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聯(lián)盟 - 翰墨朝野·
-
標題是平臺定的,題不對文下面是未刪節(jié)的全文
一、您現(xiàn)在的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上可分為微結構、大寫意及小寫意這三個系列。
其中,您最喜歡的是哪一個系列的作品呢?為什么?
我試圖走兩個極端,一是力求嚴謹堅實、陽光飽滿,二是力求水墨淋漓、簡潔抒情,當然也畫一些介于兩者間的小寫意作品。
我喜歡的是微結構系列,一是因為,那是我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想在山水畫的時代感、筆墨特征以及表現(xiàn)力上做些文章,并已初見成效。二是因為,在思想表現(xiàn)上主要以太行山為主題,大太行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底蘊,新中國就是從太行走來的,這個主題我歌不完畫不夠,每幅作品都飽含著一種情思。在我的體會里,刻畫太行山那銅墻鐵壁般精神,微結構概念是一種有力的表現(xiàn)手段。
二、微結構山水畫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您能給我們大概介紹一下么?
微結構山水畫概念,就是發(fā)揮筆墨的優(yōu)勢,將山石的小結構和大氣勢充分表現(xiàn)出來,形成結構突出、質感強烈、陽光飽滿并符合現(xiàn)代人視覺心理、富有沖擊力的藝術特征。
她不是一兩幅作品,而是一種概念,旨在引起對自然結構和質感的認識,為解決這方面的難題提供一個有效手段。
其筆墨特征為,強調筆墨的自然化,拒絕媚俗的描抺和人為刻畫的痕跡,做到一筆下去要帶出一定的結構關系和質感,使筆墨在專業(yè)的空間里馳騁。她是撕破了的線,皴澀坑洼的面,仿佛是用筆墨來雕刻山石。在嚴謹的同時也強調張弛的對比,筆筆內含奔放的筆墨,尤其是需要放松的部分,完全是在結構基礎上揮灑出來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引入了陽光的自然現(xiàn)象,有力地提升了造型效果,也大大拓展了筆墨的表現(xiàn)力。
微結構山水畫是大自然的升華,不是照片的復制,可以說現(xiàn)實中的場景,基本沒有一處可以作為一幅完整的山水畫素材的,她是一種嚴密的構思設計和創(chuàng)作。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可行的步驟和技巧,對于山石各種質感的表現(xiàn),這種手法可以很輕松地表現(xiàn)出來。
微結構山水畫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作為依據的。
(一)我中斷過三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當重新拾起畫筆時,擺在面前的問題就是自己的筆究竟該怎么落。
古人早就講了,筆墨當隨時代,總有畫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重構新的節(jié)點,這也是畫家的歷史責任感。在當今時代中,很多觀念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超高清影像的出現(xiàn)刷新了現(xiàn)代人的視覺感知欲,于是,我就從山水畫的細節(jié)上作為切入點,要讓人感受到更多的細節(jié)元素。
(二)傳統(tǒng)山水畫因觀念和程式化的束縛缺少自然形態(tài)的表現(xiàn),那些披麻皴、斧劈皴等不足以表現(xiàn)多姿的自然山水。所以,我就以大自然為宗師,試圖營造一種全新的自然風。
(三)縱觀大部分山水畫作品,發(fā)現(xiàn)在山石結構的表現(xiàn)上有些力不從心。我們知道,但凡畫人物的必須把人體結構掌握透徹,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畫好人物。相比之下,山石的結構自由寬松得多,也可能正因如此,部分山水畫家放松了山石結構的認識和訓練,導致僅憑想象、不合自然規(guī)律、一圈套一圈或者是含糊不清一帶而過的情況。山石結構是山水畫的支撐,是山水畫家繞不開的課題,即使是大寫意,筆墨也應該落在大結構上,因此,加強山石結構的刻畫是必要的。
以上三點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在突破傳統(tǒng)的基礎上,著重表現(xiàn)自然的結構關系和質感,以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視覺感,于是就產生了微結構山水畫的概念。
在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善于表現(xiàn)山石的局部特寫,那是因為山石結構的錯綜變化,構成了典型的點線面和豐富的表情,這么美的天然元素我不能視而不見,要將它成為我的藝術標簽。從情感上,把鏡頭拉近,讓人與山石近距離對話,去聆聽所承載的遠古故事和觸摸那些裂紋的滄桑。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未必都要擠在大山大水中,何況還有以小見大的道理。另外,一朵鮮花很香,你的自然反應肯定是放到鼻子底下來聞,你去看瀑布,肯定不會在十里之遙去觀賞,這是人的本能。需要讓人感受明白的就要走近它,當然,不是所有作品都這樣畫。
