
以北住著陌生人的地方。
我的眼前,是一片赤腳的苜蓿,
它們正在瓦解,彎彎的睫毛
一點一點消失。風呼啦啦地吹,
像個沒心沒肺的孩子,
一切美好,猶如從前。
我想寫封長信與你分享
這秋天初臨的喜悅,只不過
像今天這般妖嬈的日子,
既不適合寫詩,也不適合
作為我們分開的紀念日。
我的詩歌偏見
葉丹
以我不成熟的見解,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詩歌寫作者來到詩歌世界大概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人從小在近體詩的格律和韻腳中浸淫多年,在發(fā)現(xiàn)其過于模式化之后,在現(xiàn)代詩適當?shù)恼T惑下而從事現(xiàn)代詩寫作;第二種人要么和西方文學史關(guān)系親密,要么有比較好的家庭(友誼)氛圍引導,從荷馬、維吉爾、但丁、莎士比亞、彌爾頓、波德萊爾、狄金森這條主線游歷下來,這部分人對當代現(xiàn)場并不那么熱衷;第三種詩人更多出于偶然,由互聯(lián)網(wǎng)直接進入了當代詩歌現(xiàn)場,對格律和文學史認知有限。我屬于第三類。大概在2004 年,我在逛BBS 的時候,震驚于現(xiàn)代詩這種語言形式對現(xiàn)實的介入如此直接和有效。
允許我再武斷一些,從概率上來說,第一類詩人最難寫好詩歌,常常自帶鐐銬不放,用詞講究“韻”“古典美”,缺乏真正的語言覺醒;第二類詩人根正苗紅,但長期處于傳統(tǒng)的陰影之下,寫得中規(guī)中矩,詩寫得特別“像詩”,而很難做出突破;第三類詩人對“惡之花”之前的文學史不了解也表現(xiàn)出奇怪的輕慢,否定一切地向前狂奔,文本上求新求變,問題是這部分人是在不熟悉過往偉大同行的前提下進行創(chuàng)造,很有可能是重復,是無效的,踩著的踏板下面也許空無一物。我的詩歌啟蒙讀物是洪子誠所編的《第三代詩新編》和肖開愚等人所編的《從最小的可能性開始》。我曾對我所看到的這些作品深信不疑,這種過度的篤定無疑是一種自我限制。閱讀的范圍不過第三代以來的中國詩歌現(xiàn)場以及外國現(xiàn)代派以來的詩人,到波德萊爾為止,對20 世紀的詩歌大師們崇拜有加。彼時我對穆旦、何其芳、馮至、魯迅這些中國同行卻是嗤之以鼻。抱著這種偏見,我寫作了不下十年。
最近幾年,我突然發(fā)現(xiàn)但丁的崇高和莎士比亞的永恒,這個過程算是自主的探索,這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隨后我按圖索驥重新感受到他們的偉大:遠古的荷馬,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湖畔三杰以及丁尼生,不能例舉的還有很多,同樣穆旦等人也“復活”并牢牢地占據(jù)著我心目中的位置。這沒有借助文學史提供的線索,而完全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這樣的認知過程仍然屬于第三類,依然野蠻,但十分穩(wěn)固。我從一個偏見來到了另一個偏見,只是希望新的偏見更經(jīng)得起推敲。
其實,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種偏見,等待著未來的我去修訂,去推翻。
購買葉丹詩集《方言》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