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量力而行,在低價原創(chuàng)中尋找機會應該是一個基本原則。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繪畫作品是被那些超級富豪們收藏了,這些人不缺錢,收只是為了藏,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擁有一些寶貝的心理,并沒有準備日后拿出來賣。因為他們知道這類頂級珍品稀世罕見,一但出手你可能今生今世就再也見不到了。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這些超級富豪的這種不計代價的“收”來“藏”的行為,標定了那些頂級藝術品的天價,從而維持了藝術品市場始終足夠的“溫度”,同時也鉤起了投資者無盡的發(fā)財幻想,這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其實,對那些頂級的“收”來“藏”的富豪們,我們是可以把他們排除在投資市場外的,他們只是錢多了沒地方花而已,咱們沒必要去參照他們的行為。如同創(chuàng)業(yè)發(fā)財般,你可以以比爾·蓋茨、李嘉誠為學習榜樣,但最好不要以他們?yōu)槿松繕耍駝t你會活得很累很沒勁,甚至會覺得自己活在世上只是在浪費糧食制造肥料。因為人家比爾·蓋茨一彎腰的功夫就能掙1500美金,再一直腰又可以掙1500美金。他要是再彎兩次,再直兩次,就超過現(xiàn)今咱中國一個中產(chǎn)一年的收入了。你說這種比法是否真讓人喪氣?好在這世上只有一個一彎腰一直腰的時間就能掙3000美金的人,要是多了,還真讓人受不了。
話說回來,藝術品投資市場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雖說藝術品市場是個用閑錢堆起來的市場,超級富豪們是用閑錢在這里撈寶,而其他人大多是想用閑錢在這里掙錢,所以只要你有閑錢,這個市場就不會拒絕你進入。問題只在于如何用好你那點閑錢。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量力而行,在低價原創(chuàng)中尋找機會應該是一個基本原則。
從低端入手風險相對較小
首先,在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處于比較混亂的現(xiàn)狀下,這是條比較穩(wěn)妥的路。中國的富裕階層本來應該是中國藝術品投資的主要力量,他們有足夠的閑錢,也有足夠的智慧,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藝術鑒賞能力,這使得他們往往表現(xiàn)為兩種極端;一種是因為不懂而害怕,對藝術品敬而遠之。但這些年在“發(fā)財不買畫,就是土老帽”的時尚壓力下,他們心中始終有著買畫的沖動,但又找不著方向,不知該從何處入手;另一種是過于隨意自信,以為閑錢多就胡亂出手,結果就是被人忽悠。所以,我們在藝術品市場上看到的投資者大多數(shù)實際上都是盲目的,跟著輿論導向跑的。
而我們的輿論導向有兩大問題:一是談藝術時過于空泛,說好說壞都說不出個所以然,說了等于沒說;二是談市場時過于功利,差不多就是賣畫的廣告宣傳了,信了就要中招。如一些大城市每年舉辦的什么“藝術沙龍”之類的大型活動,不知者以為是政府組織的藝術推廣活動,而實際上只是有點官方背景的會展機構和策展組織打著藝術推廣招牌組織的一次掙場地費和參觀費的經(jīng)營行為而已。這種活動當然只能看菜訂餐,拉到什么就宣傳什么。像今年的上海春季藝術沙龍,連朝鮮的韓國的東西都拉來充數(shù)了,宣傳文化交流當然是可以的,但鼓勵人們投資就是忽悠了。所以,中國藝術品市場現(xiàn)在的這種混亂狀況和中國大多數(shù)投資者自身的低水平現(xiàn)狀,決定了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只能走一條循序漸進,從低端入手的路,因為這條路風險相對小一點。我一直建議初入門者先應該先選擇那些萬元以下的作品,養(yǎng)眼養(yǎng)性養(yǎng)見識,而后再逐步升級。另一方面,這個市場好貨不少,關注的人卻不多,那些財力比較雄厚的投資者大多看不上這個市場。因為這里很少炒做,投資這樣的作品當然是明智的選擇。
低價原創(chuàng)市場少虛名憑實力
其次,這個市場少虛名,少水份,憑實力,講效果,容易把握。低價原創(chuàng)市場里有很多較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們有才氣,有精神、有創(chuàng)意,也有足夠的技藝,他們缺的只是名氣。對投資者而言,務虛名則是最容易犯的錯誤!藝術品市場是個水份很多的市場,而水份多就多在畫家的名氣上。本人也是付了十幾年的學費后才悟出點道道的。真正的名氣是建立在銷售市場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美術界內部評比,或建立在院長、教授的頭銜職稱上的。