微結構山水畫在給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有人擔心,表現(xiàn)太到位了是否會失去“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神,其實,我也一直在遵循這個理意,我認為白石老人的這句話,應該是指那些媚俗的似與毫無功力的不似,我們不要怕似,怕的是媚似。 就拿工筆畫來說,起碼古人的初衷就是要畫得相對似一些,但這個似是具有品質的似,所以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微結構概念絕不是追求畫得“像”,而是用專業(yè)的手法,將自然界中的美進行提取、放大和強化,最終得以升華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起碼我是這樣定調的。
還有人擔心光線的融入是否會失去中國畫的精神,我認為,萬物生長都靠的是太陽,太陽決定著我們的生命,為何我們的藝術就要拒絕陽光呢?已經對不住太陽幾千年了,在我的作品里會毫不猶豫地去刻畫。我們理解傳統(tǒng)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誤區(qū),古人講,墨分五色,其中濃淡是什么,不就是光線的明暗嗎,何況沒有光一切都無從談起,還談什么線條色彩?既然講光,為何還要遮遮掩掩呢。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就大大方方地將陽光刻畫了進來,甚至還表現(xiàn)逆光下的眩光,形成通透立體的獨特效果。
一種新觀點的出現(xiàn)有些爭議是正常的,事物也總是在爭議中發(fā)展,當然,微結構概念才是個初探,還有很多不足,也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怕的是穿新鞋走老路,而穿舊鞋走新路則會走出一番新天地。
三、當下很多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沉迷運用各種技法,而忽視了對藝術思想的表達。您是如何處理和平衡這兩點之間的關系的?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也時常在關注這個事情,縱覽近些年的繪畫,大部分是玩筆墨、玩色彩、玩自我,很少去關注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性,這涉及到各個畫種,導致鮮有份量的作品問世。
現(xiàn)在網絡如此發(fā)達,走紅一幅好作品應該是很容易的事,然而,美術界卻沒有把握住時代的契機,缺少讓人值得熱捧的有共鳴的作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羅中立的一幅《父親》油畫作品,解海龍的一幅大眼睛女孩攝影作品,在沒有網絡傳播的情況下,紅遍了大江南北,為什么?是因為作品的思想與時代產生了共鳴。
不過,僅僅一兩幅作品引起過轟動,是不是太少了?回望三十多年里的幾個社會節(jié)點,美術創(chuàng)作的確跟進不夠,老人南海的一個圈,時代性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誕生了,1998年抗洪救災,情深意重的《為了誰》感染了十三億人,還有很多重要節(jié)點,美術創(chuàng)作全然缺席。
缺少思想性作品的根源在哪呢?一是社會倡導不夠,主題性創(chuàng)作邊緣化。二是藝術家的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分為兩種情況,一類是成了名的畫家,他們絕大多數曾經以作品的思想深度而成功,可面對市場的誘惑,藝術發(fā)展的責任感淡化了,藝術為社會服務的世界觀降低了。另一類是正在路上的畫家,他們并沒弄清成功的路徑是什么,并不明白作品的思想奠定其深度,深度成就其作品,作品成就自己的道理。
當下,在人物繪畫中熱衷于留影模式,不是單人肖像就是三兩個人“呆”在一起合影,仿佛還能聽到一聲——“茄子”的喊聲,不去深入表現(xiàn)生活場面或工作情節(jié),嚴重缺乏生活氣息。在國畫里,不是兩個老翁對酒下棋,就是泉水邊呆坐的仕女,不是手抱琵琶就是一只折扇,這樣的作品太多了太多了。一沒有時代感,二談不上思想性,只是一遍遍筆墨的重復,好象有一種云霧罩在了作者的頭上,總也想不明白作品是要講時代感和思想性的。
西方各個時期的大量作品故事感很強,每幅作品背后都可講出一大串歷史典故,我國革命歷史題材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也都是沉甸甸的,F(xiàn)在的創(chuàng)作簡單化了,浮澡化了,市場化了,很少進行主題性創(chuàng)作了。這個主題性創(chuàng)作我認為是廣義的,并非都是紅色主題,也可以從典故或歷史事件入手,也可以謳歌現(xiàn)實生活,中華民族的故事講不完,你能畫完嗎?
再者,現(xiàn)代生活豐富多彩,很多畫家們就視而不見。你如果想表現(xiàn)時尚美,時髦的元素比比旨是,充滿活力的美女不比毫無表情的仕女美嗎,流光溢彩的生活空間到處都具有筆墨感和色彩感。想表現(xiàn)普通人的生活,那豈不更多?紀錄片做得就很好,到生活中跟拍一個人或一群體的生活,情節(jié)細節(jié)抓得都很到位。攝影家的好作品都是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他們不到生活中就拍不到片子,反過來又印證了生活是藝術的源泉。
按說,搞美術的應該思維活躍,可有一些偏偏固守在不合時代的圈子里,導致了三多一少,即:閉門造車多 網上模仿多,守舊模式多,到生活中體驗少。不到生活中就是切斷了營養(yǎng)來源,顯得蒼白無力。實踐證明,生活出筆墨,生活出色彩,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
另外,要成為一個藝術家,根基就在于思想性,否則只能成為一個工匠。但凡有影響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思想理論體系才奠定了他的地位,這是條鐵律。
我是從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年代過來的,習慣了作品思想性的表達,否則,在畫的過程中也會感到毫無動力。自己是脈絡是這樣的,時代賦予我的責任感,太行成就了我的筆墨,筆墨又為表現(xiàn)太行的底蘊服務。因為我主要畫的是山水畫,不像人物畫那樣直接表現(xiàn)情節(jié),所以我從太行的精神氣質方面入手,或堅毅,或激蕩,或詩情,或追尋,在作品名稱中也都有體現(xiàn),比如《太行如鐵》《太行如潮》《太行如詩》等等。如果不是表現(xiàn)太行的作品,多為喚起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吶喊,作品《古壑無言》刻畫的是古老的山壑,消失了流淌萬千年的潺潺流水,剩下的只是干涸的泉眼,它靜靜地、無奈地守候著自己干巴巴的軀體,作品旨在注入正能量,還大自然一個本來的面目。即便是寫意小品,也賦予一定的情思,那些水潤純凈的畫面,讓人感受到自然清新的氣息,守住一方凈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還有,偶爾畫些人物畫更是想表達一種情思,如《爺爺像座山》,通過以爺爺的大手拉著孫女去上學的畫面,表達爺孫之間那種溫暖和希冀的情感。在孫女眼里,爺爺就是頂天立地的長輩,就是門前的那座山,在爺爺心里,孫女就是心里的希望,心里的明天,期望好好上學成為有用之材,這是所有爺孫間的親情之托。
四、從您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您少年時便受吳冠中先生啟蒙,開始了繪畫學習。
九十年代后中斷了繪畫創(chuàng)作,近兩年重新拿起畫筆,那么,日常創(chuàng)作和生活是怎樣安排的呢?