畢加索死了36年了,顯然他不可能從棺材里爬出來自吹自擂自我推銷,但他的作品一年仍能成交幾百幅。手稿都能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這是真名氣。這是他的作品在市場上百年打拼掙出來的真名氣,你想不服都不行!而我國美術界的那些什么美協(xié)身份,院長、教授頭銜職稱,以及參過多少次展獲過多少次獎之類名氣雖然也是真名氣,但在市場上卻沒什么用處。市場上有瘋狂,也有無奈;有激情,也有寂寞;有暴富,也有貧困;有炒作,也有打壓,甚至還有封殺,有種種煉獄般的煎熬考驗。但所有的大師都是滿身傷痕地從這條路上走出來的,真的沒有一個人是被“評”出來的。
當年莫奈的印象派作品問世時,即遭到巴黎官方美術沙龍的全面批判貶低。1870年,官方沙龍的評委們甚至全面否定了莫奈1869至1870年的作品,禁止他的作品進入沙龍展示,將這位未來的大師逼入了饑寒交迫的窮困境地。已至于1872年莫奈那幅不朽名作《日出印象》問世后只賣了50法郎,買者還是因為可憐莫奈才肯出這點錢。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記得的是大師莫奈和他那些價值連城的傳世佳作,至于當年巴黎官方沙龍評委們評出來的那些“大師”們,在今天人們可能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了。這就是市場上拼出來的“大師”和評委們評出來的“大師”的本質差別!
此外,國外的機構收藏,是掏真金白銀買進的收藏,所以這種收藏本身對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就起到了一個標桿和穩(wěn)定器的作用。因為這些價格不是評委們評出來的,而是市場賣出來的。而中國的所謂評獎收藏是根本不進市場的,評的人不買畫,藏的人不付錢(或者只象征性地付點錢)是中國美術界的一大特色。
低價原創(chuàng)作品必將走俏
這種非市場行為的做法看似更學術很省錢,但它卻對中國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品市場造成了致命傷害:其一,它使權威美術機構和官方、半官方收藏機構完全脫離了市場,因此,他們的聲音在市場上就失去了公信力。他們的評獎收藏行為對藝術家作品的市場表現(xiàn)幾乎沒有影響力;其二,因為失去了他們的參與,藝術品市場缺少價格標桿,所以很容易成為投機勢力的樂園,用一點點小錢就能在這個市場上興風作浪。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起大落,誰能說與這種體制無關?這種象牙塔內“華山論劍”,憑虛名論道的方式不知誤導了多少初入行的投資者;其三,它使得藝術家們往往處于不知如何去做的困境中,因為評委們只按主管部門的創(chuàng)作要求和自己的口味評獎,而市場只按市場法則運作。
所以在現(xiàn)實中就形成了很奇怪的現(xiàn)象:一些投資者重金購入的那些在國內美展中頻頻獲獎,作品被多家美術機構收藏的“名家”的作品,想拿到市場上出手時卻發(fā)現(xiàn)根本賣不掉,或者根本不值那個價。對投資者而言,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畫能不能賣出去,能不能保值增值,至于是否評上過獎,甚至畫家本人是不是美協(xié)成員,是否有什么職稱真的無關緊要!
最后,記住幾條淺顯的道理:第一,藝術品走進中國普通百姓家庭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中國有二億多城鎮(zhèn)家庭,如果每年有百分之一、二的家庭購買一幅畫,就足以使整個藝術品市場熱得發(fā)燙,而最大的得益者就是低價原創(chuàng)作品,這一天正在到來;第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藝術品始終存在著水漲船高的增值效應,那些十年前賣一、二萬元的作品,現(xiàn)在大多在三、五十萬元以上了;那些賣三、五千的畫,現(xiàn)在很多也在十萬元以上了,這些都是事實;第三,在商品市場中,中低端的需求總是大于高端需求的,所以價格低的東西總容易出手變現(xiàn),而且風險小很多。
注:轉載文章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問好勝東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