有幸受到吳冠中先生的啟蒙是在1972年,河北平山縣委邀請在鄰近部隊勞動的吳先生和他的學生們到西柏坡作畫,由工作在文化館的我父親負責陪同和后勤保障事宜。那時我已經喜歡畫畫了,臨摹一些樣板戲劇照什么的,并且在一本很厚的畫冊里見過吳先生的作品。一聽說是大畫家來了,就迫不急待地想看看畫家們怎么畫,也隨著去了。我父親交給我個任務,就是為吳先生背畫具出去寫生,這樣有了充足的時間學習大師的速寫和油畫寫生,不出去的時候,時常跑到隔壁房間看吳先生創(chuàng)作作品。
我也忍不住學著畫,第一個油畫寫生是竹皮水壺,我也拉開陣勢學著吳先生那樣“連甩帶擺”,也時不時地用畫刀往上堆上點色彩或刮出點竹蒾的走向。吳先生到我們屋看到后笑著說:不錯不錯,很有調子,但透視不對,然后就指導我畫完。雖然那時才15歲,深層的懂得不多,但當時吳先生和我父親的一些聊天記憶猶新,比如,畫畫講究抱和轉及密不通風疏可走馬,后來在他的作品里明白了這些道理。
從那個重要節(jié)點后,我就正式開始素描和油畫的學習,1978年考上了河北師大藝術系美術專業(yè),吳老還特意寄來了賀卡以示鼓勵。多少年來,時常端詳吳先生為我父留下的兩幅作品及賀卡,仿佛那段時光就在昨天。大師的風采一直在激勵著我,他的藝術思想深深地鐫刻在我的骨子里。
基礎課學習過程中,我漸漸喜歡上了國畫,同時,授業(yè)老師李明久先生的山水畫打動了我,分專業(yè)時選擇了國畫專業(yè)。那時,創(chuàng)作了山水畫《太行明珠》參加了1958年以來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此后,不少作品見諸報刊和省級以上展覽,并成為早期的省美協(xié)會員。
九十年代后,由于當時的繪畫表現(xiàn)自我成風,已經看不懂了畫界,也由于工作在政界,沒有多少時間來創(chuàng)作,就漸漸地遠離了隊伍......
三十多年來,不知是藝術負了我,還是我拋棄了藝術,愛恨情仇終有時,想想自己的根是藝術,回來吧,就要從零開始,不回來吧,這根橡皮筋真的就要斷了。
最終還是回來了,驀然望去,藝術園里異常繁榮,讓我感到時間的緊迫性,但還在工作崗位,只能利用晚上或假期抓緊創(chuàng)作。很快就要退休了,到時就可全身心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來了。
五、您有哪些喜歡的藝術家,可以給大家推薦一下嗎?
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我都喜歡,但我側重于山水畫,有的是綜合性的影響。
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有西方的梵高,他熾熱的情感和吶喊聲,讓我感悟到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情感共鳴的重要性。
我國的有劉文西、吳冠中、李可染、陸儼少等(按先后對我產生影響的順序)。
劉文西先生是我最早膜拜的畫家,我十三歲的時候,父親為我?guī)Щ氐牡谝槐井媰跃褪莿⑾壬。那時不知臨摹過多少遍,大師極其鮮明的風格深深地印在了骨子里,就連畫冊的墨香味也成為心中的模板,但凡有新課本或畫冊,都要聞一下是不是和劉先生畫冊的墨香味一樣。他那純樸的表現(xiàn)方式,準確的造型,濃郁的大陜北時代的生活氣息,至今仍是座豐碑。
吳冠中先生的藝術思想和風骨是我崇尚的又一尊豐碑,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找到梵高那樣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他的藝術觀點和思想,具有強勁的沖力。
李可染先生對山水畫的突破和貢獻,一直是我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燈塔,他是山水畫里程碑式的大師,將傳統(tǒng)山水帶到了一個新時代。自己的作品里有很多元素是從李先生那里為依據的,比如光線的應用,這是具體的,大的方面是他為我們奠定了山水畫向前發(fā)展的基石。
陸儼少先生的作品風格鮮明突出,勢感強烈,層次明晰,又耐人尋味。在山水畫的動勢方面給予我很大的啟發(fā)。
在這里不能一一列出我喜歡的藝術家們,但還有一位,不僅是喜歡,還是親手把我引進山水畫大門的授業(yè)老師李明久先生。早在80年代他的畫風就破土而出,在大多數畫家還是山河一片紅的觀念時,他就注重自然山石和云的刻畫,其筆墨潑辣、山石造型特點鮮明,氣勢如洪,成就顯著。后來很多畫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李先生筆墨形式的影子。
六、大眾審美是不斷變化的,您如何看待藝術的娛樂化和年輕化?
藝術娛樂化的含義隨時代而變化著,過去常講要做好群眾的文化娛樂工作,這是工作用語,肯定是正面的詞。而現(xiàn)在的娛樂化,含意可就多了,一旦與商業(yè)捆綁在一起,五味就俱全了,甚至與搞怪、炒作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藝術的娛樂化本身是沒錯的,因為藝術就是為社會、為大眾服務的,適當地、有度地、有質地娛樂化,有助于藝術融到大眾生活中去。但切不可過度娛樂化,一個嚴肅的歷史題材,為了商業(yè)利益和一些所謂的大眾口味,你把她太娛樂化了,就會誤導歷史觀,甚至是價值觀,這是很可怕的。今年兩會上不是有一位作家,暴出了投資方給焦裕祿電視劇設計三個女人的荒唐事嗎,這就是典型的過度娛樂化,嚴重違背了歷史,立場錯位,這樣的情況國家應該加強監(jiān)管和指導。
我認為藝術為大眾服務很重要的一個含義,就是引導大眾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不斷將初級的娛樂提高到更高雅的層面上去,而不是越來越媚俗,否則,就會形成不良循環(huán),導致真正的藝術無人問津,低俗娛樂大行其道。這就需要搞藝術的首先自己要自律,要把握住度,自己都高雅不起來如何讓大眾高雅呢。
藝術年輕化是好事,年輕人正是樹立價值取向的時段,也是奠定未來的基礎階段。年輕人無論是主動接受藝術熏陶,還是從事藝術事業(yè),還是投資藝術品,除了對自己大有好處外,對藝術市場也會起到擴展和推動作用。過去新房布置少不了視聽設備,現(xiàn)在書畫也逐漸走向新人的新生活里,他們追求藝術品位是一個良好的態(tài)勢。
七、您覺得,外行人在美術館,或者網絡展覽上欣賞藝術作品,如何才能提高鑒賞水平?
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也不是我們在這里說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它不是孤立的,是涉及到更深層的問題,拋開深層問題,從鑒賞和宣傳引導兩個方面簡要談一下。
(一)外行人需要拆除的障礙
鑒賞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在美術展會上,更在于平時的積累。那么,如何讀懂作品和鑒賞其好與次呢?從大的方面來說,好作品具備的要素是,在美的前提下,獨到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在思想的高度結合。
之所以稱為外行人,最基本的是對表現(xiàn)形式認知不夠,如果是同一個場景,拍一張照片他絕對能看懂,可對意像的筆墨或提煉升華的油畫可能就看不懂了,所以,表現(xiàn)形式是外行人鑒賞作品的第一道障礙。如何拆掉這道障礙,就要從專業(yè)的技法特性入手,要感受到濃淡干濕筆墨中的萬千氣象;要認識到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精髓;要意會以少勝多計白當黑的意境拓展;要體會筆觸和塊面感帶來的藝術享受;要認識到強化夸張造型的感染力;還要徹底明白,和照相館布景相似的畫只是一種媚氣的風景復制,而絕非藝術作品,因為目前這樣的畫太多了。這些做到了,起碼就可以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了。
因國畫筆墨存在的障礙較大,具體說一下什么樣的筆墨是上品。一、行筆的功夫,筆筆都要力透紙背,有屋漏痕的感覺,也就是落筆肯定有力,或稚拙或富有彈性,能待得住,不浮不飄,并且涌動著一種勢能。二、筆墨舒展大氣,不摳嗦,造型也不能曲曲抽抽吞吞吐吐,這種曲抽不是藝術性地夸張。三、層次明晰、虛實呼應,有相對交待清楚的部分也要有耐人尋味筆墨,濃淡干濕交錯有致,不糊不堵、通透暢快。有的作品就和軋在一起的柴禾餅一樣,枝枝叉叉滿天飛,從具象到意象毫無層次感可言。四、筆墨自然,不要有人為的痕跡,筆墨當然是畫上去的,但要同天然形成的一樣。比如山水畫,一筆下去要帶出自然的造型,不要過分地描染,什么也有個度。即使是焦墨山水,筆筆都要落在表現(xiàn)對象上,不要有跳躍出來的無用之筆。五、筆墨要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有的作品就是靠小碎筆堆積出來,形不成大小筆墨的對比,其實這是一種缺少表現(xiàn)力的表現(xiàn)。外行人能夠體會到這些以后,就會漸漸地把筆墨的障礙去除了。
然后,細細品味作品傳遞的情感和思想。歷史題材的背后會是一段歷史故事,現(xiàn)實題材的會把你帶到多彩的生活中,自然風光的會讓人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在情感功能上,或是讓人追憶,或是崇尚美好,或是同情弱者,或是感慨,或是激勵,或是啟迪,或是激蕩,或是寧靜,不同作品釋放的情感功能也就不同,只要能與作品產生共鳴,鑒賞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宣傳引導不能缺席
以往各種媒體宣傳藝術家的倒是不少,但如何欣賞藝術品方面的知識非常少。如果咱們這類平臺,開設一些作品點評和藝術知識普及的頻道,是幾全幾美的事情。一可以提升人氣,二可以通過對作品的詳盡剖析做有效推廣,三是通過藝術知識的普及增強外行人的鑒賞能力,以此激發(fā)市場的活力。大環(huán)境下的媒體不好左右,倒也給專業(yè)網站留下了契機,因為需求藝術知識的大有人在,這一站式的引導推廣方式,收效肯定錯不了。
在對藝術家及作品進行點評和賞析時,要注意針對的是外行人,一定要切合作品的實際,把作品的零件拆開,整體與局部呼應地進行,要為外行人提供真正有用的好理解的知識。
當一幅新聞圖片不足以表述其全部事件時,會有一段文字說明,當外行人看不懂作品時,多么渴望有段文字幫助,這是人們的心理。藝術作品也是一樣,如果在美展或網展上,針對作者一兩幅作品著重進行剖析點評,同時,每幅作品提供精準的文字信息,讓人快速認可作品,不要總攥著拳頭讓人猜,一時猜不透人家就不猜了。這文字不能有概念化的水分,不要之乎者也,作者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寫,包括背景、思想和技法亮點,讓外行人多角度對照作品,了解其思想的同時,也體會到那些技法帶來的享受,這樣的話,就會漸漸地提高外行人的欣賞能力。
說到這,不由地多說幾句誤導外行人的藝評亂象。很多藝評人只要錢夠,稱誰都可以是藝術大家,看誰的畫也會想起古人的幾句詩句,評誰的畫也達到了萬物之理的境界,之乎者也東拉西扯半天,唯獨與作品沒有半點關聯(lián)。很多與藝術毫不沾邊藝評人,就是為了掙點錢而混入這個隊伍,試想他能給作品什么樣的解析,甚至將俗不可耐的行畫評價為博大精深。這樣的亂象已經嚴重脫離了藝術軌道,讓本來鑒賞能力就差的外行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就需要專業(yè)網站擔負起這個責任,正本清源,還藝術本來面目。
八、我們的平臺上也有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和繪畫愛好者,對于學習繪畫的年輕人,您會給予哪些建議?
瀏覽學習大家的作品,是我有空必做的事情,值得欣慰的是,咱這個平臺比較純凈,絕大多數都是專業(yè)性很強的作品,非常贊賞有這么多為藝術而追逐的年輕人,實屬難得。
年輕畫家生長在經濟大潮里,需要有一份為藝術獻身的信念,沉下來,不要怕失敗,不要為了迎合什么而放棄自己的執(zhí)著。你選擇了藝術,就意味著要付出一輩子的心血,即使還要兼顧生活,但專業(yè)性的市場在不斷擴大,我想大多數年輕畫家也認識到了這點,并且也都準備好了。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明確一個有積極意義的思想,確定你的思路,找到你的亮點,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以自己的語言方式來訴說你的衷腸,釋放你的情懷,傳遞你的思想。眼光一定要向前看,要有時代責任感,百年以后回看你們的作品,讓后人贊嘆,啊,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時代特征,千萬不要與千年以前的繪畫混在一起。
那么,具體的該怎么辦呢?到大自然中去,到鮮活的生活中去,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去聆聽生活中的故事。在時下作品缺少思想性、缺少生機、缺少厚重感的情況下,你們年輕人使命在肩,有責任占領制高點,有責任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有思想、有厚度、有時代感的經典作品,這樣,大師輩出的時代就不遠了。
以上觀點僅為自己的主張或想法,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商榷和指正。非常感謝藝空聯(lián)盟給我這個機會,祝事業(yè)蒸蒸日上。